勋伯格(1874—1951)
1874年生于维也纳,犹太人。他的音乐生活虽然从儿童时代就开始,但只有一段时间跟其义兄学习乐理,其余全凭自学,并开拓出新的道路。1901—1903年居住于柏林时,因理查.施特劳斯的推荐,在史特伦音乐学校任教,自1910年起被聘为维也纳音乐院教师,次年又回到柏林执教。勋伯格是一位功绩彰显的音乐教育家,可是1933年被纳粹驱逐,移居美国,除继续作曲外,也培养音乐后进。
勋伯格是20世纪前半叶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技法的推动者。1908年提出独创的十二音无调性音乐,此后40年间,在世人的嘲骂与拥戴声相互交错中,继续贯彻他的新主张,而且团结信徒,著书立论。
主要作品:以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为其代表作。十二音体系代表作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歌剧《摩西与亚伦》(未完成)等。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在欧美有很大影响。又撰有论述西洋传统和声的《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等书。
拉威尔(1875—1937)
1875年生于邻近西班牙的法国城镇雪布尔,法国作曲家。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时,师承福雷。1901年以清唱剧《米拉》获得罗马大奖的第二名。
拉威尔是继德彪西后最出色的法国作曲家。他虽然受到印象乐派的强烈影响,但不像德彪西那样,把重心只放在旋律、和声与音色的变化上。拉威尔的音乐富有明晰的节奏、端正的曲式与典雅的格调。每首乐曲均匠心独运,洋溢着睿智、洗练与纤细柔美的特色。他在法国古典精神中,注入新的生命力。
主要作品: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鹅妈妈组曲》;舞剧《达菲尼与克罗埃》;钢琴组曲《镜》、《夜之幽灵》等。
巴托克(1881—1945)
1881年生于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民俗学家。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后任该院钢琴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托克就离开祖国,经巴黎前往美国,1942年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3年后去世,享年65岁。
他早期的作品虽然可以看出李斯特的影响,但后来对匈牙利的民族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广泛从事搜集民谣的工作。巴托克的音乐虽然倾向于无调性,但经常具有一定的调性感。巴托克在世时,他那大胆的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音程极为突兀,再加上粗暴的节奏,经常受到指责与非难。后来巴托克在贫困与失意中去世;但他的音乐于经历长久的黯淡岁月后,现在又引发世人的注意与兴趣,竞相演奏并且赞扬。
主要作品:《科苏特交响曲》,《献给孩子们》、《十五首农民歌曲》、《罗马尼亚舞曲》,独幕歌剧《蓝胡子的城堡》,钢琴协奏曲三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以及自成体系的钢琴教程《小宇宙》六卷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