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1810——1856)
舒曼1810年出生于茨维考,父亲是一位书商,他7岁就开始学钢琴,11岁时也写过几首曲子,但一直到1830年才对音乐发生极大的兴趣。他放弃了已经修习了两年的法律,投到维克门下学钢琴,并在1840年与维克之女拉拉结婚。为了加速自己琴艺的进步,舒曼使用了一种机械锻炼法,反而伤及手指。钢琴家的梦想从此幻灭,舒曼转向作曲与出版音乐杂志。
1847—1853年,舒曼曾在德累斯顿与杜塞多夫两地担任指挥,但却非常失败。他的心智健康一直在退步,甚至已经无法与家人和亲友以外的人沟通。1854年早期,他曾企图自杀,后被送进精神疗养院,于1856年去世。
舒曼也被称之为——浪漫派文人作曲家。
李斯特(1811——1886)
李斯特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德雷丁城,在维也那接受音乐训练,在那里,他可说得上是年少得志。他父亲对他的表现极感骄傲,在他年仅12岁时,就安排他离开维也纳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到他14岁时,他在作曲上亦有成绩,他所写的一部歌剧得以在巴黎上演。
李斯特极为崇拜贝多芬,他将这种态度从维也纳带到巴黎。不久,他又发现在艺术上他与其他浪漫作曲家如舒曼、肖邦、柏辽兹之流的邻近性。于是他将贝多芬以及柏辽兹的管弦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并且将这些改编作品作为他演出节目单上的主要部分。而当他演奏这些作品时,惊讶的听众会有一种聆听整个交响乐团演奏的感觉。此外,他又从肖邦的钢琴风格中学到了纤柔诗意的指法,以作为和自己雄伟“管弦乐式”乐章的对比。
许多浪漫派音乐家均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的影响。帕氏的演出出神入化,不但技巧高超,而且在演奏雄伟的乐曲时台风绝美。1831年,年仅20岁的李斯特聆听这位神话似的小提琴家在巴黎作首次演出后,他下定决心要在钢琴上达到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所表现的不凡成就。为了实现这个大志,李斯特将一些(严格地说)与音乐无关地东西带入表演之中。
事实上李斯特为了准备成为钢琴王国中的帕格尼尼,闭门苦修了好几年。东山再起时,他显得生气勃勃,所表现的精力与才能使人耳目一新。他对听众(尤其是女性听众)的感染力,有如电流般强烈。在演奏时他不但是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位演员;他为了表现爱情场面,时而温柔无比时而狂风如雨,而听众则陶醉在他狂热的表演里,女人把花束抛到台上,甚至哭叫、昏倒。于是,李斯特以“钢琴杀手”和女性偶像名闻全欧。
李斯特除了钢琴之外,作曲成了他的第二目标。他所写的大部分作品是所谓的"标题音乐"例如“狂想曲”、“梦幻曲等”,似乎在说,这不是什么奏鸣曲、赋格或任何依你们所熟悉的方法发表的传统乐曲。他写文章为肖邦、柏辽兹及瓦格纳的音乐作辩护或注解,甚至自掏腰包发起贝多芬纪念大会,为音乐出钱出力!
1886年他参加一个纪念瓦格纳的音乐节之后不幸得病,不久结束了他的灼热耀眼的一生。
威尔第(1813——1910)
威尔第1813年生于意大利布塞托。自小就跟随几位无名教师学习音乐,1836年开始在布塞托担任了几年的指挥与管风琴师。1839年完成第一部歌剧,这部作品演出成功,使他得到不少报酬,也因此而成为一个职业作曲家。他的写作生涯自始至终伴随着家庭不幸。27岁以前,他已失去了妻子与两位儿子,在这期间,他有两年完全放弃了作曲。
有一段时间,他在政治上非常活跃。1860年曾被选为的一届国会议员,5年之后,他因失去政治兴趣而辞职。
1871年他的名歌剧《阿依达》演出时,威尔第已经58岁,成名30年了。随即他自歌剧界退隐16年,然后再推出两部杰作《奥赛罗》、《法尔斯塔夫》。这时他已80多岁,他的晚年作品不但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更显出心理与音乐上日臻成熟的修养。他在1901年去世,享年88岁。威尔第独立维持了意大利的歌剧传统。在5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他一直忠于“歌唱家歌剧”的信念,反对瓦格纳强调交响乐胜于歌唱部分的“革命性乐剧”。威尔第在声乐、戏剧与舞台效果上保持了平衡,以极强烈的深刻的感情写作了一系列成功、受欢迎的歌剧.
加注:威尔第著名的歌剧还有《茶花女》、《游吟诗人》、《假面舞会》、《阿依达》、《奥赛罗》、《唐.卡洛斯》等歌剧。其中我最喜欢《茶花女》,其次《奥赛罗》、《阿依达》。他的弦律极其优美流畅,充满了深刻的激情。让人每听一次都会激动不已。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在威尔第的《茶花女》中表现的淋漓至尽,你会为它无数次的流泪、感动。著名的“饮酒歌”在我的博客播放器里就有,是至今久唱不衰的一首经典歌曲。这首曲子也是我在演出中常演唱的一首保留曲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