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区别

(2011-03-24 11:55:45)
标签:

木兰鲲鹏

教学交流

分类: 团队研究课题

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区别

321,教科语文之家UC网络教研室课例研讨版块开展了以《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区别》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均已《知音》一课进行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设计为例,以此让参与活动的老师从中发现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区别。省语委办教研员张元花结合具体课例谈略教学的教学策略。她的讲座更能让参与活动的教师茅塞顿开。

为了让大家更加明晰精略教学的区别。我整理一些相关文本提供大家。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叶老对精读与略读的关系进行了十分精辟的阐述。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定位,当然不是绝对的,因为这是教材编写者经过深入研究后,根据课文的特点、单元主题的需要、学生学习的规律而设定的,既然是人为设计的,就不存在绝对正确。有一些十分有经验的老师,甚至可以不用教材也能教好语文,但是,是否每一位老师都有这种很高的课程建设能力去重组教材呢?假如每一位老师都随意更改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那么,你又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效果呢?

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为例),基本上都按照单元编排课文。单元课文中,一般都安排了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在教材中编排略读课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课时不足的需要。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时,比起课程改革之前略有减少,每学期语文课时大约为120节。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大约32篇课文,如果全部按照精读安排,平均每篇课文需要课时2.5节,需要80课时,加上作文24课时,检测练习16课时,语文实践活动16课时,应该需要136课时以上。因此,每册安排十余篇略读课文,可以减少课时,适应现在语文课程设计的课时偏少的状态。

其次,增加阅读量。由于课时偏少,如果减少课文,当然可以完成课文教学的任务。但是,现今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每册都只有30多篇课文, 6年下来12册教材也就30多万字。如果每册教材减少课文,则阅读量将进一步减少,学生的阅读面就更窄,无法达到提高语文素养所需的基本阅读量。因此,略读课文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必要举措。

再次,学以致用、阅读指导。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对积累语言、理解文章、体会情感、掌握表达的方法等进行了学习。这些语文知识与能力需要巩固、迁移、运用,需要略读课文来承载。如果直接进入课外阅读,对于快速阅读、浏览等大量阅读必备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运用就无法进行指导,从而可能导致影响阅读的效率。

因此,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都有独特的定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不可或缺,那种认为只要精读课文的观点,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略读教学和精读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精读教学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略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略读教学只抓住导读即可。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相对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较为浅显些,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为他们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不过,应该强调的是教师绝不能放羊,特别是在难点的地方,教师若能善于点拨,那化解的过程将会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下面请朋友们看看教科版四年级《知音》一课进行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的设计。

《知音》教学设计(略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c5b520100q23p.html

《知音》教学设计(精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c5b520100q23n.html

 

(请浏览此博文后留下你的高见。博主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