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举一个和道德不太相关的例子。
有个家长给我写信,说她家孩子(二年级)和她同桌出了点问题,她家小孩同桌老笑话她家小孩“蠢”“反应慢”,她家小孩很受伤,她来问我怎么办?
我觉得这种家长特别拎不清,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还好说,你家长怎么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一个人平白无故说你“蠢”,你第一个反应不是应该直接抽过去,并且说:“你才蠢!”如果换到小朋友的世界,直接让小孩表明心态:“你这样说我,我很不高兴,我不要和你玩了。”不是很正常的反应吗?
我知道这个家长肯定是怕这样教小孩,自己小孩得到一个“凶悍”“不够宽宏大量”“小气”的名头,说到底,还是首先被道德绑架了。
虽然
不想地图炮,但是我真的觉得国内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是讲道德,而是怕道德,他们很怕被人家说自己“不道德”,所以就不得不把别人喂给他们的苍蝇含恨吞下,导致恶人越来越凶,善人越来越憋屈。
所以会有一些“人善被人欺”之类的论调,有些家长也教育自己孩子“不要太善,不然别欺负”,我觉得他们对"善“这个词有很大的曲解。
我比较喜欢另外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金刚手段。
道德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拿来自律的,你去翻翻小学初中的思想道德课本,里面提到道德,都是教育别人”你要对别人如何如何“,而不是教育别人”你要拿这个去要求别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拿道德去要求别人,为的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非常丑恶,结果被要挟的那个还惶惶恐恐,生怕自己不道德被人看到了。这种拿道德要挟别人的,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汇形容,就是道德婊。
美德是一种很崇高的境界,被你骂了还要原谅你,被你伤害了还要不计前嫌,这些都是很违背人类本能的行为,但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才发展出道德这一套体系,这种东西是拿来调节自身的,不是拿来要挟人的,如果要他律的话,有另外一套系统,叫做法律。法律才是拿来他律的。
可笑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触犯了法律,然后就拿道德来强行要求别人为自己开脱,真是其心可诛。
那么回到前面那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子被同桌嘲笑,甚至有言语上的欺凌,家长第一时间就应该教会小孩子认清是非黑白,第二时间教会小孩子勇敢反击,这种反击不一定是攻击,而是勇敢表露自己的情绪。如果像例子里的那个家长,连让小孩认清是非的意识都没有,那小孩子将永远活在一个不停要消化别人给的负能量的世界中,而且诚惶诚恐,总是想着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被这样对待。
这种家长就是典型拎不清的家长,尤其可恨。
她还要求这个问题不能公开,要我私下回答她,大概她也觉得自己小孩被人说蠢,就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情吧。
因为我家里特别重要的一个家庭成员,就是陪伴我多年的狗狗因病去世了,我那段时间经常往寺庙跑,那段时间对生死的问题思考很多。后来在寺庙呆久了,发现来寺庙烧香的,大部分都是内心特别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家里有人生病了,或者生活不如意了,感情失败了,生意亏损了,他们一看见佛像就不停念叨自己的失落。我当时想,如果我是神佛,我帮助十个人,我能体会他们的痛苦,我帮助一百个人,我能体会他们的痛苦的同时,可能已经承受不了了,我要帮助一千个人,那么我会被这些人的痛苦所击溃。
后来我突然醒悟了,所以我是凡人,对方是神佛啊,因为能安静听着千千万万的人的诉苦而始终面带微笑的,那是神佛的境界。
心理学上说,人面对攻击是有应激反应的。就连一个小婴儿,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一个陌生人,你对他说”谢谢“他也会内心感到欢欣。那种以德报怨的境界,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可以向往,但是在向往这种美德的境界的时候,麻烦先学会做一个凡人。
凡人的要求就是要分清楚是非,要懂得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要遵守你所在社会的法律。你不能要求别人越过这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去对你施舍道德,也不能教育自己孩子越过这三个最基本的阶段去追求那种所谓的美德——其实内心深处只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道德而已。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自己的微博,我有时候说说小说的事情,有时候回答一些粉丝对教育问题的提问,这些都是在不影响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的。我遇见过一些小说那边的读者,对我说”本来我很喜欢你“”可是你老是刷教育的问题我就取关你“,或者是一些从公众号过来的人,说”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什么什么的人,谁知道你一点老师的样子都没有“。我特别讨厌这类人,这类人比那种直接上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就是讨厌你这样说“的人讨厌十倍。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隐约的绑架心理,觉得”我已经赞同你”这种前提是一种交换,然后“你i按照我说的去做“”不然你就对不起我“,这种手段在亲子关系,在人际关系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控制手段,我一感觉到有人居然想这样控制我,我就恨不得抬脚朝这些人的脸上踩过去:居然想用这么下作的手段控制我的言行举止,死内!
所以很多家长,说自己小孩不听话,说自己多么辛苦,我一点都不同情他们,小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就特别反抗自己亲生父母的,一定是教育过程中,有人滥用了控制手段。哭哭啼啼,满心委屈,其实也是一种控制,而且是让人特别不舒服的控制,因为不听你的话,小孩子就很容易被指责成不孝,你其实内心特别乐于扮演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比如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做《一仆二主》,里面有个父亲为了自己女儿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心绕着女儿转,里面最常出现的台词就是”我都是为了你,不然我……“女儿就特别苦恼的大叫:”我没有要求你为了我怎么怎么,爸,你能不能为了你自己?“
她父亲是要当圣父的,他当了圣父当然同时要求女儿当圣女,女儿不想当圣女,女儿想当个正常人,所以就会各种叛逆,出走,等等。
又比如我收到一封信,那个女生是说自己父母要了一个比自己小的二胎弟弟,然后不再关心她,她特别的难过,家里因为有了弟弟不让她到那种消费贵的城市读书,她有点嫉妒自己身边的女生总是有父母关心。我就说那你以后努力自立,距离自己父母远一点吧,不然将来你也还要帮着养弟弟的。她话锋一转,说自己其实特别爱她弟弟,她愿意养她弟弟。
我和她的对话就到此结束,后来我礼貌的说”那你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爱,在弟弟那里肯定能补回来的“她好像很高兴。
我能感觉到她是想当一名圣母的,她明明因为父母偏心感到难过,同时又怕自己“不道德”,又说自己很爱自己弟弟。如果她真的那么爱自己弟弟,就不会觉得那么难过,同时嫉妒自己的同学了。她即使是面对我,来和我咨询,也不愿意正常面对自己的情绪,企图用“好姐姐”来掩饰自己,她认为这种情绪其实很羞耻,于是她宁愿让父母来承担“漠不关心的父母”这个角色,自己就变成了被害者,甚至周围女生正常的和父母交流都变成了让她妒忌的角色。
我可以看到她这样强行压抑自己情绪,强行要拔高自己到一个奉献型忍耐型的圣母地步的话,将来她弟弟要是不能完全回馈她对情感的渴望,那么她弟弟说不定也会扮演一个“不知感恩的弟弟”的形象。
很多人就是很容易被拔高的道德要求束缚住,无视自己的内心正常的情绪反应。其实父母有了弟弟,又是他们这种农村家庭,养育资源向弟弟倾斜是很正常的,她感到不平衡也是很正常的。她可以选择接受这种不平衡,或者以后自立,和这样的家庭远离。但是现实中不存在有父母有了弟弟还一如既往关心她这种选项,她肯定是享受不到她期望的那种关爱浓度了,而且她弟弟将来也很可能不会给她期望的关爱浓度,如果拔高做圣母,可以,那你必须是一个真圣母,要认定自己付出百分之九十就是没有回报这个事实,而不是将来拿着自己的付出去要求自己弟弟也做一个圣子。
你能做到的话,就算是完成了道德的自律的过程。
但是千万不要拿相同的要求去要求别人,哪怕是你的亲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