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9月中旬的一个凌晨,诗人、《中国诗歌流派网》主编韩庆成先生在QQ里对话说:下期拟在重读经典栏目推出《为父亲烧纸》。即高兴又惶恐。高兴的是自己的作品再次被提起,惶恐的是《为父亲烧纸》不过是自己有感而发的一首小诗,往大里说充其量不过是在同类题材作品中有着小小突破而已,谈不上经典,和《中国诗歌流派网》重读经典栏目前十四期推出的经典作品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还是虚荣心作祟,我并没有推辞。
   
今天看到这七篇精选出来的评论文章,我百感交集。罗振亚、惠儿是很熟悉的诗友,方文竹、张无为、侯川 、闲云野鹤、秦时月等诗友我素未平生,他们的鼓励和褒奖让我感动。
   
不再说什么了,当作对我的鞭策吧,督促我继续在诗歌的道路上“蛇行”。勒内·夏尔说:“诗人是报警的孩子”,目前我真的还做不到,那就做一个“不说谎的孩子吧”。
 
阅读地址:http://www.zgsglp.com/thread-78825-1-1.html
http://ahsgxh.com/sgzk/templets/default/images/fm28.jpg
目 录
■ 封面人物
  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的诗
■ 原创诗歌
  在K343火车上 —— 废墟,繁花似锦
  雪中迷蝶 —— 米家路
  活着 —— 诗人雪马
  心,扯着沉重的帆 —— 西海
  午夜的浮光掠影(外一首) —— 李京涛
  蓝田关 —— 宛西衙内
  老人 —— 陈建正
 
 距离 —— 如云飞过
  夏天结束的时候 —— 忍淹留
  虚妄书 —— 离岸
  电子眼 —— 杜国庆
  翻筋斗 —— 如果累
■ 群组诗选
  下雪的夜晚 —— 吟啸徐行
  广源市场 —— 苏美晴
  短诗两首 —— 何均
  自语者漫画像 —— 杨洛
  疯人 —— 屠夫
  巷道 —— 刘加军
■ 同图微诗大赛第6期入围作品
  一座春暖花开的岛屿 —— 琪轩
  此刻我不得不变得尖锐 —— 江耶
  石头 —— 铁万钢
  拴 —— 招小波
  皮肤病 —— 朴临思
  心有千千结 —— 李庭坚
■ 诗歌评论
  诗歌的本名 —— 宫白云
  将悲悯写进诗歌的疼痛 —— 邓安明
  作为承担者的“后第三条道路”诗人 —— 北残
■ 散文诗界
  问月(外二章) —— 戴永成
  蝴蝶陨落的山谷 —— 赵会敏
  土豆赋 —— 妙手丹青
  一个梦中的场景 —— 天然石
■ 古体诗词
  浪淘沙 菊 —— 凤竹
  桃花潭 —— 鹤岸童
■ 重读经典
  第15期:《为父亲烧纸》 —— 主持人:韩庆成
  为父亲烧纸 —— 罗广才
  《为父亲烧纸》赏析 —— 罗振亚
  向下向内的写作 —— 方文竹
  依托传统资源 寻求诗性超越 —— 张无为
  烧纸带来的思考 —— 惠儿
  罗广才《为父亲烧纸》赏读 —— 侯川
  直面死亡 逼视生存 —— 闲云野鹤
  诗歌思想超越了祭奠活动意义的本身 —— 秦时月
■ 诗坛动态
  
《中国诗歌流派网》重读经典第十五期推出《为父亲烧纸》
 
《为父亲烧纸》
作者
罗广才
创作时间
2007年
推介词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超然的视角,为传统习俗注入现代内涵,
抒发了对生死/生命的独到感悟和哲思。
重读
罗振亚:《为父亲烧纸》赏析
方文竹:向下向内的写作
      
张无为:依托传统资源 寻求诗性超越
惠儿:烧纸带来的思考
    
侯川:罗广才《为父亲烧纸》赏读
 闲云野鹤:直面死亡 逼视生存
           
秦时月:诗歌思想超越了祭奠活动意义的本身
推介时间
2012年10月14日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3/27/012300z04pmvkp1kookjk0.jpg
 
附:征集评论前言:
 
    
罗广才,1969年生,祖籍河北衡水。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十月》、《女友》、《诗歌月刊》、《诗林》、《西北军事文学》、泰国《中华日报》等报刊。
  诗歌、散文作品被收入《海内外新诗选萃》、《当代爱情诗选》、《2008-2009年中国最佳诗选》、《诗百家》、《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新课标语文读本麻辣阅读、《和谐•人类的命运》、《2010中国诗歌选》、《读者》、《青年文摘》、《新华文摘》、《作家文摘》等九十余种选本。组织90’天津当代诗歌大展,策划并主编《挺立中国--汶川诗抄》、《天津现当代诗选》。现为《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著有诗集《诗恋》、《罗广才诗存》、散文集《难说再见》。
      《为父亲烧纸》一诗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张牧笛评价说:“诗人对父亲的纪念又并非拘泥于一己之哀思,而是扩延升华至对下一代的殷殷期求,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生存意志和精神情操”。罗振亚说:“《为父亲烧纸》感伤的祭奠情绪相对浓郁,但最终的‘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却与其说是怀念情思的表现,不如说是对怀念情思的本质、滋味的顿悟思考,为诗凭添了感情外的理性、激烈后的深沉。广才的诗歌实践再次证明诗歌只是情感的流露和书写的迷信必须击破,诗与哲学并非水火难容的两极思维,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或者说诗有时就是一种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
为父亲烧纸
     
罗广才
| 
| 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
 
 小时候
 父亲在前   我在后
 细嫩的小手习惯了
 父亲生硬的老茧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
 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
 
 划个圆圈
 天就黑了下来
 黄黄的纸钱
 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
 父亲一生节俭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
 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
 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
 
 女儿打来电话
 好奇的问:
 烧纸?是做游戏吗?
 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
 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
 女儿释然
 峤峤说:知道了
 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
 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黄泉路上
 总有一种希望
 前后燃烧
 
 2007年4月8日
 
 |  | 
|  | 
          
《为父亲烧纸》赏析
                                    
罗振亚
     
罗广才怀念父亲的《为父亲烧纸》,也以与主旨有关的生硬的老茧、四月的柳、纸钱、火焰、笑等意象的组合、流转、敛聚,为情思寻找合体的感性衣裳,实现了情、理、象三位一体的融合,往事的怀想令人惆怅,子与父的内心言说和父与女的亲切交谈,愈见抒情主体的深情和慈爱,把传统之“孝”演绎得真切而巧妙。《为父亲烧纸》感伤的祭奠情绪相对浓郁,但最终的“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却与其说是怀念情思的表现,不如说是对怀念情思的本质、滋味的顿悟思考,为诗凭添了感情外的理性、激烈后的深沉。广才的诗歌实践再次证明诗歌只是情感的流露和书写的迷信必须击破,诗与哲学并非水火难容的两极思维,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或者说诗有时就是一种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
 
向下向内的写作
                                  
——读罗广才《为父亲烧纸》
                                                         
方文竹
 
     
罗广才《为父亲烧纸》是我读到过写祭拜最感人的诗篇。
    
此诗的角度和距离的布置在同类诗中可谓个性鲜明而又超出一筹。很感性、物质性的写法将主题表达得很到位且有摄人魂魄的力量,这源于作者向下、向内的写作方式。  
多少人曾经为父亲为亲人祭拜烧纸?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却透露出不同的视角和境界。罗广才在这首诗里设置了三代人(父,我,女儿)、两个视觉(我,女儿),其实年代就是视角(过去、现在、未来统一于当下,颇有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意味),还有死人与活人的视角,视角的选用直接逼出内容的表达和全诗的格调。行为(也就是全诗的中心线索):烧纸。而“烧纸”,变成了“说说话”,一种“摹状词”(罗素术语),一下子激活了诗意表达。
     
全诗有对话、内心独白、场景、细节、心理动态,具体、具象,小说、戏剧、电影等手法的运用,打破时空顺序、自由组合,使得波浪迭起且紧扣“烧纸”,词语去魅、朴素还真。
“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一开始,诗人穿越阴阳两界,只是这“黄泉路”也不好走哇,不仅关乎死也维系着生,死并非万事皆空,生也不是无所依傍。“燃烧”不仅是焚灭,也是照亮,从而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和叙述的引子。
     
着却是将镜头推向“小时候”的回忆。二三两节是全诗最有诗意的地带,处处玄机、点化与暗示,“老茧”“必然的方向”“四月的柳”“圆圈”“笑”“节俭”等无不值得品味。
第4节四行渐渐转折,渐渐提升、加深,承前启后,打通了诗的内在气脉。“冥间的邮路”为想象性的实写,“炎热带来的凄凉”为矛盾式的说法隐含着意义的张力,“阴阳相隔的挂念”撕裂心肺的情感浓度,“或明或暗的人生”由情感抵达哲理,既冷且热而统一。四个“这是”层层递进,波浪起伏而又整齐,凝练、有力。像无垠的平地上陡然耸立一列直逼苍穹的高峰。我不知道,诗人是否有意将这一节放在全诗的中段?全诗的结构就像一件打造得十分完美的精致玉器。
     
接着是“向下”(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由诗人与父亲到诗人与女儿。“游戏”表现出小孩的天真,为全诗沉闷的气息打开了一个缺口,诗的表达显得疏朗。这里,一直是女儿在“说”,诗人却是“倾听者”,但却是隐含的叙述人,再一次指明“烧纸”即“说话”。诗人的表达技巧何其高超!
 
     
 最后一节与首节重复呼应,使得全诗首尾对应,蝉连一体,回环往复。有机,圆润。多了一个“希望”,而“前后燃烧”仍在继续,“希望”在继续燃烧,这是死者的遗愿、生者的寄托。紧扣“烧纸”,不仅是重复,更是强化、深化。可见,“希望”理应提升了全诗的主题,甚至构成了传统的“诗眼”。至此,诗人参透了生死之关联、天地境界之体悟。这样,全诗由内而外、从下向上,达到了上下、内外的统一(还可以说,“下”是为了“上”、“内”是为了“外”),主题获得了普遍性的表达,进入文化人类学境域。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最起码要求。
| 依托传统资源寻求诗性超越
                          
——从《为父亲烧纸》看祭祀文化新意蕴
 张无为
 
 罗广才君的《为父亲烧纸》以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为诗歌资源,就最简单的习俗进行诗意经营,不仅揭示出亲情心态及其时代变迁,而且也进入到更深刻的感悟层次。这些,可以为当下诗歌创新提供启示。
 
 一
 
 祭祀是华夏礼仪文化的主干之一,儒典《周礼》、《礼记》中有详细法则,无论是祭天祭地还是祭鬼神,均可谓源远流长。祭祖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而墓地祭祖包括每逢传统节日,或遇红白喜事的人,都会上坟、烧纸、供奉等。烧纸则是祭祖中较原始、朴素的方式,其目的同样是表达对祖先及死去的亲人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生者面对现在与未来的祈愿。可以说,亲人之间的生死诀别肯定会纠结于人类的始终,而祭祀文化已经以准宗教的意义成为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必要弥补。以此论之,《为父亲烧纸》也不例外,这应该是以清明节为背景的诗。
 首先,全诗通过展示“我”从年少跟随父亲烧纸,到如今为父亲烧纸;再从年幼的女儿对烧纸从疑问到释然说将来会为“我”烧纸;由此辐射出的可以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不断传承的亲情浓郁的美丽故事。该诗在三代人之间,既揭示出代代相传的共有情结,也透露出不同时代的人对上坟烧纸的各自心态。
 诗中的父子情感与父女情分显然有别:“我”对于父亲,经过了从一无所知到“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再从“年少的迷惘”到后来的虔诚的成长心路;而幼小的女儿对“我”则是从以为烧纸是“做游戏”到通过烧纸“和您说说话”的稚气情怀。可见,两种人性表现,共同血缘深情。与其说祭祖及缅怀亲人被习惯认为是一种孝道,毋宁说它更属于人之常情。如:“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这里有对父辈心理的传承,也是生活中最真挚、最虔诚的自我慎独,其中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几乎全部本真。而诗中的女儿说:“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则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才有的人生诉求,也是对生命孤独,对亲情维系最纯粹的祈愿,听后令人不禁肃然,甚至难掩怆然。
 其次,该诗所潜含的,又是人之常情远远不能覆盖的,这更为可贵。从这首诗中,你可以联想到人自身类的那种类乎抱团取火的需求;也可以想到人生面对苍茫世界摆脱孤寂的有效方式,尽管是自我安慰;还可以感受诗人所流露出的对生命的些许无奈以及某种自我戏谑元素。不过,从诗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即从起句“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到尾节“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更揭示出了人类面对生与死的某种类的感悟。这是从执著中迷惘到同样执著中确认过程之后的结果,是对希望的有限肯定。
 
 二
 
 对于现代视野中的人们而言,祭祖、烧纸等都已不再神秘,不过,它们作为习惯风俗与文化底蕴,又是当下乃至将来的人们精神负累的解药,是感受生命状态的方式,也是寻求诗意超越的必要依托。
 传统的祭祖心态固然复杂,大体可概括为:一是出于对亡灵的惧怕,担心殃及子孙;二是事祖先以致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三是因孝敬而缅怀,饮水思源。如该诗中“黄黄的纸钱”就是古人对幽冥界的存在以及对死后的灵魂应该继续生活的善良想象,烧纸显然与上述文化心态的传承相关。何况,祭祀的原型意义即寻求先人神灵的佑护,至今依然是许多人烧纸时刻的话语。大概在时光隧道成为现实之前,在子有境界甘于孤独寂寞之前,这种依托将会存续下去。
 这首诗当然也基于传统文化心态,如“黄泉路”的借用、“父亲”“划个圆圈”的习惯方式,“我”在沿袭烧纸中仿佛看见“父亲在笑”,以及“通往冥间的邮路”或“阴阳相隔的挂念”等,无不包含了祭祖中的精神DNA密码。
 但如果从现代层面考察还会发现,该诗在烧纸这种方式中其实包含了生命哲学;作者肯定清楚这一切,他只是藉此感悟生命。如:“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这极具诗意的语言揭示的是生命的成长况味。“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这是“我”在烧纸时刻所感觉到的父亲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显现,实际是生者在了却一桩心愿之后的自感慰藉。
 是的,“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个中包含是正是对生与死的复杂思考。当然有对死者的缅怀,但更重要的还是出于对生者另外的考量。原因之一是,死无法被生者绕过,必须被面对,尤其是长生不老的神话被打破之后,况且彭祖500岁也难免有一死,秦始皇在寻访仙丹妙药的同时也须准备修建陵寝。就是说死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对死后的预想本身就关联着生者的未来,它肯定包含着生者对身后的预设,说到底是人的有限性基于永远无法穷尽未知世界的无奈选择。
 正是这种选择决定了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与结果,这种形式可以引发人们感受生死况味。如含笑九泉或凛然引颈,应该是对生命阶段使命的满意;而如死不瞑目或含恨而终则与前者相反,是生命中都不情愿的。不过还有,如阿Q临死画押,就是画不圆满,显然属于后者,但他最后说了一句“儿子才画得圆呢”,于是也可以心安理得,就成了笑柄。其实,如果追问,哪个又不是笑柄?
 
 三
 
 以现代视野关注本土文化,应该是诗在当下寻求发展和突破的必要思路。
 资源之所以是资源,首先它是一种潜在价值,有开发的必要;其次它有加工的空间,像璞玉可以通过诗人的慧眼认定其价值;最后它必须经过打磨的过程。祭祀文化是中国分量十足的传统礼仪,这些在近些年来的文学中多有超越性表现。如电影《红高粱》中的祭奠酒神是为揭示强大生命力,《白鹿原》则显示传统文化势力等等,这些祭祀习俗都被赋予审美新素质,因而才使之焕发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如:烧纸这一文化现象,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完成,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况且近年来,在生活方式上出现了新的习俗整合,如:“遥祭”即因客居外地,不能亲临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向着祖先墓地方向设祭;特别是已经迅速流行的网络祭祀,将传统的一系列祭祀方式放在网络上进行,目前为许多网民所接受。
 所以这些都应该纳入诗人的感受视野。由此,探究其文化层次与生命境界,寻求感悟其更高层次蕴含的可能性。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或改造或加工,就会有创新。
 此外,该诗言语在朴实中有深意,结构在自然述说中有层次照应,风格于风趣侃谈中有伤感怆然,等等,在此毋庸赘续。
 2012年9月27日13:20:32初稿
 2012年10月2日18:32:30匆匆改定
 
 | 
                            
烧纸带来的思考
——读罗广才《为父亲烧纸》
 
惠儿
     
秋风过后,总能感到凄凉又多了一分,像冥界的冷,驻扎在我不被人察觉的地方,时而潮湿,时而清冷,又像一枚针扎着,疼痛着,与秋高气爽,十一国庆节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不可打搅的伤痛。
    
 这是父亲去世的日子。在这个祭奠父亲的日子里,那些细微的往事一直往上涌,像潮水冲上了岸边,一遍一遍的翻动着记忆,湿润了眼睛里独一的爱,童年时安全的靠山。这座靠山是在“十一”这天轰然倒塌的,他撇下了他的女儿,他画笔上并不满意的作品,带着遗憾走了,走进了那一方小盒子,走进了人人都不想去但必须到达的地方。
 
   如果我走了,这个小盒子能装下诗歌吗?
 
   每到这时,我都有意无意的想起罗广才先生的那首诗歌《为父亲烧纸》,他朴素的絮叨,就如同我在为父亲烧纸的同时,在我身边哭泣的亲人,他说的话,正是我想说的,他在诗歌中低语的表达,正是我一直藏在心里的,他的真情搅动着我的心,让我去读,去想,去回味,想把痛苦依附在诗歌里,想静静的坐着,对着诗歌垂泪,让哀思随着诗歌流泻出去,走向“冥间的邮路”。
正因为有着同作者一样的感情,读《为父亲烧纸》就越发感到真切。作者在诗歌中写道“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他用一种肯定的语式,将画面徐徐展开。紧接着又写“小时候/父亲在前
/我在后/细嫩的小手习惯了/父亲生硬的老茧/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这时候人物出现,我,父亲。用小手和生硬老茧的手做比较,把人物立了起来。父亲成为必然方向,只要跟着父亲走,就不会错,短短的几句话,说出了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全部形象,虽然懵懂像四月的柳,只要有父亲在,春天也可以淡忘。一个清晰的画面展现在你的面前,亲切而不乏穿透力。我喜欢这样得句子,虽然看起来只是淡淡的一撇,却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同时也为后面与女儿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诗歌很多时候并非想象中的那样,需要华丽的辞藻和故弄玄虚来加深诗歌的神秘,更多的是,像面对面的谈话,让你情不自禁的就进入了作者设下的圈套中。接下来便进入更深的画面。“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黄黄的纸钱/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画一个圈,天就黑了。
     
是的,天开始垂泪了,必然的方向已经倒塌了,而我只能用燃烧的方式去抚摸那只生硬老茧的手。此段没有煽情的叙述,也没有惊雷的哭声,只是用划个圈,天就暗了,让读者不得不掩面低垂。写到这里需要停一下,需要读者喘一口气,需要读者进入一个冥想的空间,需要留下一些飞白,让读者自己加进内容,去思考。其实生死之间只是一个燃烧的距离,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也只是一个燃烧的距离,生命的延续更只是一个燃烧的距离。
      苏东坡在《东栏梨花》写到“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生者对于死者的哀思又能如何,生死只能听天命。正是无从选择生死,我们才把希望给予后人。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
当我们把思维定格在烧纸上时,罗广才先生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生与死的拷问,黄泉路上总有一个希望在前后燃烧。正因为有了这个燃烧,才让我们与祖辈有了通灵,有了延续的根。
诗歌以叙述的方式,亲切自然的把读者带进一个清晰的画面,让你毫无知觉得跟随作者深入进去,这是此诗歌的美妙之处,也是无法穷尽玩味的缘由。
秋风依然刮着,尽管风力很大,但这份燃烧还在继续。
    
  
  
  
  
  
  
  
  
  
  
  
  
  
   2012-10-10  20:00
    
              
罗广才《为父亲烧纸》赏读
                               
侯川
  和著名诗人罗广才相识,也有一段时间了。缘定三生,一切皆缘,在网上结识罗广才,必然是自己在前世里种了某种善根。而我竟至于今天才独到他的诗——《为父亲烧纸》,遗憾之余,又感到万分幸运。
  这首诗的命题,直陈其事,手法上无任何花样,然而一下子就揪住了我的心。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了,似乎无话可说,沉默半天,心里除了一片惘然,还是很难找到要说的话。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庄子在这里说的是“道”。其实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作品,其艺术境界也往往不可说,不可道。我们只有反复品读,用整个灵魂去承接,或许方能从其中沐浴到少许精神的辉光。
  然而,题名为“赏读”者,总得说三两句。无奈之余,只好投机取巧,就其皮毛略说一二。
  三代人,两个世界;同样的冥界,色彩不同。阴阳相隔,父女异代,诗人竟用“燃烧”一词来连接。诗人的情感、构思(其实真正好的作品,是没有构思的,暂借此词一用。笔者)、才华真是不可思议,让人读来叹为观止。
  “小时候/父亲在前 
 我在后/细嫩的小手习惯了/父亲生硬的老茧/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高度概括的诗句,朴实凝炼的语言,将父子之情写得既真实又透彻。本来,诗人写的是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情感历程,而我们读来竟然分外亲切,真有事如亲历、话如己出之感。诗人若无对生活的极端用心与对亲情的至诚体验,是很难写出如此朴实而感人的诗句的。
  “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黄黄的纸钱/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叙述,然而无论感情还是诗境来说,都是别开洞天。“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无比凄美,无比悲壮,堪称神来之笔。“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父亲的精神,或曰习惯,在“我”这里得到了复活与传承。
“我”能把纸钱烧得干干净净,能把对父亲的一腔思念倾诉完吗?
  接下来诗人用四个议论式的短句,既强化感情,又将诗意转入另一境界。
  “女儿打来电话/好奇的问:/烧纸?是做游戏吗?/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这里,童话般的对话,使诗境再次别开一个洞天。本来,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感情悲痛,语调沉重,这几句童话般的对话,刚刚给诗作增加了一点点暖色,然而诗人又很快用“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一句将这点暖色化为乌有。然而,正是这悲摧的一转,正是“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这句悲剧性的也是等同于事实的预见,将全诗沉郁悲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读到这里,我不禁很想嚎啕大哭一场,然而又觉唐突;吟哦玩味之间,已觉双眼朦胧。
  “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燃烧”,是指人生在世内心感情的煎熬,还是对人生真义的苦苦探寻呢?“燃烧”的真是一种希望,还是隐含着某种绝望?
  德国大诗人席勒把诗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著名诗人紫荆对这一观点非常推崇,进而阐述道:“没有朴素,就没有诗人高贵的品格;没有朴素,就没有诗艺的真纯和大美。”(见紫荆《陇中诗谭:朴素与深情》)用这一思想来对照罗广才的《为父亲烧纸》,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这首诗既具有朴素的美,也具有深沉的感伤。朴素,其一表现在语言。全诗找不到一个华词丽语,朴实得如话家常。其二表现在直陈其事,除了极少的几句议论式的点化过渡,其余都是直陈其事。然而,由于诗人读懂了生活,参透了人生,对生活、人生及生命有了深广的探求与深邃的感悟,反而使得这首诗具备了一种强大、持久、坚锐的穿透力,从而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正应了《周易》中的两句话:大道至简,大法至易。
  总之,读罗广才的《为父亲烧纸》,我的心底瞬间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与变化,欲哭无泪,欲语无言,最终归于一种平静。就像夏天短暂的雷电暴雨之后,天地归于宁静与明澈。
 
直面死亡逼视生存
                                
——读罗广才的诗《为父亲烧纸》
                                                
闲云野鹤
     
诗歌的第二节倒数第二行,“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我以为这里的“四月”有“为父亲烧纸”的时间暗示意味——就是清明节,因为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民间习俗活着的人们都是在这个节令到祖先的坟墓前做着烧纸钱等祭奠悼念活动,表达对死去的人的哀思。
   
诗歌开头,在未对父子关系回忆之前首先断然写道:“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结尾也对开头做了复沓式的沉重而有力的呼应:“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这突出的“希望”不会是别的什么,就是爱!诗歌这样写,就在传达一个信息:《为父亲烧纸》,旨在面对死亡,审视或逼视生存。死亡在存在论或生存论意义上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也是最高的美学问题。
   
第二节从对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的亲密接触的回忆开始。“小时侯/父亲在前 
 我在后/细嫩的小手习惯了/父亲生硬的老茧”。四句质朴无华的诗行,似乎无须饶舌。但是由这四句铺陈引发出来的下面的三句,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平常视之了!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这“必然的方向”是什么?当然是顺从被父亲爱抚的方向、成长的方向、生活的方向。但是可不可以理解有如父亲一样终究要死亡的“必然的方向”的暗示?有,应该有!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这两行如果照字面理解很简单,用“四月的柳”为“少年的迷惘”打了个比方,青春绽放中“绿了”“春天”便也被“淡淡的遗忘了”。然而这样的肤表理解,脱离与诗歌主旨的关联,就全然败坏了诗歌的审美意义。这两句是从“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延伸下来的,还在说明生命生存生活的“必然的方向”。这又是什么方向呢?“小时候”,渐渐地成为“少年”。而“少年”是人生“迷惘”的时刻,是瑰丽幻想的时代,是满怀激情走进复杂的现实人生生活的时代,是“四月”天“绿了”的“柳”(爱情意象),娶妻生子(如诗歌后边对话的女儿)忙忙碌碌走进严酷的夏热的时代……总而言之,人生正如第三节开头两句“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春华秋实,生命的严冬来临,死亡成为“必然”。
   
第三节。“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黄黄的纸钱”,“钱”在两个世界的重要性均至高无上,但“黄黄的纸”的廉价却成为了活人郑重的表达对地下的亲人的哀挽情感的象征。“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这写的是幻觉,“火焰”般热烈的“笑”的想象在诗歌中或许是在说明:“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这一节是写“我为父亲烧纸”的具体过程。
   
诗歌没有哭哭啼啼哀哀凄凄。但是第四节的四句“这是”肯定判断句由死至生的理性拷问,把痛苦升腾到高潮,热辣焦灼到燃烧。“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其实根本就没有这“邮路”,可以把这句看做是“我”烧完纸,哀伤困惑中突然的发问!“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句可以是对第一句否定后的自问自答。接着继续答道:“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这后一句是对“人生”生存的认知。在东方人看来,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有生就有死。【法】蒙田说:“我天生并非忧郁,只是好梦想。从没有什么比死更常常占据我的想象,即使在我年轻最放荡时候。”巴金说“像斯芬克斯的迷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死。”“或明或暗”的人生也就愈加荒谬。这四句在手法上使用的都是佯谬(吊诡),非这样的手法议论,在诗歌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美学价值。
   
第五节。父亲走了,我“为父亲烧纸”;如今“我”的女儿渐渐长大。“女儿打来电话/好奇的问:/烧纸?是做游戏吗?”年幼的女儿需要的是快乐。“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女儿”喜欢“娃娃”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生生不息”的本能的反应和释放?然而“我”作为女儿的爸爸有那么一天也是会要死去的啊!所以诗歌写道:“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第六节的叙述把女儿的幼稚、天真、可爱推高到极致。“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女儿释然/峤峤说:知道了/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生为人父,在“为父亲烧纸”的时候你想到你的死亡不可避免,而就在这样的时刻你的女儿你延续的生命在和你这样讲话,你该怎么想?怎么办?
   
这里我想到日本川端康成的一句话:“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这只’临终的眼’”。引来这句话的是他的朋友芥川龙之介的自杀遗言:“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意思是说,唯有诗人“临终的眼”,才不仅仅映现出自然表象的美,而且更表现出意志的本质,他们通过爱通过自己之手完成生命的重塑,对自身彻底的遗弃。“临终的眼”,这一个“把哲学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凄艳、超逸绝伦的诠释,把作家心中久久不得释怀的生死症结,一下子疏通了”。(《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冒键著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我觉得《为父亲烧纸》这首诗歌至少对我个人的启发,就是要用“临终的眼”,直面死亡,逼视生存,把爱进行到底。
 
| 诗歌思想超越了祭奠活动意义的本身   ——读罗广才的诗歌《为父亲烧纸》 
 秦时月 
      
把一件很平常的祭奠活动写出深情来的诗歌我看过不少,但把如此庄重的祭奠活动写得这样的旷达、隐忍和本真的诗我见的还不多。我认为,其诗歌思想已远远超出了祭奠活动意义的本身,这是我读罗广才《烧纸》诗的深切感受。  
  
 诗歌中的诗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祭奠者。在祭奠活动当中,诗人由此生发出缅怀、追忆和感伤之情在所难免。但不同的是,诗人是既在祭奠活动当中,又像是超然事外。通过祭奠活动的过程,和跟女儿的对话,把一件很平常的祭奠活动写出了如此的深意和诗意,这就难能可贵了。“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诗意多重。诗人年幼的时候,会和普天下所有的孩童一样,总是习惯于跟着父亲走,跟着父亲走就是对的,这种感觉既是真实的,也是懵懂的,还是顺从的,不跟父亲走,我们还能跟谁走呢?所以也就有了如此真切、感伤和怀念的诗句。诗人的父亲和中国所有的父亲一样,最终的归宿都在那一抔黄土间,这既是诗人父亲的归宿,也是所有人包括诗人自己最终的归宿,所以诗人必然会跟着父亲走。  
 “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黄黄的纸钱/父亲在笑/以火焰的方式/父亲一生节俭/我焚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诗人也是人,也会做着许多人都在做的事情,为在阴间的父亲烧着纸钱,诗人既是传统的,也是真实的,还是自私的,也会像所有人一样,在给父亲烧纸时,划上一个圆圈,为的是让逝去的父亲能够完整地收到儿子在阳间给他烧的纸钱而不会被他人收走,这既是传统,也是风俗。诗人在纸钱燃烧的过程当中,透过火焰,依稀看到天堂的父亲在望着他笑,由此诗人想到了父亲一生的节俭,所以诗人会把纸钱烧得片甲不留,这既是血统和父亲节俭品质的遗传和影响,也是祭奠活动本身的要求。诗中“四个这是”的诗句更是诗人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至于“或明或暗的人生”则透示出了人性的真实。  
  
 该诗最能调动读者情绪和打动读者的是诗人那段与少不更事的女儿的对话,当他告诉年幼的女儿他是在为她逝去的爷爷烧纸时,女儿不知烧纸是为什么干什么,由此想到做游戏也就更加符合孩子的思维了,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游戏呢!黄雀小口的天真与童稚,给本来就十分庄重的祭奠活动添加了些许的暖色,而当孩子终于明白了烧纸是为什么时,也就自然会说出“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和您说说话”这样童言无忌的话来,这就使生命的意义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不能不使我们对生命起源和终结的过程来一次重新的审视和认真的考量。诗写至此,也就有了诗之开头和结尾诗人两次反复写到“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这样令人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诗句来。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zgsglp.com/portal.php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