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父亲烧纸

(2007-06-12 19:08:08)
分类: 分行的文字
写在前面:
    三月。依旧是行色匆匆。四月又要如期来临。四月,有感伤的日子。贴旧作怀念亲人。
 
《为父亲烧纸》
 
      罗广才
 
  黄泉路上 
  前后总是一种燃烧
  
 小时候
 父亲在前 我在后
 细嫩的小手习惯了
 父亲生硬的老茧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
 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
  
 划个圆圈
 天就黑了下来
 黄黄的纸钱
 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
 
  父亲一生节俭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
 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
 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
  
 女儿打来电话
 好奇的问:
 烧纸?是做游戏吗?
   
 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
  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
 女儿释然
 峤峤说:知道了
 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
 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黄泉路上
  总有一种希望
 前后燃烧
 
  

 首发:  2007年6月《新诗大观》44期

 转载: 《民族日报》副刊名家专版(2009年12月21日)

        《诗歌月刊·天津诗歌60年纪念版》( 2010年1月出版)

 收入:《诗百家》(200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天津现当代诗选》2010年4月青海人民出版社)
 [赏析]

  (1)

   给父亲烧纸,借夜的黑,夜的掩隐,吞吐心衷。一抔黄黄的纸钱,在暗夜里,一朵一朵盛放,火浴之后化为一霎清明,此去经年,“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这是火焰最凝重的一场放映,是血脉之亲在泥土间吐露的从容和悲凉。“父亲在笑,以火焰的方式”不仅是作者魂梦所系的探询,也是作者与父亲间唯一的辨认。这样的融合应是无意识的,以此观照到读者内心,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诗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焕发出一种不事雕凿的素朴和无法言说的愁绪。但诗人对父亲的纪念又并非拘泥于一己之哀思,而是扩延升华至对下一代的殷殷期求,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生存意志和精神情操,及自身的真性真情,从而表达出,人类的思念,其实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生命的根基。
    张牧笛(1991、10—— )女,满族。90后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著有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散文集《像南瓜,默默成长》、长篇小说《走走停停》、长篇散文《如烟》、日记体随笔集《夏日终年——我的初三日记》、中短篇小说集《梦里,有谁的梦》。

 

   (2) 

   罗广才怀念父亲的《为父亲烧纸》,也以与主旨有关的生硬的老茧、四月的柳、纸钱、火焰、笑等意象的组合、流转、敛聚,为情思寻找合体的感性衣裳,实现了情、理、象三位一体的融合,往事的怀想令人惆怅,子与父的内心言说和父与女的亲切交谈,愈见抒情主体的深情和慈爱,把传统之“孝”演绎得真切而巧妙。《为父亲烧纸》感伤的祭奠情绪相对浓郁,但最终的“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却与其说是怀念情思的表现,不如说是对怀念情思的本质、滋味的顿悟思考,为诗凭添了感情外的理性、激烈后的深沉。广才的诗歌实践再次证明诗歌只是情感的流露和书写的迷信必须击破,诗与哲学并非水火难容的两极思维,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或者说诗有时就是一种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

    罗振亚(1963-  ),黑龙江讷河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有专著六种,主编丛书四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青年一等奖与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自1998年起,先后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0余人。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新诗研究。

 

 (3)

  《为父亲烧纸》这首诗歌是很典型的用冷抒情来表现其内心的火热,表达自己对生养自己的老父亲怀念的心情,尽管他在诗里对生与死看得很透彻,但是对父亲爱和怀念更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读这首诗歌我开始很感伤,有泪花在眼中,读着读着就深深的沉进去了。诗歌的开头“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诗人在慢慢进入一种角色,虽然描绘得很轻,但仍会感到一种沉重。诗人用及其缓抒情的语调,给人以平静的心态之感。抒情借助烧纸这一独特的意象展开,诗中“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这些意象的使用,在许多诗中不是经常可以看见的,所以才具备震撼心灵的深邃表现力,读诗可以给心灵留下独特的感受。因而在读者中才会产生共鸣,使许多读过此诗的人不禁潸然泪下,是值得再读的诗歌。

  觅雪嫦晴:天津诗人。

 

 (4)

   我对诗坛的境况——出了什么诗歌佳作,出了哪位诗人新秀,全然不知。在此情况下读《为父亲烧纸》,我也就掩饰不住自己孤陋寡闻的窘态,竟然放浪形骸地“拍案称奇”,击案叫绝“起来。

 当我兴致勃勃地把《为父亲烧纸》读给老伴(她是我所有文字的第一读者和评委)听的时候,她平和地说出两个字:“多好。”。我每读一遍,那一行行诗句,都会牵出我的一串串的泪珠。诗句是发自肺腑的心曲,泪珠是我心弦弹出的音符。这就是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和谐。他“为父亲烧纸”,就跟我为父亲烧纸一样。这就像他所说的,这些文字把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缝儿”“对接”起来,乃至对接的“天衣无缝”!
  《为父亲烧纸》呈现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形象,表达出三代人的生活情感。“我”既为人子,又为人父,是祖孙之间承前启后者。诗中以“生硬的老茧”和所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的特写“镜头”,彰显出父亲的勤劳和节俭的美德,犹如浓缩诗化的悼词,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缅怀深情。最催人泪下的,还是那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无欺的童言和稚嫩的童趣。正是一颗幼小的心灵对人世似是而非的理解所产生的奇思妙趣,更会触动成人的情感,取得相反相成的“笑果”——禁不住涌出“哭笑不得”的老泪——是喜泪?是悲泪?是欣慰的泪?抑或都有。
  诗的情思、诗的语言、诗的韵味。启人哲思,发人深省,牵人魂魄,动人情感。把一种自古至今延续下来的祭祖方式,从落后、愚昧、迷信的混淆中提升出来,赋以深切、真情,使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祭奠文化,得到社会文明的升华,赋以时代的新意,薪火相传,燃烧不熄,人类进步。《为父亲烧纸》确是一首好诗。好诗一首顶一万首。
    邢广域: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袁静研究专家。
 
(5)

说到烧纸,许多年来每到清明或是别的日子,看到天黑后一堆堆火焰在楼前街心燃起,人们拿着个小棍边拨弄边念叨着,我只是躲着走过,没什么感觉。各家各有不同,后奶奶、外祖母,爷爷姥爷去世半个世纪左右了,几十年来从小到大我没见父母在这类日子烧过纸,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祭奠文化譬如这烧纸的感觉种种,我体会不深。直到我刚刚迈进了天命之年,大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天塌了,父亲离我们而去。一通忙乱地后事处理后,便开始了由密到疏的祭奠,开始为父亲烧纸了。拿着小棍画个圈,拨弄着火中没烧尽的残片,弟弟妹妹们和父亲说着话,每到此时顿感黯然神伤,思念之痛、庄重之情、亦幻亦真的倾述、迷离神秘的气氛,烧纸时的万般感受我算是彻底知晓悟到了。正因为为父亲烧过纸,所以对罗广才的这首诗感触多多,曾想尽自己的理解为这诗写点读后感之类,但琐事缠身拖延至今。我想,象烧纸磕头这类事及其所附加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行为,在血缘后代以这种方式与其生身之人做这样近乎宗教般的语言和心灵的交流时,别人只是理解而不能同感,即使最好的朋友最近的亲戚在旁也只是袖手,不会动手。然而这又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仪式与心境,因而人们对此又有了相同的感觉,因而这首《为父亲烧纸》就有了价值就有了意义,这价值与意义在于,这么随眼可见的现象,那么多人的神秘心境,这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情感,这布于芸芸之中的众生相,谁写了?我想写,晚了。我读到了这首诗,我不能进入作者的“邮路”,但它触动了我,启动了我的程序,我找到了自己的“邮路”顺此我回忆了与自己父亲的交流。黄黄的凿着钱印的纸摆在这了,在燃烧,读者自可感受它炎热中的凄凉。有这种经历的人们无需我的多嘴,暂时还没有这种经历的说哑了嗓子也不会心动,如同诗中女儿的天真发问。然而或早或晚人人都会加入烧纸的行列的,这就使得这首诗有了长期留存的理由和价值……我曾在罗广才的博客中留下过对此诗的评论:“此诗当入诗歌史”。然诗人如林、好诗如海,我读当下的诗甚少视野很窄,人微言轻又在圈外没有发言权。但作为读者,作为无数华人读者的“我”又最该有投票权。

高聚文:天津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沈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