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古黟桃花源--难忘安徽舌尖上的旅行

标签:
杂谈西川西递敬爱堂大夫第 |
分类: 蝗虫足迹 |
西递与宏村,同时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是一本厚重的书。
读西递这本书,在村口的牌坊,在巷弄里,在古民居中,在门口的楹联上,在老祠堂里,细细品读,慢慢咀嚼,
品读那个关于唐昭宗李烨之子的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品读徽商弃儒从贾,从粉墙黛瓦马头墙,到砖雕木雕石雕中,浸染着几百年上千年中国民俗风情的封建生活。
西递,原名西川,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这个名字,之所以改称西递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处设有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暂时休息,驿站在古代又称为“递铺”,所以西川又称为“西递铺”。另一种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东去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东水西递”,所以西川也就被称为西递了。
西递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目前,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在村口,胡家的绣楼里,胡家有女初成长,抛绣球选亲,胡家是大户人家,选亲当日,我们来了。(其实每天都在选亲。哈哈)看着蓝先生,高,帅,富,人中龙,胡家小姐一眼相中,绣球落在他的手上,于是,拜堂,成亲,三分钟完事。蓝先生,何许人也?蓝先生,本姓朱,常州娱记一名。本来他以为我站在旁边,回头望,没想到幸运之神就这样在他的身上降临。
去西递的那一天是周六的早上,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只是前一天的晚上喝了很多酒,半夜写明信片到凌晨,精神有点不萎靡不振,但走在西递巷道里,虽为初秋,有着春天般的舒服。不温不热,清风徐来。
在西递,参观了很多古民居,对联,雕刻,寓意,房间,都显现出明清时这片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从美食,节庆,民俗,都可窥见一斑。
高大的马头墙,错落有致,徽州的天空,清澈透明。
西递,这是保存最为古老的西递二字,如果当时某胡姓族人没有从村口将这块石刻搬回家中,这块石头会经历怎样的命运,而现在,一些古村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一些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而在徽州许许多多的古村落,有多少已经被破坏,有多少渐渐消失。而留下来的历史,谁又来接力,去珍惜,去爱护。
看着墙上的水瓜开花,结果,在时光远去的墙上,生机勃勃。
敬爱堂粗犷古朴,宏伟肃穆。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面积一千八百多平方米。前置飞檐翘角门楼,中设祭祀大厅,上下庭间开设大型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庑,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后为楼阁建筑,楼下作为先人父母的享堂,楼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
敬爱堂后厅有一斗大“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上部象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后面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能敬孝长辈则为争气儿孙,反之就是返祖,退化为猴子。充分体现了“敬老尊老”、“兄弟互爱”的中华美德。
黑白是一种美,黑白是一种力量。
精致的窗棂,可谓一绝。
西递,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今可寄明信片,而我在这里,找了一家安静的小店,贴邮票,将明信片寄向朋友的那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