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PK蔡徐坤:真正的偶像没有黄昏
标签:
周杰伦蔡徐坤超话微博流量 |
分类: 静观万象 |
周杰伦与蔡徐坤的这场流量大战,在我看来,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喜感:“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
这样的比试有意义吗?可能很多旁观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包括我在内,也在轻声地问自己。
我忽然想到了天边的彩虹,你说彩虹之于天空,到底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呢?那彩虹也许和我们一样,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虚构出的斑斓的颜色,但那也许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所在啊!我们终其一生,无非也就是给很多无意义的事赋予意义,在荒凉的人生中,寻找一些热闹罢了。
而无论是音乐还是偶像,都是我们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是在我们内心世界盛开着的彼岸之花。无论是周杰伦,还是蔡徐坤,只要能带给你发自内心的欢喜,足矣。而他们各自的歌迷或粉丝,如果能在这场流量大战中乐在其中、激动不已,能够给未来岁月中的自己,留有一些回想,对于他们私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那个叫做扎西拉姆·多多的女诗人说:“因为了解到世界的广大与多元,并觉知到自我的局限与狭隘,所以允许自己不懂得他人,也允许他人不懂得自己;所以不试图凌驾他人的意志,也不轻易投身于他人制定的评价体系。这大概就是最自由的孤独,最温柔的叛逆。你将在你身边营造出一个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小世界,宁静而淡泊。”
所以,喜欢蔡徐坤的粉丝,大可不必因为不懂周杰伦就对其妄加菲薄,热爱周杰伦的,也不需对蔡徐坤冷嘲热讽。音乐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你喝你的咖啡听交响乐,我嚼我的大蒜看二人转,各自喜欢就好。
在某种程度上,喜欢什么样的偶像,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其实就是喜欢什么样的自己。在这些偶像和音乐的身上,折射着我们的梦和向往,也映照着我们积淀着的文化人格和过往经历。我们喜欢的偶像和音乐,应该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迷失自我、虚度时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杰伦的歌迷是幸运的,至少他们喜爱的偶像和音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还能够让他们在多年之后,重燃内心深处的火焰,在疲惫、琐屑、繁忙的日常生活中,重新热血沸腾、再次热泪盈眶,这就是周杰伦和他的歌,带给他们的意义啊!这一周的“战事”,与其说是他们跟蔡徐坤和其粉丝的较量,倒不如说是他们和时间的对抗、对青春的捍卫。
至于蔡徐坤,我对其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作为一个比“夕阳红”还要红得惨淡的“老老年人”,也并没有太多对其了解的意愿。非不屑,是不能也。不过我想,最终能检验其偶像实力的,还是要靠作品和时间吧。
至少这场“坤伦决”,让我们看到了作品的力量、时间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情怀的力量。
周杰伦曾在发表《以父之名》MV时称:“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很少听别人的歌,因为我16年前写的歌,到现在还在流行。”他的骄傲和自信,来自于其唱作的实力,更来自于其作品背后蕴藉着的情感和文化,这也就让他的一些歌,融入到很多人的人生记忆,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如果一个只是靠颜值撑起的偶像,当粉丝一天天成长,是否还能在他们心中“青春永驻”?如果一个只是靠流量堆积的明星,当虚假繁荣的光环散去,他们是否还能“光彩依旧”?
所以,这场对决还有一个公共意义,就是让我们对于流量文化、流量经济,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
看起来,在这场较量中,周杰伦的歌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略胜一筹,但其实,还是在别人的“迷魂大法”中手舞足蹈,在流量的“吸星大法”中耗损真气。一较长短尚可,若沉迷于此,还是容易走火入魔的。
这场较量,也验证了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话,“当一种社会风习到来时,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就算你用尽所有的力气对抗这个习俗,却依然成了这个习俗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例证。”
但是,再多的流量,在时间的长河中,终究会水流云散,没有流经人心的流量,也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个偶像,最终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的。总不能若干年后,当别人谈论起你和你的作品时,能够想起的,只有两个字:流量。
而真正的偶像,没有黄昏。他们会在时间和人心的深处,“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