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看后者,我想,这也可能是大多数跟我一样的70后会做的选择。同样是80后作家,韩寒的风格显然更接近于70后,而郭敬明的取向则更偏于90后。这本无关优劣,只关好恶,就像《后会无期》中的台词说的,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或者爱恨。我只想说,你的世界决定了你的视野,同样,你的视野也决定了你的世界,就像郭敬明拍不出韩寒的风尘仆仆,韩寒也不会去拍郭敬明的纸醉金迷。虽然韩寒的《后会无期》我很喜欢,但也必须指出,这其实也只是韩寒版的《小时代》,虽然他和郭敬明关注的人群不同,但都不是这个大时代中的大多数人的命运与悲欢。你可以有小时代,但还要有大视野,你可以有小才情,但一定还要有大情怀。
不过说实话,虽然《后会无期》可能更多是尖刻多于深刻,对白强于故事,但我还是很喜欢韩寒的这个调调:用调情的方式抒情,或者,用抒情的方式调情。如果说以前的韩寒总是喜欢戳时代的痛点,那么,如今的韩寒可能更乐于去找时代的G点。看来韩寒也想明白了,网络作家东东枪说的那个道理:“与其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如捏住命运的乳头,捏住咽喉,就只能拼死一战,扼住乳头,或许还能有个变通。”之前韩寒说要告别“键盘侠”,应该也是基于这种想法。年轻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历经沧桑之后,才发现,不管你怎么指点,江山还是那个江山,无论你怎么激扬,文字仍不过是那堆文字。倒不如用嬉笑代替怒骂,来跟这个世界谈谈,这样既伤不了别人,也不算委屈了自己。
我对于《后会无期》的概括,就是几个普通青年,干些二货青年的事儿,说些文艺青年的话。作为一部公路电影,《后会无期》更像是一个成长的寓言,出发之前,我们总是充满了想象,出发之后,才会发现,我们会不断邂逅幻象,遭遇真相。你以为美丽的艳遇,可能不过是一场色诱;你以为在远方的爱情,没想到却成了狗血兄妹情;你以为遇到了一位理想主义的骑士,到最后却拐走了你的座驾……有时候,我们以为找到了真相,可能没想到,真相背后还有真相,就像我们大家都看到苏米色诱江河是一场骗局,但谁会想到,后来,她真的依偎到了江河的肩头……所以,谁也别轻易说自己看透了生活,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就像福尔摩斯对华生说的:“不要去看你能看到的东西,而是要去看你看不到的东西”,也许那样你才能侦破生活的真相。
我很喜欢影片中江河不断劝苏米从良反遭苏米抢白的那段,从中可以看出,韩寒真的是把握住了男人尤其是一些有文化的男人的微妙心理,一方面想满足自己的肉体欲望,一方面又想满足自己的道德欲望,而这两种需求又是那么矛盾而又真诚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真诚地想当婊子,真诚地想立牌坊,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人性的复杂多义。而苏米的回答也非常给力:“我从小就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
“我从小到大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我们自以为是且常拿来奉劝他人的道理,可能都经不住这样的诘问和感叹。
可能有人会觉得影片中的胡生是一个多余的人物,那么高大地出现在片头,可没多久就莫名其妙地被甩得无影无踪,刚开始上路还是三个人,到最后就成了“二”。但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吗?很多我们曾经以为对我们很重要、须臾不可分离的人和事,最后都和我们后会无期。而我们自以为在别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其实可能在别人的眼里口中,却是:此人呆傻,智力低下。
就在《后会无期》上映前,发生了传媒界的一件大事:澎湃新闻上线,而它的发刊词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说实话,我也不是很喜欢,因为我觉得想靠报道红尘肮脏之事起家,却用这样风花雪月的笔法开篇,未免给人用装纯的方式叫春的感觉。但我也不赞同有人对此的这种评论:“30岁以后,就不应该再把情怀、理想、梦、上路、远方这些词儿老挂在嘴边了,做就做,别嘴上叨叨。”我觉得这就有些一蒿子打一船人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你不能因此说贱人就是矫情,有时候,在别人看似漫不经心的念叨,却是那个人自己刻骨铭心的怀想。这种感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岂是旁人能理会的?正是因为后会无期,所以我们才会念念不忘。
而就在我看完《后会无期》这部影片的当天,又看到了一件让人蛋疼的新闻:我省青冈养老院的4名老人,竟惨遭阉割之祸,这样的新闻,真的让人从心头到胯下都顿觉一凉,人生的惨烈与狰狞,人性的残忍与莫测,尽现于此。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想也都是这样被现实所阉割,没准儿什么时候的寒光一闪,你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美好愿望,就变成了横遭宫刑撰史记的惨烈现实。当生活的温水煮青蛙,你以为跳出来就没事了?说不定就横头给你来一锅盖。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还是要学会挣扎,否则,就真的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命运。就算后会无期,就算前途未卜,我们也要活得用力一点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