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向以为,一个人如果敢于重复十多年前的自己,要么是有极强的自信,那么就是极度的自恋。在看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之前,我以为冯导之所以要拍这部片子,一定是因为前者,能让自己嚼过的馍还能让别人嚼出滋味,这得多大的自信啊!但看完这部片子,说实话,我有些失望,馍倒是嚼过的馍,但却只能让别人有一种尝到口水的感觉。本以为冯导的“重走青春”是不走寻常路,没想到却是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甚至不复有当年的情怀。这就像一个魔术师,十多年前能够为我们变出一支玫瑰花,十多年后说给我们惊喜,但变出来的,却只是玫瑰外面多出一层塑料包装膜而已。哪怕您给我们变出一只老母鸡,也算您有创意啊!
我们看到,在《私人订制》中,无论是冯小刚,还是葛优、范伟,都仅仅只不过是简单地重复自己,当然,因为这三位本身的实力在那儿,所以虽然是重复自己,倒也还能撑住架儿,但对于观众殷切的期待来说,未免还是有失真诚,尤其是葛优在影片最后讲的那个段子,几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只不过是把老农换成了葛优,把牛换成了车而已,而影片的套路几乎就是全盘照搬《甲方乙方》,但却已经成了自己跟自己的邯郸学步。至于白百合、李小璐、郑恺则几乎就是没有自己,他们的角色似乎换任何一个演员来演,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冯小刚在影片中嘲讽拍雅片的人是“四不二坚持”:“不好看、不赚票房、不接地气、不好懂”,并“坚持审丑,坚持莫名其妙”,但其实他自我标榜的这部俗片,却恰恰同样犯了不接地气、坚持审丑、坚持莫名其妙的错误。明显能够看出,冯导设计的雅片俗片这一大段情节,包括“电影门槛低,只能走客流量”;“一幅画能值几千万,电影一千多幅画面值不到二两茶钱”等等台词桥段,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大有泄私愤之嫌,这本也没什么,但冯导的表现却明显有些用力过猛甚至自说自话了。其实,冯导之前的成功恰恰就在于他的俗,但是俗也是要讲境界、看水平的,要知道,艺术不仅有雅俗之分,还有优劣之辨,所以《私人订制》无论成功失败与否,都跟雅俗没一毛钱关系,就是水平问题。而且,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颇有一种拿穷人开涮、替贪官开脱的味道,虽然现实中的贪官司机或许会有一些有钱的,但影片中范伟饰演的贪官司机应该不是一个有钱人,但却居然能够摆出那么大的阵仗来圆自己的清官梦,估摸着没个小十来万也下不来吧?现实中的老百姓有几个会拿这么多钱去买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呢?而郑恺为了所谓的报恩,也让宋丹丹饰演的河道清洁工体验了一把当富婆的滋味,但可能是我想得有些庸俗,总觉得还不如把这些钱直接拍给人家更直接、更实惠,而且我也不相信,一个穷了一辈子的人一下子就能够找到富婆范儿感觉。一部喜剧可以荒诞、可以恶搞,但绝对不能空洞、不能虚假。不错,影片中确实有一些讽刺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讽刺几下现实就是接近现实、“贴地气”了,比如范伟订制“清官梦”的那个桥段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讽刺贪官,但怎么给我的感觉却更像是在说想不当贪官是多么的难呢?而且葛优最后得出的那个结论也未免本末倒置,甚至让人瞠目结舌了:“群众要都是省油的灯,干部也不会被拉下水”,这是神马逻辑啊?!如果现实中哪个官员说出来这话,肯定会成为本年度的雷人雷语了。虽然影片中有些台词还是比较搞笑的,但正像我说的,不接地气的幽默都是耍贫嘴,而已。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前面大部分倒更像是三亚等赞助商“私人订制”的形象广告片,最后在加上一个莫名其妙的“公益广告”,就算齐活了。古代有个笑话,说有人看别人写的书法,实在没有可恭维之处,就夸这纸张不错,而我看完冯导的《私人订制》,如果非让我夸上一句的话,我也只能说,这片中的景色真不错,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