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乐空间》:在玩小孩过家家吗?

(2013-09-06 13:37:37)
标签:

《极乐空间》

《盗梦空间》

布洛姆坎普

乌托邦

看病难

《极乐空间》:在玩小孩过家家吗?

      我必须承认,看《盗梦空间》我昏昏欲睡是因为我智商余额明显不足,但看《极乐空间》时我依然打瞌睡,却显然是导演的智商问题,虽然这位南非出生的名导布洛姆坎普很想表现得很深刻,但却生生把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宏大命题,简单地归结到“看病难”上面(虽然我承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男主角麦克斯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个身患绝症却无钱医治的患者在争取一个免费医疗的机会而已,说白了,还是医患关系问题。
    正如美国当代政治家萨托利所言,“在冥想的王国里渴望和设计一个理想世界,一个与现实相反的理想世界,这种现象大概同人类一样古老”。对于我们未来的家园,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设计,但布洛姆坎普对“极乐空间”的设计,却不过是对政治学家所描绘的乌托邦世界的一个简单图解,看完影片,我们对于“极乐空间”的印象,也仅仅局限于那个躺下去就能治好所有疾病的医疗床(虽然那个床看上去跟我们目前任何一家三甲医院的病床没什么太大区别),和一个硕大的游泳池而已。这种想象力,就像笑话里的那个穷人,他所能幻想的最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每天吃煎饼果子,顶多加100个鸡蛋而已。
    影片对于情感的设计同样也很苍白,我实在没有看出,麦克斯和芙蕾之间有什么深厚的情感,芙蕾之于麦克斯,不过是小时候的青梅竹马,长大后却生了别人孩子的女人而已。而且我们看到,当芙蕾最初求麦克斯救她的孩子时,带她的孩子去“极乐空间”时,麦克斯根本都没有答应,可后来当芙蕾和她的孩子被那个特工绑架,麦克斯的想法好像突然之间就转变了,这个,我只能解释为大脑短路。而且,之前一点儿都没有铺垫从大脑里下载完程序人会死掉(要记得,那个总裁卡莱尔先生是失血过多死的),可到了最后,麦克斯却只能义无反顾地死去,这是为什么呢?麦克斯为了不死千方百计地来到“极乐空间”,最后却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用死去来完成对“极乐空间”的重启,对此,我也只能解释为他是为了心上人的孩子,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想,这个时候,我应该感动得流泪,可是,实在不好意思,我笑了。而且,我在想,这是什么破“极乐空间”啊?一个死机就“game over”了,用郭德纲的话说,这也太高科技了!
    看得出来,导演对于贫富差距和理想国的理解都是相当肤浅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导演的设想,最后这个“极乐空间”所有人都可以去了,这个理想固然美好,可是那样的“极乐空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想,最终不过又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地球而已。就像黑格尔说的,作为形式的良心甚至可以说是恶的出发点。这个世界的秩序不可能像排排座、分果果那样简单,所以我们看到,凡是想在人间建立天国的,最后无不将其变成人间地狱。至于贫富差距,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丹尼尔.麦克法登就说过,“人类一直没有发明可以平均分配财富、不让产生穷人的经济制度”,“财富分配不是吃甜食。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简直是一场战斗。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他们互相竞争,这就意味着有赢家和输家——有富人和穷人。”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不公正,就是这么回事。”而即使抛开所有不公正的因素,人的天赋、机遇、付出……都注定了我们最后获得的财富不可能完全平等,如果真的平等了,那反而是不公了。这个片子唯一有意义的是,它以简单图解的方式诠释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你看,就因为“看病难”,一个本来可以靠改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革命,多可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