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水浒三国西游孙悟空杂谈 |
分类: 静观万象 |
我常说,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上半截好看,到了下半截就往往没什么看头了。天妒《红楼》,使其成为一块残璧,虽有高鹗勉力补全,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相比,自是天壤之别。不过我想即使曹雪芹将《红楼》写完,但到后来贾家毕竟已经“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了,估计也会让观者不忍卒读。《水浒》亦是,写到梁山好汉被招安之后,豪气渐无,人物飘零,让人看起来也就没有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般的痛快了,想来金圣叹腰斩《水浒》,也是为了要保全它的半世英名吧?《三国》也是写到诸葛亮死后就没有太多的精彩可言了。
不过这三部名著后半部的不好看,也可能是因为情节发展使然,作者也很难力挽乾坤。但《西游记》我却以为本不该这样,前面的大闹天宫煞是好看,后来的降妖捉怪想来也应该精彩迭出,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情节过于雷同暂且不说,就是孙悟空也变得似乎越来越窝囊了,动不动就要搬请天神菩萨。我小时候很羡慕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但后来细读《西游》,才发现孙悟空的眼神似乎并没有我们感觉的那样好使,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好像越来越不能发挥识别各种妖魔鬼怪的作用了,着实让看官纳闷。
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在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想到竟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也算是因祸得福吧?有了一双火眼金睛,任何妖魔鬼怪都无所遁形,谁也别想在自己面前耍花招,多好啊!难怪孙悟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休想瞒了俺老孙!”可是这火眼金睛在取经的工作中似乎并没有给老孙带来任何好处,白骨精三戏唐三藏,那师徒三人谁也分辨不出,只有孙悟空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三打白骨精,救了唐僧性命,可不但没有落好,反而屡遭批评,甚至一度被打发回花果山老家。所以我总觉得,孙悟空眼神后来的不好使,也许是故意的,因为受了打击心灰意冷,或者是从此学乖了,以后再遇到妖魔鬼怪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甚至可能时间长了,火眼金睛的功能也真的慢慢退化了。
当然了,这是玩笑话,看官尽可不必当真,但在现实生活中,“火眼金睛”的人也往往不受欢迎。明朝的海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眼里就太揉不进沙子了,所以才成为明朝官场上的一个“怪胎”。虽然是一个绝对的清官,也很想做些事情,但他毕竟是“一个人在战斗”,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配合,最终只能沦为一个摆设。就连皇帝都只能无奈地说,像海瑞这种人,“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海瑞做人做事的失败,也许就是因为他太追求完美了,眼光也太“毒”了,总是能看到别人身上的“恶”,却不能理解人都是有私欲的,都是有毛病的,所以不宽容,所以苛刻,所以孤独,所以失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来啥事都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也不是什么好事,“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人有时候真的很需要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当然,我并不是主张不分是非善恶,但人要是太“火眼金睛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反而会误了大事。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过去有一个县官,一向有洁癖,吃菜只吃豆芽,因为他认为豆芽是生在清水里的,最干净。但有一次他偶到后灶,发现厨师将装豆芽的盆放在地上,一只狗抬起腿在上面撒了一泡尿,于是县官大怒,要责罚厨师,厨师说了一句话:“太爷,眼不见为净啊!”于是县官大悟。
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