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1lVdSkzy6QgnpBKyNad&690
春节回京后第一天,虽然去买了些青菜,但是春节综合征导致不想动手做饭。小区附近的饭店大都没有开门营业,午饭把昨天回京时从家带来的几个包子热着吃了。晚饭有些发愁,耗到晚上八点多,下楼寻找吃的。
小区附近路边,一家凉皮店竟然亮着灯。犹豫了好大一会儿没进去,总觉得这种店太不卫生。无奈无处找到吃的,只有选择它,好在门口打扫的还比较干净。
店面估计是违法建筑出租,所以建得很简单。店很小,也就普通楼房家庭的厨房大小。有一张半桌子可以被顾客使用,也仅能容下三四个人坐下来。这是一个夫妻店,老板娘在忙活,老板坐在桌前吃凉皮,看我进来赶紧站起让座。我并不想坐,一来有些冷不想坐凉凳子,二来总感觉这种店的凳子和桌子都油渍麻花,太脏。
没有问价格,要了份炒凉皮,就站着看电视。老板娘一边告诉我凉的才好吃,一边去给我炒。
老板又坐下来一边吃凉皮,一边和对桌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聊天。老板戴着一顶带沿的帽子,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喜欢戴的那种,衣服是不显脏的黑色。眼镜男像是没考中大学流浪社会的打工仔,就着凉皮喝着最便宜的二锅头。墙上挂着一个旧电视,播放着北京台的一个节目,是冯巩专辑。
凉皮分量挺大,并不是地道的陕西吃法,而是放了麻酱。在北京吃凉皮要放麻酱,不知道为啥有这习惯,总之平时经常会看到有顾客说,老板,多放点麻酱。凉皮里黄瓜丝和绿豆芽放的比较多,也不同于地道的陕西吃法。我倒喜欢这种多放青菜的吃法。
我看老板娘用塑料袋套在了盘子上,考虑到塑料袋遇热有毒,赶紧说不要炒太热,温了就行。这对夫妇头也不回地同时告诉我,不炒热不好吃,还不如吃凉的,显然不知道我的意思。这样的店占据了人行道所建,所以不会有下水道,洗刷也就成了大问题,套塑料袋是无奈之举,我也不能太矫情了,也就不再说什么。
满满的一盘炒凉皮,怎么看都比别的地方多。我把脖子上的围巾斜拉到胳膊底下夹着,手托着盘子站着吃。穿着羽绒服,再有围巾,又是站着,还是盘子,吃着很不方便。老板再次让我就坐,我以不方便看电视为借口拒绝了。此时的自己像极了站着喝酒的孔乙己。
顾客并不多,偶尔有人来买凉皮。听交谈得知,他们是汉中人,春节没有回家,照常营业,老板娘已经60岁。可是说话底气十足做事干练的老板娘,怎么都不像60岁的人。她一直闲不下来,整理着小店。
一张菜板,擦得很干净,这是我在此类小店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吃到一半看到菜板才引起我认真审视这个小店,凉皮、面筋、黄瓜、豆芽各归一个小盘,井井有条,各种调料摆放整齐。仔细看桌凳,其实非常干净。
吃完炒凉皮,又要了一份没有炒的给爱人带着,总共13元钱。我说:
“6元一份啊?”
“凉的6元,炒的7元,总共13元,放心吧不会多收的!”老板娘说。
老板扭头看了看我,想说什么却又止住了。
“在北京,我觉得10元钱一份还是可以的,终究物价那么高。”
“别说10元了,6元很多人还嫌贵,还有人非要给4元钱,真让人生气。”
在我问价格的时候,这对夫妻或许以为我嫌贵,当听我说应该卖10元的时候,他们语气也变了。
“凉皮是你们自己做的吧?不是别人做好送来的吧?”
“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做的,每天四点就开始做,要做很长时间,很辛苦的,所以你看我们上午10点才能开门。”老板娘匆忙说。
眼镜男似乎听不下去了,突然对我说北京其实物价并不高。老板也说:是的,北京物价并不高。我有些惊讶老板也这么说。北京物价是高是低,我还真的一时说不准,只是以为北京的物价会高。
提着凉皮,没有急着离去,听眼镜男给我说了一堆。
“你的房租肯定要比家里高很多吧!”
“是的,这里房租太高了。”老板肯定了我的说法。
离开店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这是一对怎样的北漂老人?当大家纷纷回家团聚北京成为一个空城时,他们因何远离家乡驻留下来?
怕是没有真正做过北漂的人,永远也难以懂得北漂族的心酸!
走了不远我又返回,从远处悄悄拍了一张照片。干净的小店,在灯光下显得非常温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