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落俗套的即兴评课
(2013-12-01 20:42:05)
标签:
教育娱乐 |
分类: 课堂 |
一次不落俗套的即兴评课
——记2013年秋季学期黄桷垭片区优质课比赛即兴点评
和风细雨
写在前面:因为在梁恕俭老师的博客里读到一篇《不落俗套的总结汇报》,我恰逢那段时间偶尔被点将即兴评课,于是如法炮制,得到前所未有的好评,记录、纪念。
重庆市南岸区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拉开了帷幕,黄桷垭片区的赛场在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颂恩堂举行,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堂课的时候,片区负责人何老师悄悄安排我在评委们合议时对今天的三堂课进行即兴的点评,想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底层老师要当着片区所有初中语文老师来点评参赛者的三堂优质课,实在有点惶恐,但信任难却,我一方面不能辜负何老师的厚望,二来不能让所有听课老师失望,我这长期自命的狗肉包子就勉强上上正席,赶鸭子上架了。
全国著名青春之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在2013年第9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的78页有一篇《上课太难了》(之一)点评了语文大腕程翔老师教学《项脊轩志》的情景,说程翔老师努力在实践新课标中平等对话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遗憾的是程老师不急不躁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最后没有真正进入文本。王君老师不由得反思:课堂的“收”与“放”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课堂设计是教师永远不能放弃的阵地,自由提问式教学如何才能高效必须正面研究。是的,上课难呐。
我觉得教师上一堂公开课的准备就犹如十月怀胎一般,苦志上课,挖心搜胆,一旦精血诚聚走上讲台,又恰似分娩的阵痛,一堂课结束,诞下的婴孩就任评课者评说了。如果课堂点评者真的给排出个一二三来,领头者固然沾沾自喜,可垫底者的那份委屈和沮丧谁来安抚?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因此,我简单思索了一会,决心来一次不落俗套的即兴点评。
首先,三言两语说整体。
本次比赛老师同课异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三个赛课老师同上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春酒》,这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影响深远的思乡之作,文中浓浓的乡愁,温暖的母爱,诗意的童年无不激起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一个授课者都以品味语言为抓手来理解作者要传递的那种情怀。纵观这三堂课,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板块设计推进课堂进程,思路很清晰。
温柔可人的田老师按照“尝春酒(感知课文)——品春酒(品味语言)——悟春酒(体验情感)——忆春酒(拓展延伸)”四个板块走进文本;年轻活泼的白老师按照“视频引入——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写作迁移”几个环节上课。其中在检查自主预习情况以后用了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 “无可奈何酒已别——杯酒释真情——似曾相识情归来” 逐渐深入课文;功底深厚的王老师就按照“知文意——品细节——悟情感——文体交融”的步骤推进课堂教学。
品味文本细节领悟情怀,富有语文味。
仔细看看这三堂优质课,授课老师的重点都放在立足文本,理解作者情怀,让课堂具备浓郁的语文味道,田老师在小组合作“品春酒”的过程中,以“我们组喜欢的词句是
走出文本激活学生生活,语文生活化。
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都特别注重了走进文本之后走出文本,不惜花了大量力气引导孩子们再现生活场景,撷取生活素材,用文字来分享自己的生活,从而传递孩儿们对童年的那份不舍和怀念。田老师用“忆春酒”让孩儿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找寻那份逝去但又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切体会浓浓的乡愁,追忆走远的童年。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都能瞬间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那杯春酒,及时用文字描绘出来;白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花了大把时间让学生找寻童年和故乡,搜寻记忆中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用文字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春酒。这两个老师煞费苦心的设计就是要传递一个语文生活化的理念,从孩儿们的课堂表现也能看出孩子们把课堂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巧妙切入文本设计课堂教学,授课个性化。
同课异构就是要追求授课个性化。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要心中明白了自己要教什么,至于怎么教就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事情,今日这三堂课都能巧妙切入文本,表现出了授课个性化的特点。
比如田老师开篇就从题目《春酒》切入,让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后思考“春酒中到底有什么?”简单自然地就走进课文,孩子们就从材料、做法、情感等方面百花齐放,开开心心感知了全文内容。白老师使出了抓住文章关键句这一招数切入文本,从课文文眼最后一句入手来分析文本,自然而然就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感悟作者那淡淡的乡愁;王老师就从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开始,这篇文章是作者远离故土返乡无路的时候写的,很显然是一篇回忆散文,于是开门见山“本文承载着哪些记忆?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构成了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其次,七言四句评个体
我本布衣,躬耕于讲台,安贫乐道于教坛,不求扬名于同行,即兴评课仅仅是让评委老师在合议的时候活跃一下气氛,免得在这个空白的时间让听课老师心生躁动罢了,我的点评必须字字慎重,句句诚恳。为了不落俗套,我仿照《红楼梦》中金陵十二衩的判官词,心血来潮给每一堂课附上一首。
温柔从容,不忘示例
淡定从容娓道来,品味词句感情怀。
可惜示例成圈套,点评引路拓题材。
田老师温柔大方,整个课堂是娓娓道来,一个柔美女子的脉脉温情弥漫着整个课堂,品味文章细节的过程中仅仅扣住文本,立足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赏析语言感悟情怀双管齐下,实在是可以为之按个赞。田老师的课堂总是能够自己示例,无奈在教师示例后孩子们走不出老师的例子范围,无论是在品味细节还是拓展延伸方面都有这个缺陷。
师:其实,老师的记忆中也有一杯春酒,童年的院子里有一棵黄桷树,春夏时节枝繁叶茂之时,我的外公总会在树下放一把摇椅,有空就会坐在那里摇啊摇,每到冬天树叶落尽,外公会在树下叮叮咚咚敲打着纸钱,如今,那个院子已经拆迁,虽然黄桷树依然保留,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
生1:我的家乡也有一个黄桷树,奶奶也喜欢在树下摇啊摇,我有时候也爬上去玩,如今,我上中学了,再也没有那种感觉了。
师:真好,记忆中的那棵树就是你的春酒。
生2:我老家后面也有一棵树,我就是不知道叫做什么树,童年时候跟着奶奶在那树下玩耍,那棵树上还会结果子,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反正是又酸又甜的果子,现在没有时间去玩耍去吃果子了,真的很想念那棵树。
师:你的春酒也是一棵树,不错。
……
看看这一段小小的实录,我觉得教师在点评学生发言似乎无所作为,眼看孩子们的发言有点口是心非依样画葫芦,教师应该立即点评引领,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从而真正的激活生活的素材。
小荷初露,喧宾夺主
巧抓文眼切入点,感悟情怀凭语言。
苦寻家醅实在难,拓展延伸太散漫。
白老师非常年轻,据说上岗不到一学期,勇敢地走上赛场小荷初露,实在不简单。听她上课可以感受到一股活力,她感知课文后,就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文本解读,我拍手叫好,只可惜白老师在课堂中杯酒释真情也好,还是似曾相识情归来也罢,似乎架空了文本,一个“作者到底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提问,师生对话就远离了语文。
师:请大家帮作者想想办法,到底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
生1:在回忆中找,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家醅,可以回忆童年的生活。
师:哦,可以在回忆中找,可是人不能活在回忆里,到底还可以在哪里去找?
生2:在现实中找,作者可以把母亲对他的那种爱传递给儿子,让儿子有美好的记忆……
师:原来我明白了,这种美好的记忆可以传承,很好。
生3:发明一种机器帮助作者穿越……
生4:找多来A梦帮忙……
……
这个环节看起来很热闹,表面的繁华和喧嚣背后是远离语文的悲哀,当然接下来花费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来写自己的童年和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追忆,无奈没有深入文本的细节,咬文嚼字成了一片空白,这样苦心孤诣的设计有点喧宾夺主,孩子们的拓展延伸也是清汤寡水,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婀娜多姿,灵动优美
形式缤纷读中品,读出散文诗情韵。
反复实践悟学法,课内课外任我行。
我功力不够实在,找不出王老师这堂课的缺点,整个课堂最养眼的是调动学生激情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等,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始终,由课内读到了课外,一首从课文中演绎出来的《春酒》小诗,将本课推向高潮,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细节片段,三言两语写出自己从散文中读出的诗味,一首首漾着童真的《春酒》,在学生的创作中应运而生,好不快哉!
教是为了不教,在品味语言领悟情感的环节,王老师带领学生从字词、画面、细节、修辞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和品味,最后让学生从这个赏析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好多学法,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好不美哉!
碍于篇幅有限,王老师课内课外自由穿行,挥洒自如就不再赘述。
最后,真心诚意说反思。
我在本文的最后也不得不感叹上课太难了,上语文课就更难了。往往是授课者呕心沥血艰难呈上,评课者三言两语轻描淡写轻松点评,只有如我们这般每天都在讲台上摸爬滚打的一线老师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从听课者的角度出发有些反思。
语文老师必须要有hold住学生的气场。一个教师可以温柔可人,也可以活泼可爱,还可以激情豪放……但是必须具备hold全场的力量。观今日三节课,温柔淡定者有之,活泼开朗者不少,而全场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全情投入的还是王老师的课堂,她激情洋溢一举手一投足就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每一个学生都会情不自禁跟着老师的引领向前,师生互动就会精彩纷呈,生成许多让我们惊叹不已的见解和创作。
语文老师既要尊重学生,又不能消释教师的导引力量。王老师的课堂就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点,课堂伊始的一首小诗导入课文,到最后从散文中读出诗歌的创作环节,整个过程无不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然后点评三言两语就将其拉到课文学习的正常轨道上来了。
总之,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观课评课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难上更难评,本人平生腹诽评课者居多,今天的即兴评课既评出了课堂的优点也很委婉的评出了课堂的缺点,还为其指出了改进的方法,自我感觉是一次不落俗套的即兴点评,其实就想对授课者多一点体谅和鼓励,也算是一种人文关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