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篇影评《花椒之味》辛辣之痛的温暖解绑

标签:
情感 |
分类: 电影我看 |
在追寻各种情感和真理的路上,我们往往踏过万水千山,却也未曾行进一步。
但若有日,当我们呆坐在山坡之上,市井之中,遥望斜阳的那一瞬,或许抵过那曾经的万水千山。
临行之时,是否我们都会有一种哀伤的感悟,最亲的人造成的伤害也最深,在辛辣刺痛之下,我们重新发现亲情的暖心治愈力量,不再怨命,只求这一刻的宁静。这一刻,我们将与这个世界和解。
电影《花椒之味》,讲述了三个同父异母,从小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三姐妹相聚的故事。

故事从一个经营麻辣火锅店的父亲突然离世开始。他的离世,用最朴素和意外的方式,聚齐了三个素昧蒙面,之前没有任何交集的姐妹。
影片娓娓道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不疾不徐地层层还原了一个火锅店老板的生平点滴。
情理之中的暖,夹扎着意料之外的辛烈,引发奇妙的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知不觉萦绕其中,在审视自身的同时,也会对于复杂的人性,简单而浓郁的亲情,掠起感动,引人深思。

70年代,在香港成家的夏亮(钟镇涛饰),当上了夏如树(郑秀文饰)的父亲。80年代,他在台北再次邂逅初恋,重燃爱火,有了二女儿夏如枝(赖雅妍饰)。90年代,重庆一段不为人知的风流韵事,引来了三女儿夏如果(李晓峰饰)。
时间给予了人们最大的宽容,在父亲的影响和润物细无声的暖心教育和培养下,三个女儿各自身心健康地平安长大。

这是一个曾经对感情不那么负责的父亲。
在岁月磨砺之后,他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老人。他用他的方式来那个曾经风流的年轻人和解。他把更多的感情放到了女儿身上。
也正是因为他的平和,在生活中各个折射面,都有人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不断加入他的“粉丝军团”。
无论在男女感情的处理上,还是对孩子,对一起工作的员工服务员萝卜、地瓜等,甚至对待刘德华扮演的女儿男朋友和对任贤齐扮演的萍水相逢的麻醉师朋友,他不仅用心至诚,而且处处充满善意和温暖。他总是设身处地关心他人,及时智慧地提供帮助和建议,以质朴的言行不断感动和关爱周围的人。
所以,请善待我们身边经过的每一个年纪略长的人,他们都一定有自己故事,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写满尘世的书。

他真诚关心麻醉师(任贤齐饰)的职业发展,请麻醉师吃火锅;和如树的男朋友(刘德华饰)推心置腹交流,成为忘年之交;只要有空就和洗碗大娘坐在一起,帮着洗碗;始终耐心细致照顾女儿,在谈话的时候,时刻关注女儿神态和表情的变化,照顾女儿情绪,保持有分寸感的艺术交流……
一个普通的父亲,在去世之后,仍然能被周围的人不断提及并赞美,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一种人生的成功?在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竞争时代,整个《花椒之味》这个电影渲染着人性的平和,我们的一生是否也可以多出一种选择:何必轰轰烈烈,润物无声也是一种人生?

三个女儿愈是纠结,愈是痛苦,愈是难过,愈是尴尬,愈是折射了父亲夏亮当年的不堪。
这种扭曲的,略带一点病态的亲情,在导演麦曦茵的镜头中,表现得恰到好处。
不需要痛哭和大段情绪高涨的台词,更不需要歇斯底里,因为真实的生活中,大家也都是这样疏离的感觉。

她们会互相审视,她们都清楚一个事实,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父亲。
这个在从前及现在都可以被定义为渣男的父亲,因为岁月的流逝和万物的生长,而磨平了原罪。

三个城市、三个时空的交错,让他在生命的终结时期,有了牵挂和追悔。
香港一个,台湾一个,重庆一个,不能在一起的爱情双方,分开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在我们看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只应在一辈子时间太短、只够爱一个人的古时,才可以被歌颂。而在都市霓虹闪烁之下的现代,相爱的双方尽可能保证在一起,这是预防裂痕的一个基本条件。
当然若想两个人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爱情的保鲜,这需要两个人的智慧和经营,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强调的是两个人共同致力。

换个角度站位渣男,当一个女人在享受阳光周到体贴的感情的同时,又凭什么不花上百变心思,通过不断完善来变得优雅?
感情是一场博弈,不断变化是常态。
一个可爱阳光兼有事业的男人,往往需要同等可爱的人才能匹配,如果女人希望长久HOLD住,需要不断精进举止言行,艺术修饰和美化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付出心力和智慧,制造常常的取悦和惊喜,才是细水长流的女人之道。
即所谓的相似相吸,恒久的吸引力来自彼此的共同维护和经营,而不是一方的一味付出或者索取。

反观这部影片中,三个女儿的妈妈,却是投射出哀怨与不可爱,先看郑秀文扮演的如树的妈妈。
传统意义的正经女人,整天苦着一张脸,老公连着哄也不露出个笑脸。她也并没有错,只能说不够可爱,讲话更是不讲究艺术和策略,直接怼老公让他“回那个女人那儿吧”,得知老公去台湾创业,她也没有跟着去,也许是自己有工作,有亲人在香港,种种放不下的理由,但是有一条可以定论,就是她不够爱。
如果爱得足够深沉强烈,是拼尽一切也要在一起,至少是经常去看看,通过实际行动来照顾和关爱丈夫,以尽妻子的责任,然而,她并没有。

再来看看二女儿如枝的妈妈,不可爱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位妈妈的不可爱之处不胜枚举,对女儿的打桌球事业,不仅不支持,并不断当众挖苦,极尽嘲讽之能,说什么“没有奖金的比赛喔,奖杯都特别大耶”等,让女儿难堪,以语言之辛辣来不断刺痛女儿的心,逼迫女儿以加“辣酱”离开饭桌,躲进其他房间。
如枝妈妈还不断宣称:自己的母爱多么伟大,为女儿做了多么大牺牲,要女儿感恩。而事实上,母爱从来都不需要标榜和强调,它永远都在。

三女儿如果的妈妈,干脆当了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给老人照顾,自己远嫁国外,还让女儿叫自己阿姨,诸多不可爱,尚不如渣男父亲夏亮,夏亮经常和女儿在线传消息,还邀请女儿来自己的店里玩耍和聊天。
女人心里有怨恨,所以不够平和,不够理性的表达成了彼此伤害的根源。内心的善良早已被隐藏,而凌厉的攻击成为常态,这或许是人性的常规所在,或许彼此伤害也并不明智,但在我们看来,一切皆有因果,皆能被理解,被包容。成年人彼此逐渐封闭的内心世界,是缺乏沟通以及不愿再沟通的内在动因。
我们虽在电影之外,却也难以深陷自己内心世界的漩涡,无法挣脱,不肯逃离。
是不是我们把善意和礼貌都留给了不相关的陌生人,而最丑陋的抱怨和争吵都留给了身边的人?

相比于演绎爱情的电影来说,《花椒之味》更具有社会和人文价值,电影从亲情入手,上升都每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深刻命题,这是一种进步。
大女儿如树和父亲横眉冷对,冷战多年,无论父亲怎样亲近,她似一片冰封之海。

她连父亲信仰的基本习惯也不知道,贸然在父亲葬礼上请法师,甚至不如见过几次面的麻醉师朋友,连自己的男朋友都早早知道两个妹妹的存在,自己却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才发现。
在处理自己感情的时候,父亲的阴影让她始终缺乏安全感,对婚姻提不起信心,不仅自己身心俱疲,也让伴侣很累。
比如她纠结男朋友是想吃日本菜,还是可以吃日本菜,甚至怀疑男朋友是不想结婚,让婚姻之路格外沉重和危机重重。

郑秀文的演绎入木三分。那个一直不肯与这个世界和解,那个执着于自己的执著的人,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如树缺乏安全感,体现在对于感情双方的“一起”有着独到而偏执的理解。
她认为可以一起和想一起是有分别的,而男朋友的观点是两者一致。而他发现,如树一叶遮蔽双眼,不见整个森林,纠结于想和可以的差别,而唯独听不见“一起”,他感觉不到女朋友的信任。
如树希望一起生活的男人,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和她在一起,而不满足于仅仅是可以一起,让她和男朋友的亲密关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处于若即若离之态势。女人是一个学校,遇上特别好或者特别渣的学生的概率都比较小,相信大多数男人是向善且愿意接受改造的。

在通往幸福的彼岸,我们常常喜欢南辕北辙,舍近求远。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大都是凡人,我们少有人能够拒绝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善行和洋溢在脸上的幸福微笑。
在这条路上,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修行和精进,给自己的选定的伴侣给予从一而终关怀,在这段关系中,让伴侣始终享受放松、愉悦和快乐宁静,追求快乐,回归人性的质朴。

影片的结尾,再现了影片开头父亲舞龙狮的情节。三姐妹在夜晚外出赏灯,相似的情景,依稀间,大女儿如树似乎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父亲微笑招呼她一起,如树不由得对父亲大喊“爸爸,我不怨了,我好想你啊”。
在生命的另一端,父亲虽然已经无法听到,但这样的心结,真的是要走过万水千山之后,在某一天的顿悟。
此刻,电影通过父亲去世之后的种种迂回和反思,通过如树与自己的和解,解绑了心结,也释怀了自己。

影片的最后,她们三姐妹相拥在一起的瞬间,都流下了泪水。
逝者如斯,生者依旧要前行。

《花椒之味》,是许鞍华监制的一部港式风格的力作,在喧嚣的商业大片时代,独树一帜,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它关怀的是人们最坚强的个性、最脆弱的内心。
百转千折之后,夜深人静之时,也许每一个人或许都在俯瞰万家灯火之时,泛起一种宽容的善意,我们需要何时与这个世界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