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转型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家用汽车》出版人兼总编辑陈梓萱意味深长地发出这样的感叹。纸媒已死的唱调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早已是陈词滥调。但你手里的那本杂志随时都可能是最后一期,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可怕之处。
2014年1月,陈梓萱正式接任北京《家用汽车》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而这一年《家用汽车》已经完成全面转型,不仅有杂志,还有微信、微博、电子刊、IPAD、视频等全媒体平台。《家用汽车》脱胎换骨般得在这场纸媒必死的血战中得以喘息。
http://ww1/large/49e98eb7jw1f4tegkkb02j21kw11aqn2.jpg传统媒体要倔强的生存" TITLE="陈梓萱:被绑架的互联时代下 传统媒体要倔强的生存" />
回顾《家用汽车》这几年的变革,在陈梓萱看来有种“非生即死”的悲怆感!
全面转型 生死抉择
2011年1月,陈梓萱开始执掌家用汽车。而在这一年,中国纸媒全国印刷总量继续呈现负增长。美国道琼斯公司持有的《远东经济评论》正式宣布停刊。作为一家拥有63年历史的老牌期刊,《远东经济评论》的内容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战报道,而它的衰落无形代表了整个报业曾经的辉煌。对比于纸媒的逐渐衰落,网媒雨后春笋般崛起。陈梓萱和他负责的《家用汽车》挑战艰巨,是死守纸媒还是转战新媒体,是个两难的选择。
“互联网改变了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要主动迎接。转型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陈梓萱的大刀阔斧让众多同行人尤为赞叹。2012年,家用汽车全面转型,正式上线家用汽车网站、建立移动数字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家用汽车迎来新生机。
中国文化同汽车文化都急需返璞归真
理解并不代表赞同。在所有人以为陈梓萱要紧跟互联网发展节奏的时候,他却放慢了脚步,语不惊人地提出汽车文化论一说。“有一件事情很可怕,人们对文化正失去敬仰。“现如今,互联网成为绑架中国受众的利器。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有深度的内容。阅读也充满浮躁气儿!我们缺少的是对汽车文化的敬畏以及对文字的尊重。而这一点反射到中国汽车文化亦是如此。陈梓萱认为,中国的汽车文化比较畸形。一方面,现在汽车企业都在过度追求汽车销量,讲求KPI数据,很少进行渠道、营销探索,甚至为了卖更多的车,车企之间开始进行价格战。另一方面,国内的消费者在买车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车比较便宜,这款车可不可以优惠,而不是自己的用车需求。最后导致恶性循环,汽车价格越来越低,汽车企业把自己变得廉价,也越来越不被消费者所尊重。
“做一本对中国都市家庭购车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力的杂志。”成为家用汽车奋斗的目标。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陈梓萱这一次的坚持赢得了读者们的支持。 2015年度,《家用汽车》获得了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品牌建设功勋奖。而这并不是陈梓萱的最终目的。“我还有一个初步设想,要为中国女性量身定制一本专属女性车主的杂志!打造中国史上的第一本女性汽车杂志!“相信陈梓萱定会用事实验证未来的纸媒发展方向——个性化定制。
玩转小数据 抓住数字化营销风口
如果将陈梓萱定位于纯粹的媒体人,那么你就错了!全媒体的打造和天使计划似乎更符合一个标准互联网人的做法。
2012年,大数据说法风靡互联网。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曾将这场风暴定义为大数据革命。“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陈梓萱再次嗅到互联网机遇,提出“天使计划”。而他也将这次计划定义为传统媒体的小数据革命。天使计划主要是针对医护工作者汽车消费的大型公益活动。该计划将以三线以上城市的重点医疗机构和医护工作者为主要工作对象,发挥行业媒体的优势,通过行业性的政策福利,降低家用汽车的市场化成本,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如今正处在新媒体时代,跨界融合赋予了媒体新的内涵,媒介资本的开发经营,创新了媒体的社会定位和社会价值。可以预期,伴随着“天使计划”的成功推进,必将彰显行业媒体的专业优势和大有作为的广阔前景。
对于未来,陈梓萱笑称,“坚守是媒体人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既要坚持汽车文化的宣传,又要紧跟互联网浪潮。媒体要有担当,对互联网迎合要有度,坚持普世价值观,坚持做内容。坚持做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汽车传媒,倔强而活。
(在此感谢团车网的专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