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的时候突然想去体会一下佛教建筑文化,于是就选择了南岳衡山作为了我的目的地.今天虽然天空中飘着小雨,但阻挡不了我前往的脚步.
从长沙到南岳衡山脚下的车程是138.5公里,走G320和G107 ,用时2.5小时.
昨天晚上看上事先浏览了下佛教建筑的有关资料,为的是有的放矢.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
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山下的南岳古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前有寿涧水,后有赤帝庙,庙呈长方形,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后经历了六次大火,经过扩建和修缮,才奠定了现存规模。大殿是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按照北京故宫的样式重修的,共占地98900平方米,殿高7.2丈,是我国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宫殿式的庙宇。
南岳大庙四群院落和九个建筑体组成,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
南岳大庙平面图
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
大门(由于正在维修所以没见着)
第二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阁东有钟亭,阁西有鼓亭;
奎星阁背面
奎星阁前的石狮子
鼓亭里面有一面大鼓

钟亭里面有个口大钟(连续敲6次/2元)
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重修南岳大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撰;
三大洞门
御碑亭外的仙鹤
母狮子
公狮子
第四进为嘉应门,以后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院,大庙招待所等;
嘉应门前的狮子
嘉应门前大鼓,说是用一张整牛皮制作而成的,我在想不知道那头牛有多大,这鼓少说也有个3米高.
第五进为御书楼,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构件;
御书楼前的狮子
这个建筑没有拍照片,不好意思.里面有一些文物展览,谢绝拍照.基本就是些瓶瓶罐罐.有个千僧锅,超大.直径有1.5米左右,深度估计在1.2米左右.另有汉白玉的小尊佛像,神情美妙.画了张速写,不过不贴上来,自己留着看,嘿嘿!
第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1983年复制的;
正殿
栏杆
第七进为寝宫;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
这个也没拍照片,贴些其他的东西,看看.
如果要仔细看的话,一天都看不完.我也就走马观花了一把.其中还有许多的景门,长廊,形成廊和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