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成功的领导者
(2008-11-21 09:36:07)
标签:
《永乐大典》郑和八股文靖难之战朱棣 |
分类: (深红) |
理由如下:
一、军事天才
这一点不可否认,朱棣是那个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善于抓住战机,骑马驰骋于疆场上的飒爽英姿犹如天神降临一般令敌人胆寒。套用明月的一句话:当他的老爹朱元璋把那个时代的名将都几乎杀光的时候,我甚至于想要把那个“之一”去掉。
当然他在靖难之战中之所以能够“从未受过重伤”主要还是归功于他那个仁慈善良的侄儿朱允文,出兵前仍不忘嘱咐主帅,“勿使我背上弑叔的罪名”。天才的成长也需要沃土的培养,正是侄儿送给叔叔的这件贴身防弹衣成就了朱棣在实战中成长的绝好锻炼机会。
机会是上天赐给给有准备之人的礼物,朱棣无疑是位很优秀的骑兵将军,军事将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战场上善于抓住每个宝贵的战机,要知道有些机会是用自己将领的生命换来的。
明月老兄说:“好像沙尘暴是专为他老人家吹的,他说何时吹就何时吹,他说在哪里吹就在哪里吹”。与其说关键的时候大风也来帮忙,到不如说他抓住了好的战机。
二、政治敏锐
“燕王善某,宁王善战”,可见在那个年代能够带兵的王爷不只朱棣,但是其他的王爷没有,或者说不及他的政治手腕。
三、文能安邦
说起《永乐大典》,就不得不拿清朝的《四库全书》做比较。前者是怀着博大的胸怀包罗万象,后者则让我想起秦始皇焚书坑儒。与秦始皇不同的仅仅是一个是用火烧,一个是用八股文烧。多少华夏瑰宝淹没在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里,其中就有伟大的著作《红楼梦》。相反,《永乐大典》却保存了许多失传的文稿。
本朝太祖说他没有文化,在我看来,有文化的人,没有正确的领导,也只能做些焚书坑儒的事情。
四、定都北京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我们来说,就单凭这一点也要感谢他。
五、郑和6次下西洋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永乐之后也再无永乐。
六、天下,有德者居之
如果非要说,天下本是朱允文的,朱棣是可耻的窃国者。那么朱允文之前呢,朱元璋之前呢,天下又是谁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有德者居之,才是常理,历史也确实如此,而且只有如此。
对于弱者,仅仅是人们对于普通人的同情心,但是历史绝对不会选择弱者,只有强者才能立足,才能生存,有了生存才能考虑其他,繁荣富强,勤政爱民……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棣,永乐大帝做到了这些。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家出了朱棣这么一个有些本事的人是上天的垂青,若非如此,也许若干年后会出现一个李棣、陈棣……也是未可知的。结果弱者仍然是要被淘汰,帝国的统治权是一个权利,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