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宝马的故乡——古国大宛



2006年4月,一则新闻引起人们的注意:
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访华,向我国领导人赠送了一匹纯种阿哈尔捷金马,也就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汗血宝马!通过新闻媒体,许多人第一次看到了这种在国人视野中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天马”:
四肢与脖颈修长,体形健美优雅,奔跑迅速……
汗血宝马的出现,让人们想起了那场因为马而发动的战争,也想起了汗血宝马的故乡——古国大宛。
大宛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都城在贵山城。它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大宛国的原始居民以塞种人为主,属于东伊朗人种。塞种人是公元前4~2世纪中叶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的居民。公元前2世纪,他们受到大月氏西迁的冲击,其中一部从锡尔河南下,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了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中原人知道大宛的存在,始于西汉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国王对强盛的西汉向往已久,但路途遥远,欲通不得,听说有使者到来,很热情的接待了他。在张骞许以丰厚报答的情况下,大宛王派人给张骞作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此行的目的地大月氏。
张骞回国后,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包括大宛的情况。他说,大宛下属大小村镇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最重要的是,当地出产汗血马,样貌神骏,奔跑时出汗如血,它们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
在古代,马是战争的利器,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马的征用、引进、繁殖和管理,称为“马政”。西汉时期,汉军与匈奴长期作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全靠精锐的骑兵长途奔袭。汗血宝马体形好、听话、速度快,适用于长途行军,汉武帝非常感兴趣,决定派使者到大宛重金换马。
公元前104年,汉使韩不害率团到达大宛,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其中包括一匹用纯金做成的金马。听说汉使到来,大宛国王毋寡立即接见。对于汉使提出的换马要求,毋寡犹豫了,因为汗血宝马在大宛数量也不多。
毋寡连夜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并做出了一个错误得足以致命的决策:马不给,财宝还要留下。韩不害非常愤怒,当场用锤子砸毁金马,转身离去。毋寡指示下属小国郁成国在途中埋伏,将汉使全部杀害。他们认为,道路遥远,汉朝不会得到确切消息,即使得到消息,也无法派兵攻打。
然而事与愿违,消息很快传到长安,汉武帝勃然大怒,当即令李广利率两万六千军队攻打大宛。当时,汉朝遭遇蝗灾,大军沿途没有得到很好的补给。出得玉门关,西域各国又不愿提供给养,李广利只得一路走一路打。到郁成国时,汉军已筋疲力尽。汉军与大宛、郁成联军交战,起初处于优势,后来,大宛骑兵从后面包抄,汉军大败,李广利只带几百人成功逃回。
公元101年,汉武帝再发20万大军进攻大宛。这一次补给充足,李广利也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一路势如破竹。郁成国得到消息,整个部族投奔大宛。大宛、郁成两国军民联合坚守贵山城40余天,无奈水源被汉军切断,坚持不住的王公贵族绑了大宛国王和郁成国王,献城投降。汉军斩了两王,立亲汉的昧蔡为大宛新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
随后,李广利带着精心挑选的3000匹好马班师。由于沿途道路过于艰苦和遥远,大约只有1000多匹马到达汉境。汉武帝非常高兴,将“天马”的桂冠赐予汗血宝马,还专门作诗赞美。他让汗血宝马等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山丹军马。中原的马种从此得到改良,汉代骑兵的战力大幅提升。
西汉以后,大宛国依然存在了很长时间。东汉时,大宛一度臣服于莎车国。西晋时,晋武帝封蓝庾为大宛王,蓝庾死后,其子即位,继续向晋朝进贡。唐代,大宛被称为宁远国,宁远国频繁进贡,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元代,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服中亚,大宛人当地居民与蒙古文化融合,形成了一支名叫“月即别”的游牧族群,这是今天乌兹别克人的前身。
图中马匹便是著名的汗血宝马——纯种阿哈尔捷金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