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东盛国——渤海国

(2010-11-29 08:04:28)
标签:

唐朝

渤海国

历史

文化

分类: 大话江湖

海东盛国——渤海国

海东盛国——渤海国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有一片令人瞩目的遗址区。遗址规模巨大,残砖断瓦俯拾皆是,有的刻着文字,有的雕着花纹,有的挂染着采釉。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大石佛和石灯幢。大石佛宝相庄严,慈眉善目。石灯幢高达6米,呈灰褐色,用12块经过雕凿的玄武岩叠砌而成,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未减当年丰姿。

 

    由于附近人烟稀少,这片遗址在很长时间里都无人知晓。清朝初期,遗址非常罕见地迎来了访客——一批被流放到当地的文人。这些文人对遗址进行了考察,并做了文字记录,认为这可能是金国的上京。现代考古证明,金上京在黑龙江阿城市,这些文人的判断是错误的。

 

    清朝乾隆时期,大学士阿桂核对史料后,认为这里距离镜泊湖和牡丹江比较近,遗迹年代更加久远,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是1300年前,在我国东北一带由靺鞨创建的地方民族政权,开国君主是大祚荣。粟末靺鞨是我国唐宋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是粟末靺鞨头领,曾经臣服于高句丽,唐军灭高句丽后,乞乞仲象随其部落被迁居于辽西营州。

 

    公元696年,营州都督赵文翙利用手中权势盘剥当地少数民族,李尽忠等乘机叛唐,乞乞仲象也参与了起事。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镇压了叛乱。为了笼络粟末靺鞨,唐朝赦免了乞乞仲象,封他为震国公,封另一位头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四比羽认为唐朝没安好心,拒不受命,被唐军斩杀,乞乞仲象也在逃亡中病故。大祚荣继承父亲的头领地位,率部继续东逃。唐将李楷固率军紧追不舍。

 

    公元697年9月,唐军追到天门岭,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巧妙设伏,大败唐军。然后,率部回到粟末故地。这时,唐军与突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没有精力顾及粟末靺鞨。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天吉林省敦化县的敖东城建立政权,以武则天封给父亲的震国公的“震”为国号,自称震国王。

 

    建国称王后,大祚荣认为震国国力无法与强大的唐朝抗衡,转而对唐朝示好称臣。公元713年,唐朝派崔忻出使东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于是将国名改为渤海国。

 

    大祚荣死后,他的儿子大武艺继位。大武艺也是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733年,他领导军民,成功击败了朝鲜半岛新罗王国的入侵。大武艺开疆拓土,屡战屡胜,野心膨胀,竟向唐朝发动进攻。吃了败仗后,大武艺痛定思痛,认为唐朝的强大是渤海难以撼动的,向唐玄宗上书悔过。

 

    此后,渤海国历代国君,很少挑战宗主国唐朝的权威。每代渤海王的继位,都需要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才算合法。渤海国有向唐朝朝贡的义务,史料记载,渤海国共向唐朝进贡140余次。

 

    渤海国居民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由高句丽、汉族、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共同组成。建国初期,有人口数十万,后期增至三百万左右。全盛时期渤海国的疆域,包括今天中国东北地区大部分、朝鲜北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被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王城,最初在敖东城,后来几经迁徙,在第五世王大华屿时,迁到上京龙泉府,此后没有再变动。上京龙泉府模仿唐都长安建造,周长16公里,共有主街12条,其中朱雀大街长约2公里,宽约100米,街道两旁殿堂建筑富丽恢弘,弥漫着浓郁的唐朝风韵,当年就被称为“小长安”。

 

    渤海国先后传15代国王,总计存在229年。末代帝王大諲撰昏庸腐败,醉心享乐,国力日渐衰落。与此同时,近邻契丹则日益强大,并建立了辽国。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亲征,进攻上京龙泉府。上京龙泉府有城无防,仅仅坚持七天,大諲撰便率300名大臣投降,渤海国灭亡。

 

    为了防止渤海国复辟,辽军将上京龙泉府烧毁,并分两次,将数十万渤海居民迁走,致使附近几乎成了无人区,这是遗址长期不为人所知的直接原因。还有一部分渤海人逃到了女真和高句丽,融入当地民众。金国崛起后,留在当地的渤海人被强制按照女真的习俗婚娶,风俗渐渐向女真靠拢。金灭亡以后,居住在中原的渤海人大多融合于汉族,留在东北地区的渤海人融入女真,成为满族先民的一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