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因与精绝古国的发现
文:布衣布舍 图片摘自网络
发表于《小学生周报》
精绝国是西汉时期我国西部一个比较小的城邦国家,位于尼雅河畔的一处绿洲之上。王城精绝城,人口约3360人,其中有作战能力的约500人。精绝国以农业为主,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繁华富庶。东汉后期,精绝国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后来,受魏晋王朝节制。
公元3世纪后,精绝国——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人们的视野中神秘地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消失,遗址在哪里。
揭开精绝古国真面目的,是马克·奥里尔·斯坦因。斯坦因是英籍匈牙利人,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专攻东方语言学和考古学。后来专门从事考古探险工作,是有名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同时,他也因在尼雅、敦煌等掠夺大量中国历史文物,侵犯了中国主权而被强烈谴责,被称为臭名昭著的文物强盗。
1900年1月,斯坦因率领探险队来到了尼雅绿洲。在这里,斯坦因认识了一个名叫伊普拉欣的人。伊普拉欣从沙漠中带回两块有字迹的木板。斯坦因因为研究过东方文字,认得那是木简,并且是用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古文字——佉卢文书写的。斯坦因认为,这两块木简的背后,肯定有一处极为价值的古代遗迹。于是,他邀请伊普拉欣作向导,带探险队到拾得木简的古遗迹去。
1901年1月,斯坦因顺利到达了伊普拉欣发现文物的地方。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古遗迹: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斯坦因欣喜若狂,他把这处城市遗址命名为“尼雅遗址”。
斯坦因命令大家扎下营地,然后自己便迫不及待地走出帐篷,来到一个小小斜坡上,立刻就捡到3块木版文书。当天,他和他的队员就获得了数百块木版文书。他们在这里停留了16天,对遗址进行了测绘和发掘,发掘了大量的写本、家具、罐子、残破地毯、毛织物、玻璃器皿和金属器皿。这些文物运回欧洲后,引起了轰动,学者们把尼雅遗址称为东方“庞培城”。
斯坦因后来又三次到尼雅遗址,带走了更多的文物。斯坦因自己记录,他通过挖掘以及收集的古代文物包括佉卢文和汉文文书1000余件;此外,还有大量极有价值的木质艺术品、古代纺织品、印章、金银器皿、玻璃器皿、漆器、文具和乐器等,还有一把古代的“吉他”。
法国探险家戈厄纳曾企图在尼雅河流域的尽头寻找一个叫做精绝国的西域古国,但没有找到。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枚汉文木简,上面写有“汉精绝王”字样,推测尼雅遗址就是戈厄纳苦苦寻找的精绝国遗迹。参照斯坦因发表的考古报告,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经过认真研究后认定,尼雅就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民丰县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从1901年至今,尼雅考古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历程,特别是近年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
关于精绝国的失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尼雅河水断流、植被破坏、环境恶化造成的。随着发掘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精绝国是一个很注意环保的古国,对水的管理和使用、树木的保护有一套严格的办法。水的使用是有偿的,由专人分管。严禁乱砍活树,否则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罚母牛一头。他们还鼓励种沙枣树,既耐干旱盐碱,又可抵御风沙,果实还可以食用。这么注意环保的国家,怎么可能破坏环境呢?
于是又有人提出,精绝城被遗弃,可能缘于战争和突破性事件。因为斯坦因考察时发现,精绝国人离开时似乎很匆忙,有的连爱狗都没来得及解开,狗戴着项圈拴在家里,被活活饿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又是什么人入侵,或者发生了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呢?这一切,直到今天都还是一个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