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依然在吹

标签:
北风那个吹帅子老师爱情童话富翁情感 |
分类: 散文随笔 |
北风依然在吹
文:布衣布舍
“文革”开始后,我黑龙江老家所在的山村来了十名知青,集中住在被称为“青年点”的砖房里。陈华是其中的一位,他来自杭州。由于读过初中,陈华和其他两名知青一起,被安排在村小学当代课教师。
青春的故事会,爱情从来不会缺席,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也不例外。在当代课教师的过程中,陈华与村民办教师隋雨相爱了。这门亲事遭到陈华父母的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儿子娶当地媳妇,半条根扎在那儿,回城就困难了。陈华回信说,我们是真心相爱的,再说,返城还是没影的事,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隋老师举行了革命婚礼。婚后一年,两人生了个胖儿子。
事实证明,父母对返城问题看得更准、更远。就在陈华婚后第二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了。陈华做梦都想返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是陈华从小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更舒适的生活,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他舍不得爱人和孩子。开始,陈华采取拖的办法,让别的知青先回城。等青年点里只有他一个知青时,陈华知道必须做出选择了。
父母也知道到了关键时刻。两位老人从杭州大老远赶来,劝儿子一定要回去,这穷山沟,哪一点比得上杭州呢?陈华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隋雨有心脏病,我返城她受不了。”两位老人又说:“你先回去,咱们再想办法把他们娘俩接到杭州。”陈华还是摇头:“那样,隋雨的心脏也受不了。”最后,他咬着牙,退了回城表,送走了流泪的父母,就此在当地扎根。
我上初一时,陈华教我们英语。这时,他扎根村里已经六七年了。说实话,他的教学水平确实不高,他们上学时尽闹革命来着,初中就没好好读,也没读完,教初中英语有些吃力,更重要的,他那杭州版普通话我们根本听不懂。随着正规院校毕业的老师越来越多,连我们这些学生也能看出,陈华的代课老师这个饭碗越来越难以保住。他又面临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择。
远在杭州的父母知道情况后,帮陈华出了个主意。他们说:“你卖布吧,杭州什么布都有,我们给你进货,你在县城卖。”于是,陈华到县城当起了个体户。他最初雇的售货员,就是与我同班的两位女同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华的生意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杭州的布匹无论款式还是质量,都比县城原有商品好上许多。陈华的生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摊位数由最初的一个,变成两个,四个……后来,县城各主要商场都在卖他批发的布。陈华迅速成为县城第一批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富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陈华老师当初选择回城,以他初中没毕业的学历,估计如今也就是一名普通工人。然而,他为爱情放弃回城机会,阴差阳错,却在东北农村取得事业成功,缔造了一个属于知青的童话。人生就是这样莫测,这样富有戏剧性。
前段时间,在陈华手下工作的一名同学来京,她说陈老师现在事业做得更大,身家已超千万。只是他和隋雨老师离婚了。两人都忙着生意,顾不上经营家庭,感情出现了危机,似乎一方还有了外遇。
童话破灭,我们都很感慨。现实永远比童话真实、残酷,人是随着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的。电视剧里的“北风”已经“吹”完,现实里的“北风”依然在吹,而我们,都生活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