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2007-08-05 21:38:49)
标签:

视觉/图片

体育雕塑

宋代足球

分类: 生活走笔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周六本想去军博参观,谁知参观排除的队伍太长,竟已排到世纪坛路口,我们只好转到世纪坛,并到玉渊坛转了一圈。世纪坛旁,一组迎接奥运的雕塑正在巡展,参展作品,有不少水平很高,其中一组名为“蹴鞠之光”的关于宋代足球的雕塑最为生动,吸引了不少围观者。我拍了些照片,与各位博友一起欣赏。
    这组作品来自山东“蹴鞠之乡”临淄,共有30余组,300多个人物。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足球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高超的射门技术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宋代女足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异常兴奋的球迷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球迷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毕竟还有人对足不感兴趣

 

一组传神的宋代足球雕塑

 

这是雕塑全景,场面很宏大吧,活脱脱的一幅立体《清明上河图》

 

 

附,古代足球资料(摘编自网上):
    古代足球称“蹴鞠”。《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 
  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颜谓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坚《初学记》:“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2)设立了球门:《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时鞠之变欤?” 
  (3)踢法多样:双球门踢法:唐人仲无颜《气球赋》中有记载。单球门踢法:从《蹴鞠图谱》中可窥一斑。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单独踢,称为打鞠;二人对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称为场户,如三人场户、四人场户。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体现了宋代的特色。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事实类苑》中记:“归氏子弟嘲皮日休云:‘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间接地记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两片球壳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缝成。 
  《宋朝事实类苑》又记:“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亦有不同。”宋代时,球用10张或12张牛皮缝成。“用十张牛皮缝做一大气球去踢”是当时官员想使公务轻松化时常用的一个比喻。陈元靓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圆锦。”《蹴鞠谱》说其工艺“密砌缝成侵不露线角,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短难缝,六叶桃儿偏羡。”宋代鞠球的这种变化,使球更易踢,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来踢。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宋代球技增强,向着技巧性、准确性方向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载:“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毬头苏述长脚朴头红锦袄,皆卷脚 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毬头盂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左军先以毬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数 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毬与毬头,打大月兼过毬门,右军承得毬,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毬头依前供毬与毬头,以大月兼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蛊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便加抹枪。” 
  唐代用“挟”接对方的球,宋代用“踢” 来接,这是比较先进的。能准确地将球踢过又高又小的球门,确实不易,可见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头),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头),控(控时须用双眼顾),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时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头觑),月兼(何必频频问绿杨).这“十踢法”。这样的踢球技术,已接近于现代足球运动技术。 
  3.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且有严格的社规。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把民间球会称为“齐云杜”或“圆社”。“齐云社”直到明代施耐庵写《水符传》还提到。南宋掌故家陈元靓曾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球社的产生,一是因为蹴鞠技术难以掌握,需专门学习和长期演练,于是专门研究、传授踢球技术的市民社团便应运而生。二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发达,踢球人数日增,要求蹴鞠运动行业化,有组织化。 
  在齐云社中,有严格的社规,如《齐云杜规》对运动员修身养性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明师,要口决……,同时提倡运动卫生。这就使宋代趴鞠运动日益规范化、组织化、科学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