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农家过“灯节”

(2007-02-26 21:05:55)
分类: 生活走笔

东北农家过“灯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东北农村又叫“灯节”,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东北农村的习俗认为,灯节是年的“终结”,正月十五过了,这个新年才算过完。

    灯节这天晚上,东北农村的父老乡亲家里所有的灯都要打开,直到天亮。平时没有灯的角落,也要临时拉根线过去,点起灯来。由于这天晚上用电亮激增,前几年,当地经常出现因便压器负荷过高而断电的事情。

    当然,除了常用的电灯,东北农村还有一些城里人绝对想象不到的“灯”。

    比较普遍的是冰灯。冰灯的制法不同于冰雕。冰雕是用刀斧先雕刻出灯形,再在里面装上灯。冰灯则是冻出来的。其做法是将一个口大底小的铁桶倒满水,然后放到冰天雪地里,等待铁桶里的水逐渐结冰。冰冻的时间大约两小时左右,不能太长,时间太长了,整个桶里的水就会冻成一个冰块。两小时左右,靠近桶帮和桶底的水结冰了,而中间的水则没有结冻。这时轻轻地将桶翻起,倒出桶里的水,伸手拿出的就是一只冰桶,在冻桶里面点上蜡烛,便是一个晶莹剔透的冰灯了。在电灯还不普遍的时候,这种土法制造的冰灯给东北农家带来过许多光明和快乐。

    还有一种玉米“油灯”。按照东北农村的规矩,灯节这一天,农家庭院和通往庭院的路上都要点灯。东北农家庭院普遍较大,通往庭院的路也很长,这就需要很多灯。蜡烛是点不过来的,而且风一吹,蜡烛就会熄灭。当地农民创造出了一种油灯。他们将剥下粒的玉米棒切成四五厘米长的小段,用柴油或汽油蘸了,点着,隔几米放一个,一直放到庭院外的马路边。这种玉米油灯能燃烧二三十分钟,邻里几家的油灯如果点的时间相同,灯火会连成一片,星星点点,很是壮观好看。

    灯节也是孩子们的狂欢节。当天晚上,孩子们都要拎着灯笼游玩。在塑料灯笼普及之前,当地孩子拎着玩的多是罐头灯笼。就是将罐头瓶子里面点上蜡烛,用绳子系在小棍上,提着到处玩耍。在玩耍时,大人总不忘提醒孩子们要到河里“滚冰”。就是到冰封的河面上打几个滚,据说这能够给家里带来好运,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财源滚滚”这句成语的启发。但那种在晶莹透明的冰面上尽情翻滚、肆意玩耍的感觉,真的是很舒服很惬意,极受孩子们欢迎。

    当然过灯节时,乡亲们也不会忘记祖先。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当地人都要给祖先和亲人的坟墓前送去两盏灯,这叫做“送灯”。最开始,送的灯多是将圆萝卜削了皮,里面削成一个碗,放上油和灯芯,到坟墓前点亮。后来,萝卜改为罐头瓶子,里面的灯芯换成了蜡烛。老家的一个乡亲,胆子很小。前年正月十五,他一个人到野外给父母坟墓送灯,由于害怕,他没有仔细分辨方向,大致看了看,放下灯便向回跑。第二天才知道,他是将灯送到了别人家的坟墓前,此事在家乡传为笑谈。

    昨天给老家打电话,又说起送灯的事,我提醒哥哥小心些,要注意防火。哥哥哈哈大笑,说你真是离开得时间太长,不了解行情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送电灯了,两节电池前面连一个小灯泡,可以在坟地亮一整夜,还不用担心起火。

    看来,真的是离开太久,情况不熟了,现在,连送灯都比以前文明了。哥哥介绍说,现如今乡亲们冻冰灯,做玉米油灯、萝卜灯和罐头灯也有,但很少,大家都在市场上买塑料红灯笼了。听到这些,我有些怅然若失,那些很有特色的灯,我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在汹涌澎湃的市场大潮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这,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只不知,今天的孩子,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滚不滚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