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爨底下
从北京城区乘车往门头沟方向走约两个半小时,便到了京西名村——爨底下村。
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据说村里所有人家都姓韩,祖居山西。明朝时期,政府从山西大槐树移民,韩姓先人随移民大军走到这里,见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来,并为其取名“爨底下”。
爨底下村有着古朴的美。首先,70余套四合院、500余间房屋环山而建,层层升高。从村前望去,整个村子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层次很是分明。其次,由于村民大多开店做生意,经济条件较好,建得宅子便相对讲究体面,牌楼、楹联、雕刻等虽然质朴,但不失美感。
漫步爨底下的感觉与别处绝不一样。北京的皇家建筑、王侯相府、名流故居很多。但物以稀为贵,文物多了便不再稀罕。同时,如果您是平民百姓,在皇宫王府、名流故居中游历,看着那宏伟大气的建筑、金璧辉煌的装饰,您绝对不会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生活,那是最上层的社会,是另一个世界。
我们一直推崇唯物史观,强调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但从古到今的史书,记录更多的还是帝王将相和名士佳人的风流事迹,保存下来的文物也多是皇城相府、名流故居。反而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人民,由于个体事迹不突出,加之多数民居经常翻建,反而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在上学读史书时,我的脑中便常常有这样的问号:古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衣服?从早到晚如何作息?那个时候,又流行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没有找到答案。
爨底下村给了我许多启示。徘徊在爨底下村,看看这里古朴的青砖、朴素而不失美感的装饰,推一推房中的先人碾米用的碾子和石磨,坐坐先人睡过的床,我感觉与先人从未有过的接近。从中,我看到了先人的影子,闻到了先人的气息,复原了祖先的作息、风俗和审美情趣,甚至可以想象到许多他们生活中的细节:男人手捧磨杆磨米,女米围着磨走,边走边将未磨的米倒向磨眼;店掌柜关了店门,抱着一天挣来的钱,环顾左右,证实确实没有人,迅速钻进位于地下的藏钱洞,把钱藏在里面的柜子里,再探出头,发现没有人后,迅速跳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他们平凡质朴,勤劳而又坚韧。他们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日夜劳作,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没有纪念碑的功臣。
在爨底下,我找寻到了属于我们平民百姓的根。
注:最上图为布衣所摄,下两图为网上截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