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爨底下

(2006-08-23 13:18:39)

寻根爨底下

 

  寻根爨底下   寻根爨底下

 

 

 

寻根爨底下

 

从北京城区乘车往门头沟方向走约两个半小时,便到了京西名村——爨底下村。

 

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据说村里所有人家都姓韩,祖居山西。明朝时期,政府从山西大槐树移民,韩姓先人随移民大军走到这里,见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来,并为其取名“爨底下”

 

    “爨”原有灶的意思,经历长途跋涉的先人此时已是饥寒交迫,他们希望到这里居住就像躲在灶底下,既有火暖身子,可以躲避严寒,又有充足的食物能够饱腹,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而爨底下这块风水宝地果然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爨底下村村前是古驿道,来往商贾官差很多,定居下来的先人便开店做生意,生活过得滋润富足。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爨底下村并不是韩姓先人最开始居住的地方。据导游介绍,明末清初,京西发生过一场特大洪水,无情的洪水彻底毁掉了爨底下村,多数村民都不幸遇难。得以幸免的是两个青年男女,繁衍后代的任务很自然地落到了他们的肩上。但两人是亲属,都觉得近亲结婚不合适。于是,一对青年男女决定让上天帮助自己进行命运的抉择。他们背着两个磨盘上了山,并将磨盘从山下滚下。他们约定,两扇磨盘到了山下,如果挨在一起,两人便结婚,如果不挨着,便不结。奇迹出现了,两扇磨盘滚到了很远的山下后,真的紧紧地挨在了一起。于是,这对青年男女便顺从天意结为夫妇,并生下了五个孩子,这便是现在爨底下村村民的共同祖先。他们在距原村两公里处建了新的居所,繁衍后代,人丁越来越兴旺,房子越建越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我们看到的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有着古朴的美。首先,70余套四合院、500余间房屋环山而建,层层升高。从村前望去,整个村子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层次很是分明。其次,由于村民大多开店做生意,经济条件较好,建得宅子便相对讲究体面,牌楼、楹联、雕刻等虽然质朴,但不失美感。

 

    更难得的是,爨底下村历经四百年多年的沧桑,却能一直保存完好,即便是日寇铁蹄曾从村旁走过,它也未曾遭到毁坏,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目前,它已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口不多,年轻人大多在市里工作,留下的往往是四五十岁的老人,他们多数依托祖屋开店做生意,为游客提供可口而又实惠的农家菜。

 

漫步爨底下的感觉与别处绝不一样。北京的皇家建筑、王侯相府、名流故居很多。但物以稀为贵,文物多了便不再稀罕。同时,如果您是平民百姓,在皇宫王府、名流故居中游历,看着那宏伟大气的建筑、金璧辉煌的装饰,您绝对不会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生活,那是最上层的社会,是另一个世界。

 

我们一直推崇唯物史观,强调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但从古到今的史书,记录更多的还是帝王将相和名士佳人的风流事迹,保存下来的文物也多是皇城相府、名流故居。反而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人民,由于个体事迹不突出,加之多数民居经常翻建,反而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在上学读史书时,我的脑中便常常有这样的问号:古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衣服?从早到晚如何作息?那个时候,又流行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没有找到答案。

 

爨底下村给了我许多启示。徘徊在爨底下村,看看这里古朴的青砖、朴素而不失美感的装饰,推一推房中的先人碾米用的碾子和石磨,坐坐先人睡过的床,我感觉与先人从未有过的接近。从中,我看到了先人的影子,闻到了先人的气息,复原了祖先的作息、风俗和审美情趣,甚至可以想象到许多他们生活中的细节:男人手捧磨杆磨米,女米围着磨走,边走边将未磨的米倒向磨眼;店掌柜关了店门,抱着一天挣来的钱,环顾左右,证实确实没有人,迅速钻进位于地下的藏钱洞,把钱藏在里面的柜子里,再探出头,发现没有人后,迅速跳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他们平凡质朴,勤劳而又坚韧。他们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日夜劳作,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没有纪念碑的功臣。

 

在爨底下,我找寻到了属于我们平民百姓的根。

注:最上图为布衣所摄,下两图为网上截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