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老友记

(2022-11-02 14:46:21)
标签:

杂谈

健康

    一个机会,顺便看看寄居其女儿的老友。
   二十年不见,在我面前出现的他们,让我心里突感悲戚。女佝偻着腰,步履艰难,看起来十分吃力,双手推着老人车缓慢前行,旁边还有个中年保姆服侍。其丈夫尚好,身板儿直而硬朗。
   看到女的行动不便,我快步上前,阻止了他们过马路迎接我,我自己过去马路与它们相会。
   他们夫妇俩曾是我的老同事,男大外科医生,女小儿科医生。我们属于莫逆之交。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场文化大革命,他们夫妇俩引起了我的极大同情。
    突如其来的风暴来临,我们正年轻,不懂世事,只知道这是主席亲自发动的一场触及灵魂的大革命,青年团员应无条件地跟上。某日,我们正在乡下医疗队,接到医院通知,马上回医院参加大批判。
    下午,大家骑自行车往五十里路之遥的单位赶,以便能够及时参加晚上的大批判会。几位年龄大一点的护士,刚学会骑自行车,也跟着上路了。遇到上坡顶风,她们根本骑不动。为了赶路,朱医生将自己的自行车后面拴上一条绳子,绑在那位骑不动车的老王护士自行车的前把上,这样,只要朱医生用力猛蹬,老王的车行走就比较轻松。但他们不曾想到,那个刚学会骑车的老王,起初蹬着确实省劲儿,不大一会儿就驾驭不了,被一块小石头绊倒。前面的朱医生还在用力猛蹬,老王的人和车被拖出老远,不是老王连连咋呼,老朱还停不下来。
    我在后面跟着,除了叫唤他赶紧停车,还禁不住大笑不止。我这个好笑的毛病,在不该笑的时候笑起来,确实容易得罪人,他们以为我是在看他们的笑话!
    大家停下,把老王扶起来,整理好车子,重新上路,赶到医院,批判大会已经开始。这是露天会场,我们在最后面,大家随便找个座位坐下。只听批判当权派院长,不断有与朱医生妻子的名字相关的事件被造反派念叨。这是当年文革中想要搞臭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我们没等听到其他更新鲜更重要的批判内容,大会便结束了。
    次日,我们仍需回医疗队。这是贯彻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们全队的人都很沉闷,大家根本就不相信批判会上的那份儿谣言。但是有句话叫做:谣言千遍就成真理。大家被这个谣言所蛊惑,虽不信,心里却膈应着。据说,朱与夫人因此事那夜竟彻夜未眠。争吵辩解,委屈的哭声和谩骂声被邻居听到。大家不信这是真的,却是名声远扬了。
    山东这个孔孟之乡,这是犯了大忌。
    他们夫妇双双都是各自科室的业务骨干,换个地方生活将更好。文革刚结束的七十年代,他们调到聊城人民医院。“人挪活,树挪死”,朱成了那个鲁西大地区医院的普外科主任,并作出了不菲的成绩,夫人也是小儿科的名将。
     我们都早已离开原来的医院。十七八年前我们一帮同学去聊城聚会,恰好与他们相逢,那时的他们变化不大,我们有许多话诉说,竟把我的同学亮在一边。
     这次相见,与那次大不一样,我们都老了许多,他们的景象更让我感慨。朱医生面部老相不重,头发却脱的只剩几根儿,而且全白,总也舍不得剪掉,老长老长露在帽子之外。他告诉我,他之所以目前身体仍硬朗,得益于早年至今坚持晨跑。夫人从不锻炼,现在双腿细而无力,再锻炼也无济于事了,只能顺其自然。
    我们聊起当年共同的同事和朋友,已经有不少早已驾鹤西去,我们是幸运者,还能享受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生活。可惜,他们没有微信,否则我们可以经常联系,聊天,以消磨无聊的时光。
    那位被他用自行车拖着的老王,也早已作古。老王与他还有一段佳话。当年下医疗队,朱患流脑,昏迷呕吐抽风不止。老乡用地排车拉上他送往县城,老王护士随车护送。可怜那时的医疗队和医院,既没有救护车,也没有其他任何车辆,只有地排车可用。老王在地排车上揽着昏迷的朱医生,他不断地呕吐,将老王的棉衣棉裤全弄脏了,老王仍不松手,搬住他的头,生怕呕吐物流入气管而窒息。急送医院后,很快得到有效的治疗,没留任何后遗症而完全康复。他们对老王的救命之恩,永志不忘。
    这是下乡防治流脑的医生自己得了流脑,当然很快就能明确诊断,药物也很给力。朱家夫妇俩对老王护士万分感激,他们离开原来的医院后还专程回去看望过她,并给她留下一万块钱。当年的一万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聊起过去,总也说不完。我们相约,以后再找机会聚聚,等过了疫情后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