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听课笔记036:郭艳:代际与断裂:当下的青年写作及特征

(2012-06-24 17:44:50)
标签:

郭艳

代际

青春文学

现实主义

乡土中国

边地边城

心灵

文化

分类: 生活留言板

鲁院听课笔记036

 

郭艳:代际与断裂:当下的青年写作及特征

 

郭艳是鲁院教学部的副主任,年轻的文学博士,我们的老师。平常接触很多,听她讲课,感觉很亲切。

620日,星期三,郭艳老师的题目是《代际与断裂:当下青年写作及特征》。

其实郭艳老师的授课内容远远“大于”题目。

郭艳老师是从中国当下现实主义写作切入话题的。她一上来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1、当代文学没有完成什么?

2、西方经典现实主义提供了什么?

 

这显然是两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巴尔扎克曾说过:文学是对于人类现实及精神世界完整性的建构。

这从某个层面上回答了郭艳老师提出的第2个问题。

郭艳老师指出:西方现实主义写作如庞然大物却依然蓬勃鲜活,同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写作又令西方文学峰回路转。在传统现实主义止步处摇曳生姿,别开生面而又直至本心地反观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焦虑。

这算是对第2个问题的另一回答。

 

郭艳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文学与文化消费。在她看来,时下流下的一些“小说”(如官场小说等等)不是文学,而是某种文化消费。在她看来,现实中国仍然是乡土中国,当然,乡土中国绝非所谓的“农村题材”。对此,我不完全赞同。

她认为,我们需要的,仍然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这个“转型”,也许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郭艳老师指出:

中国当代经典现实主义完成了(通过革命现实主义和乡土题材)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理想主义精神体验,以及伴随着这种理想主义破灭所带来的伤痕、反思,最后坠入庸常生存无力自拔的现状。

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依然受着1990年代以来的诸多写作观念的影响。

当代文学因为和政治、文化甚至于经济物质生活过于近切,而导致历次无法完成经典的后果。前十年的经典会被后十年的社会文化思潮从根本性上否定,没有了作为文学作品存在的合法性。

经典似乎成为一个无法完成的方案。

 

郭艳老师继而探讨了“小说之精神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她引用胡塞尔的话说:

“生活世界”在旋涡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坠入遗忘。

又引用昆德拉的话说:

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小说的使命与哲学和诗是一致的,小说拥用更丰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的合并能力”,能把哲学和诗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学和诗却不能包容小说。

随后,郭艳老师提到了中国古人为人生划分的九个阶段:

幼、羽、壮、强、艾、耆、老、耄、期;

重温了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因首,那人却人,灯火阑珊处。

郭艳老师把《论语》首章解读为孔子的治学三境界,是我从来没听过的,很有新意也颇有启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乃第一重境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此乃第二重境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第三重境界,也是大境界。

 

关于“代际写作”,郭艳老师说,1950年代的青年写作,主题词是理想、爱情、自我。代表人物是王蒙、路翎、宗璞、邓友梅、刘绍棠等等。

她向我们介绍,西方成长小说的叙事主题是:

教化道德、个体精神和独立自由。

 

最后,郭艳老师还向我们讲授了“城市写作”的一些思考。

她说,城市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奔赴的目的地,但是城市依然无法作为他们的精神故乡存在。

中国人如何建立个体面对物质主义、肉身欲望、新伦理情感的合法性?

现代人格和精神转型依然作为一个被悬置的文本存在。

 

郭艳老师并不试图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努力促成我们去思考和写作。

这很好。

 

这天下午,“鲁十七”举行川妮和朱山坡小说研讨会,著名评论家李建军和邵燕君应邀出席,听专家和同学剖析两位同学的小说,受益良多。晚与鱼禾、川妮、金铃子、赋渔兄继续谈小说,我再次阐述了对王祥老师“捧谁谁哭”的理解——我们必须清楚,自己为谁歌唱?

也许,我的故乡只能是让我有着肉身和情感体验的边地边城?我愈发坚定关于“边地风物”和“个人心灵”的写作走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