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听课笔记027:徐坤的文学救赎之道
(2012-05-22 17:05:52)
标签:
鲁院徐坤救赎莫言迟子建刘庆邦战马塞德克·巴莱文化 |
分类: 生活留言板 |
鲁院听课笔记027
徐坤的文学救赎之道
听说5月21日坤姐要来给我们上课,很是有些期待。
徐坤的作品读过一些:《狗日的足球》、《沈阳啊沈阳》、《爱你两周半》,对她一针见血式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感谢万能的微博,某夜“微闲逛”,偶见徐坤加“V”的大名,立马加关注。荣幸的是徐坤很快关注回来——这年头的事情就是怪,给作家写信,多半收不到回信;在一张桌子上喝过酒,天下宴席散了,各走各的路。微博上“互粉”,居然与徐坤有过几次“键对键”的交流。徐坤的“微风格”依然故我,犀利得让我等俯首甘心称“坤姐”。
“坤姐”是鲁院第一期高级研讨班学员,我们的大师姐,台上一坐,叫出好几个“博友”的真名网名,笑言今天总算见了真人。她叫我“广雄先生”,那是我以前用的微博网名,本意是自嘲,后来有人骂我,说那些自称先生的家伙都是“SB”,我恼羞成怒,再不敢夫子自况,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实名了之。
徐坤建议我们一定要珍惜鲁院四个月的美好时光,写字看书都不着急,最重要的是“五个一”:看一场话剧、听一场歌剧、看一场足球赛、参观一处博物馆、游览一次名山大寺——徐坤的建议卓有成效,当天晚餐时分,鲁院食堂人气寥落,看来大多数同学心动不如行动,纷纷践行“五个一”去也。
徐坤讲述的题目是《文学中的救赎》。
中心思想:艺术家要有勇气和良知,要有宗教情怀和悲悯之心,要以开阔的视野,对现实矛盾作出强大、公正、理性的判断。
段落大意一:取材要准,要善于撷取敏感题材,切忌低水平的重复。一个作家,按惯性写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必须竭尽全力在刀锋上起舞,戴着镣铐歌唱。
段落大意二:立意要狠,要深刻。艺术家对生活要有自己独特的洞见。
段落大意三:布局要俏,要像水波一样有“荡漾感”,要善用曲笔,学习孔老夫子写《春秋》的笔法,追求微言大义。
段落大意四:谋篇要稳,对那些棘手的题材,特别要注意各方面的平衡,不要为了暴露阴暗面而刻意去暴露。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向好、向善、向光明、向未来的。
徐坤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刘庆邦的中篇小说《神木》,这是一部有关杀人犯的救赎故事,同时剖析了张扬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盲井》,分析了文学家和电演人视角和发力点的差异;
第二个例子是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没有读过这篇小说,当她讲到矿工的妻子将丈夫的遗体封存于冰箱的时候,我感到后背有些发麻。后来,王晓云同学说,迟子建的这篇小说与福克纳的《艾米莉的最后一朵玫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感觉是,福克纳是向人性内部开掘的,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潜藏着的艾米莉,迟子建的很多作品是向外发散的,如果说福克纳是一个挖井的人,迟子建更像一个画家。
第三个例子是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小说最终落脚于“热爱生命”时,又何尝不是救赎?
徐坤分析了电影《集结号》和不久前上映的美国电影《战马》。她向我们复述了《战马》中的一个片断:战马穿越重重封锁,奔向主人所在的阵地,被铁丝网捆成了一个肉棕子。即将交战的双方士兵合力解救了战马。当他们需要钳子的时候,敌军阵地上飞起了一片鸽子般的钳子。徐坤没有接着往下讲,我想到的是一个最基本的战场原则,即非交火非敌人的原则,这个原则说的是,交战双方的军人,只在交火状态时成为敌人,拥有杀伐的权力,非交火状态下,双方不是敌人,没有杀伐权。正因为有了这种最基本的战场原则,我们才无比痛恨诸如“杀俘”、“杀军人家属”等一系列非人道的行为。影片中,战马被双方士兵解救后,这个段落并没有完成,接下来是双方士兵通过扔硬币的方式决定了战马的归宿。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在斯皮尔柏格看来,战争,不就是扔硬币决定胜负一样无聊而滑稽么?
(《战马》这部电影,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我到西单大悦城的影院看过。在售票大厅里举头观望场次时,一个女人靠近我,小声问我是不是看电影?我忐忑地说是。她说可以替我买票,不用排队,而且比水牌上的“非会员价”便宜10元钱。我同意了。她领我到自动售票机买了电影票,我注意到她购票时使用了会员卡。她坦率地承认,赚的就是“会员价”和“非会员价”的“价差”。那是北京的3月,室外寒风呼啸,候影厅的椅子上坐满了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男人、女人、还有孩子,显然不是等着看电影,而是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可以眯上眼睛打上一会儿盹。当然,朦胧睡意中,看看大屏幕上不间断播放的预告片也是可以的。对他们来说,花70元人民币买一张电影票,恐怕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赚“价差”的人,找地方取暖、睡觉的人,他们是飘流在这个城市里的人。
在观看电影《战马》的过程中,我流下了眼泪——我想,恐怕是电影院的大屏幕和高级音响造成了某种强大的“泪场”,如果在电脑上看盗版碟,我恐怕是不会流泪的。我在阅读中国1946至1950年战争的若干史料,并创作我的长篇小说《解放战士》时,一次又一次感到,《战马》对战争本质的认识,仍然是娱乐和肤浅的。)
徐坤讲课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她留下时间和我们讨论、交流。王龙同学和陈漠同学分别就最近热议的台湾电影《塞德克·巴莱》表达了看法。
这部电影我还没有看。
我记得坤姐说,同样的题材,多角度去看是有好处的。
她还说,对一些非常敏感的题材,只要动足了脑筋,应该是有办法的,一定可以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
这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