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听课笔记021:宋瑾: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2012-05-05 11:19:39)
标签:
鲁院宋瑾后现代音乐火星神话破铜烂铁文化 |
分类: 生活留言板 |
鲁院听课笔记021
宋瑾: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宋瑾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博士,国内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宋瑾先生和陈晓明先生一样,也是福建人。恐怕是因为研究音乐的缘故,宋瑾先生敏锐的耳朵让他的普通话听起来温润清晰,没有障碍。
5月4日,宋瑾先生给我们讲授《后现代主义与音乐》。他讲得很体系,PPT也做得很细致。我这篇听课笔记,基本上照抄宋先生的PPT。
“后现代主义”概念出现于20世纪30-50年代,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主义的新思维方式和新行为方式。广泛地表现于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及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
西方社会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工业社会以机器生产为轴心,后工业社会则以消费和信息为轴心。在后工业社会时代,新教伦理精神被享乐主义所取代,音乐和其它艺术一样,由此走向世俗。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从模糊渐变为消解。这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上帝死亡和人的凸现,使科学理性中心主义得以形成。19世纪,随着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去式,科学的负面作用导致了人的焦虑,这种焦虑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消解,导致后现代人的“吸毒状态”或“他们引导”状态。继“上帝死了”之后,“人死了”,表现在艺术领域,便是反对控制的“自动写作”、“自动作画”和“什么也不想的演奏”。
从哲学理论的变化来看,现代哲学遭遇了文艺复兴以来大神学所遭遇的同样命运——从大哲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哲学)转变为小哲学(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有效的哲学)。这意味着传统至现代哲学“宏大叙事”的破产,原因来自哲学的发展本身,也来自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数论领域的“哥德尔不完备定律”,量子力学领域的“波粒二象性”现象,后现代科学哲学对“机械还原论”的发难等等,表现在艺术方法上,则充满了解构和无序。
“存在”不等于“对象”,我们所能说的只是“对象”,“存在”无法抵达。
“对象”是“主体”的“对象”,“主体”是“对象”的“主体”,这是后现代的“关系实在论”。
后现代主义反对什么?
反对本质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即理性中心主义;
反对形而上学,二值逻辑(非此即彼),反对深度模式及宏大体系;
反对宏大叙事(一个中心的封闭结构),反对普遍性、确定性;
反对机械还原论,反对先验地认定宇宙是有序的,反对认定各类事物都有各自的一个恒定的本质;
反对上帝观,反对全知者身份,反对逻辑起点的阿基米德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宋瑾先生这堂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他说,这些内容,他本来是要讲一个学期的。
对我们来说,宋先生的讲授提供了从音乐理论家看后现代的一个独特而体系的视角。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包括观看图片和倾听音乐,对我们比较多地了解宋先生的理论体系显然是不够的。好在宋先生有一本专著《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宋先生向我们推介了“破铜烂铁”乐队的打击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Yvld7tr2Rc(马桶吸)
http://video.sina.com.cn/v/b/52679066-1595757573.html(厨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a47UE0_bUM/(扫帚)
讲授在观看范吉利斯的大制作《火星神话》的激动情绪中结束。
http://www.56.com/u79/v_NjAxNTg1ODM.html(火星神话)
十多年前,我看雅尼(Yanni)的演奏会VCD,激动不已,今天看范吉利斯(Vangelis),惊愕不已。
音乐对写作者而言,浓烈一点,如酒;清淡一点,如茶;赏心悦目一点,如菊。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