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推荐】快乐地觅食,诗意地栖息
标签:
快乐觅食诗意栖息自由幸福老虎人类羡慕笼子野地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快乐地觅食
文/南江波
我想,老虎还是应该到野外去练习本领,自由觅食的好。在笼子里呆久了,就会失去虎性,失去虎性的老虎也就不是老虎了。关键在于,到了自由的野外该如何觅食,又觅得是否快乐。看过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人都知道,娜拉厌倦了养尊处优的“铁笼子”,愤而出走,但结果怎样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作了极好的回答:“(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当然,对于没有觅食本领的娜拉来说,我看还有第三条路可走,那就是抱着贞节牌坊饿死。不过,本领也绝非万能的,倘若笼中的老虎徒有“领导才能”或“表演天赋”,到了大自然里,动辄摆出“我是老虎我怕谁”的姿态,恐怕也没人肯卖他的帐,被饿死的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阿Q在未庄也曾有一个小“笼子”——帮人打打短工混口饭吃,基本能解决生存问题。但“吴妈事件”的发生,迫使他变成了“自由”人(按现在的时髦话说是“被自由”),原先的那点小本领(割麦、舂米、撑船)都无处施展,便只好进城觅食(鲁迅先生用的是“求食”一词),不幸误入歧途,陷入“偷盗门”丑闻,名誉彻底扫地。短暂的“中兴”之后,最终把命也葬送了。所以,没有本领是万万不行的,但徒有某项本领而无用武之地,也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因为,追求自由是要讲前提条件的。
记得我在80年代后期参加工作时,一心抱定衣食无忧、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对那些跳出笼子自由觅食的同事甚为不屑。10余年后,我终于也跳出原来的小笼子,进入另一个更大的笼子,而原先那些自由觅食者在赚足了钱后,却又纷纷乐颠颠地返回笼子,捧起铁饭碗,以求老有所终。我才知道,我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觅食时机。比起那些一直安处笼中的同事来说,我虽有一些自由来调整我的食谱,却未必有他们快乐。追求自由并不难,而要实现自由的最大值——快乐无忧,却是难上加难。可见,追求自由也是要讲时机的。
裴多斐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庄子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淖里活着,也不愿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用丝绸巾饰覆盖着珍藏在宗庙里“留骨而贵”,他选择的是心灵的自由。其哲学思想穿越时空的笼子而烛照后世。身陷囹圄的叶挺将军写了一首《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叶将军渴望自由,但他深知,若选择狗洞爬出就得出卖良心,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于是,他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放弃了身体的自由,选择了人格的自由。其人格的光辉突破世俗的笼子而彪炳千古。屈原不安于三闾大夫的金笼子,为寻求自己的人格理想而自投汨罗,虽死犹荣。汪精卫为求在太阳旗下衣食无忧而自背骂名,丧尽民族尊严,遗臭万年。可见,追求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时,别人觉得你自由了,而你自己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曹雪芹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却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他是自由的,却是不快乐的,常常陷入“举家食粥”的困境。“诗仙”李白才高八斗,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离开长安后重新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或隐居读书,或周游各地。他是自由的,但也未能完全抛却浮名,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让他活得并不快乐。有时,别人觉得你不自由,而你自己却争取到了另一种自由。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对弟子颜回则赞赏有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是一种胸怀天下的胸襟,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我以为,能够让自己和别人都基本认同的自由也是有的。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归隐田园,种豆南山,活得十分悠闲自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因替纳粹法西斯效劳而站上了被告席,活得十分尴尬;但他的思想却是自由的,他给二十世纪以后的人们留下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处世期待: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这个地球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把这一理想境界写进了诗句:“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身在野外,有觅食本领,能把握觅食时机,便可自由快乐地觅食;身处笼中,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把笼子作为自己的天地而诗意地栖息,又何尝不自由快乐呢?可见,自由更是一种心境。
在自然界,做一只快乐觅食的老虎。在人类社会,做一个诗意栖息的人。这就是我对“自由”的最好诠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