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子/选编撰文
敦煌写卷墨迹精选丛帖
目 录
第一分册
前凉、东晋写本:道行品法句经
东晋写本:三国志·步骘传
北朝写本:大般涅槃经残卷
西凉写本:十诵比丘戒本
北魏写本:大慈如来告疏
第二分册
北魏写本:佛说八师经
北魏写本: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北魏写本:《毛诗》残卷
南朝写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北魏写本:成实论
第三分册
北朝写本: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四
北魏写本:大方等陀罗尼经
北朝写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西魏写本:贤愚经卷第二
北周写本: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
第四分册
隋代写本:文选·运命论
唐代写本: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唐代写本: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
唐代写本: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
第五分册
唐代写本:因明入正理论
唐代写本: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
道行品法句经
简介
黄麻纸纸本墨迹。卷末题记为前凉升平十二年(368年)和东晋咸安三年(咸安年号仅历二年,其时已为宁康元年,即373年)。有两部分:前半部为《道行品法句经第卅八》,后半部为《泥洹品法句经第卅九》。全卷长135cm×24.9cm,67行。有乌丝栏。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赏析 此卷墨迹系由隶向楷过渡中的“蝇头小楷”,
可谓“敦煌书风”中最早的代表作之一。即在汉简隶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规范和创造,形成魏晋时期寺院主要流行的类楷书的“经书体”。从用笔来看,横画起笔尖锋直入,收笔重按但不作挑势,保持有较浓的隶书捺笔余韵;点画则一点即到,快入快收;竖笔淡化悬针,钩趯向右夸张;转折处没有唐楷那样明确的调锋提按,而是顺势一弯带下,自然劲疾,极具张力,书写轻松自如,笔力劲健爽快,节奏感强烈,形成一种质朴敦厚而又灵秀生动的意态美,为早期敦煌写经中重要的珍品墨迹。此卷书法,对于当今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具有极好的范本、参照与借鉴意义。
三
三
三国志·步骘传
简介 为稍早于
“二王”时代的东晋写本。白麻纸纸本墨迹。残存41.7cm×24.6cm,25行。有乌丝栏。现藏敦煌研究院。
赏析
此卷为敦煌早期文献中“简味”颇浓的珍品写本之一,与1965年所出晋人写本《三国志》书体类同而风格迥异。字形偏纵,结构欹侧,略见右倾;用笔厚实,古意盎然,偶见连带,笔法犀利,有见变化,倘若说《三国志》呈示了圆熟丰润的话,此卷则给人一种桀骜冷峻的审美快感。从用笔来看,横画尖锋直入而末尾重顿,竖画抢锋斜下而顿收,长撇弧扬出锋,个别门字形右笔已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晒了蓝本;捺笔出挑,钩画圆健,一些虚出尖锋乘势曲掠,可见在快速书写过程中强化楷法、仍沾隶意的过渡痕迹。书法风格独具个性,体现出技巧上的稚拙生动和形式上妍质并蓄的审美境界,表现出一种初生牛犊毫不畏惧的书法天籁精神和艺术创造精神。对于书法爱好者和当代书法创作来说,若能参考、借鉴此卷书法的风格精神,定会中得心源,独获裨益。
大般涅槃经残卷
简介
北朝早期(约公元400年前后)的精品写本之一。白麻纸纸本墨迹。均有乌丝栏。现存三种:一是《经卷第一寿命品第一》,111.5cm×28cm,66行,现藏敦煌市博物馆;二是《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322cm×27.5cm,198行;三是《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165cm×27.5cm,100行。第二、三种现皆藏于敦煌研究院。
赏析
此三卷当为已发现《大般涅槃经》的首卷经典之作,书写严谨,字字珠玑,书法风格一致,系同一写经高手所为。字形略扁,结构紧密多见欹侧;用笔遒健,精到娴熟,干净利落,富有弹性,笔迹分明,韵致生动。长撇扬弧虚出,显然是回环走笔引启下笔的一种动感态势;日字形四角挺出,铁骨崚嶒,转折处可见明显提按;竖画劲挺外张,钩画多隐忍内敛,形成不滞不露、稳定内含的姿态。此卷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来自谨严的章法和清朗的疏密关系,有如深山古刹幽然传来的平稳和谐而刹人狂野情性的梵音佛曲。而这一点,正是那个时代“敦煌书风”的一个典型范例。
十诵比丘戒本
简介
僧人比丘徳祐书。西凉建初二年(406年,时与“二王”同代)写本。麻纸纸本墨迹,两面书写。全卷975.36cm×20cm,21纸。有乌丝栏。现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斯坦因编号为S.797。
《戒本》为佛教戒律书,系五大戒律中的小乘律之一种。此本为迄今所见《戒本》的最早译本。
赏析
《十诵比丘戒本》为敦煌文献中戛戛独造的珍品之一。书法显然浓沾汉简意味,无疑是由隶而楷过渡中的“行楷书体”。结体、用笔皆自然率意,一些字虽属民间俗异写法,但十分稚拙生动,古朴自然而前后有别,愈到后面愈见变化和进步,轻重提按愈来愈明显。字大小不等,参差有致,欹斜避让、疾迟徐缓尽展眼前;横画则楷(魏碑)、隶相杂,捺笔多见隶之挑势,日字形的折笔顿按之势极似《泰山金刚经》写法,且不少笔画可见少量连带,显示出刚劲古拙、生动有趣的个性风格。书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而《戒本》则是“敦煌书风”的缩影。由斯墨迹中,我们完全可以感悟到十六国时期寺院文化的韵致和先贤们那种真诚质朴的书法精神……无疑对当今的书法创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大慈如来告疏
简介
全称《大慈如来十月廿四日告疏》。书者谭胜。北魏兴安三年(454年)写本。黄麻纸纸本墨迹。全卷37.2cm×21.7cm,
18行。下部残损。现藏敦煌研究院。
“大慈如来”即弥勒佛。弥勒佛信仰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十分盛行。此《告疏》系当时民间传抄的宣传品。
赏析
此卷墨迹在北魏书迹中别具一格,在敦煌文献墨迹中以质朴生拙名世,是典型的由隶而楷过渡中略带“行意”的“行楷”作品之一。最大特点是字形趋方微见纵势,左稍低而右略耸,结构紧密,半小半大;用笔稚拙厚实,质朴工稳,横画多以楷书而面,捺画则带隶意且见挑势,折笔已见唐楷提按之态,线条稚拙,敦厚本分;章法疏朗,行气宽博,呈现出一派古茂凝重的气象和夭桃秾李般的稚嫰美,在敦煌早期写经中独具风采。从书法审美角度严格地说,此卷写法并不成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作观照的古典范式,近年来“流行书风”中的一些作品,就是借鉴了诸如《步骘传》《戒本》《告疏》之类的写法而“推陈”——“创新”的。
佛说八师经
简介
北魏写本。麻纸纸本墨迹。现存42cm×24.7cm,26行。有乌丝栏。现藏敦煌研究院。
赏析
“敦煌书风”是风格多样的,此卷系北魏写经偏于“行楷”的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横瘦竖肥,纵有行而横无列,尤其是日字形的括弧状特征,显然已提前数百年为唐代书法大师颜鲁公
“颜体”
的形成晒出了蓝本。字形略扁趋方,结体宽博,大小随意,长短无拘,栉比有变;用笔凝练,质朴敦厚,天然无饰且中、侧兼施,尤其是侧锋运用十分精彩,变化丰富,节奏分明。笔画线条有如印章刻款,多不联结(个别偶见连带),转折处多见断笔另起,即我们常说的“笔断意连”,凡横画微带隶意,竖钩则多作弧出,可见汉简的写法尚未消失殆尽。书法是写字,但不惟是写字,需要有自然率意地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意识,尤其在书法退出实用舞台的当今更是如此。读赏此卷作品,已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有益的启示。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简介
北魏写本。白麻纸纸本墨迹。753cm×28cm,18纸,413行。有乌丝栏。现藏敦煌市博物馆。
赏析
毋庸置疑,此卷书法是敦煌文献中的“行楷”佳作之一。最抢眼的特点是“篱高不挡醉红枝”——凡目字形写法,横画往往左边出“墙”,形成梳齿之状。字形趋方,有纵有扁,右脚微倾,结构紧密而收放自如。用笔敦实而见连带,“行楷”意味十足,但与前面《大般涅槃经》的写法拉开距离,已然向“魏楷”靠拢。横画轻入重收且主笔较长;撇笔写法独特,往往扬弧带挑,颇为潇洒率气,像“者”“光”等字穷尽变化,“法”字末部的“厶”以三笔写成;捺笔的写法,重顿出锋者已近唐楷,重顿下带者已近草法,穷尽变化;而“等”字的竹字头儿又写成行书的草字头儿……由斯可见,此卷是“敦煌书风”中充满抒情意味、颇具变化、独具风格的行楷作品。悉心领会其中奥妙,必然会对当今的书法创作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毛诗》残卷
简介
北魏写本。麻纸纸本墨迹。内容为《诗·小雅》中的《杕杜》《出车》《鱼丽》三章。首尾皆残。现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伯希和编号为P.2570。
赏析
此卷墨迹系敦煌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佼佼者之一,为南北朝时期典型的依然保持着较浓儒家文化气息的北方风格。其写法与同时代的释经作品《胜鬘疏》曲异工同,皆与魏碑十分接近,保持了质朴灵动的原始风貌。北魏刻石多以方笔取胜,极少见圆笔之痕,《残卷》毕竟是纸上墨迹,真实地反映了北魏楷书在未经刀刻錾凿之前的笔致情态。它活像一本线装古书,大字为正文,小字为郑笺之释文,但书写风格如一。字形趋扁,结构谨严;用笔刚健,浑厚妍美,自然流畅,笔画线条少见隶意,已吹起了向唐楷进发的冲锋号角;章法很似《大慈如来告疏》的风格,显得疏朗有致,落落大方。可以认为,此卷墨迹较好地体现了中古早期先民的文化精神和书法精神。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写本。麻纸纸本墨迹。前缺。根据卷末题记,此卷写于南朝重要都市“荆州竹林寺”(今湖北沙市附近),“佛弟子谯良顒”书。当是从江南传至敦煌的经卷写本。现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斯坦因编号为S.81。
赏析
此卷一看就是南人墨迹。结字平正,已稀见隶意,不乏完臻楷书的特征,尤其是为晚它八年的《王慕韶墓志》等碑版刻石晒就了蓝本。横画轻起,收笔略重而微见隶意,结构严谨,用笔精妙,秀润圆劲,与北方风格有着明显不同,无疑为经生高手所为。笔力劲健,淳厚如一,清朗秀润,古朴典雅,已是近于成熟唐楷的形态,无疑是敦煌写经中出类拔萃的珍品之一,正可谓赵朴初所说“晋唐楷法足仪型”的典型。自清代以来,书家所见所涉的北魏书法多是碑版墓志,极少见到当时的纸上墨迹,此卷恰好弥补了碑版刻石经刀刻錾凿再加工而失真的不足,为我们还原了历史书迹的真实。
成实论
简介
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写本。麻纸纸本墨迹。前部残。卷尾有“经生曹法寿写”的题记和“典经师令狐崇哲”“校经道人惠显”等题名、题记。现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斯坦因编号为S.1427。
《成实论》为印度佛教论著。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敦煌本保留了此论较早的形态,可供校勘。
赏析
一看《成实论》,立刻会让人想起北魏著名刻石《元鉴墓志》(亦称《武昌王墓志》)和《廿人造像记》。如果说北魏一些墓志、造像往往在刀刻錾凿中追求棱角之险厉,《成实论》无疑是最真实的原始蓝本。由斯可以想见,墓志、造像中十分突出的锐利棱角,显然是工匠在刻石中为求快速而取简捷导致的结果,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始平公》和《孙大眼》造像题字。一些学书者总是刻意写出那种“方”笔和锐角,无疑是上了古代工匠的当。此卷的存世当是研究北魏楷书笔法的宝贵资鉴。用笔斩钉截铁,有若“汉奸书家”郑孝胥的“砍笔”,充溢着圆融流畅的气息,不失为敦煌写经中生动活泼一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性特征。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四
简介
北朝写本。麻纸纸本墨迹。卷末有“信士张双周为命过妻令狐胤姬写供养”的题记。现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伯希和编号为P.2078。
赏析
此卷写法独特,在敦煌文献墨迹中可谓别具一格。字形趋扁,微见右倾,上部空灵而下部紧密,字的重心略沉,乍一看俨然北魏刻石面貌;用笔倔拙,隶意未脱,线条多是横瘦竖肥,特别是一字和长横两端上翘(收笔顿后突挑),如《爨宝子碑》的写法,竖画的用笔侧锋明显,骨健肉丰,整体构形谨严整饬,似随意化了的“老宋体”意味;而笔势左右开张,又给人一种
“八分书”的感觉。这种独特写法表现出的古拙奇肆的风格特色,在同期的“敦煌书风”中可谓戛戛独响,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趣和造境意识的体现,而此卷书法根本的审美价值也正在于此。如是,倘若品读过此卷墨迹,是否对当今的书法创作有所启示呢?
大方等陀罗尼经
简介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佛经写本。麻纸纸本墨迹。篇幅较长。前残,末有经卷名及时间的题记。现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斯坦因编号为S.1524。
赏析
楷书自东汉产生,到魏晋,经钟繇、“二王”的不断创变,在南方逐步地走向完臻秀美;而北方的发展则分轨而行,以方刚峻厉形成与之迥异的风格,此卷墨迹即北方楷书的过渡形态之一种,也是颇具特色之一种。最突出的特点是乙字钩,一是往往顿笔后回锋外挑或内挑,二是折笔往往顿笔带钩,十分抢眼,别有机趣。字形整饬右倾,结构左高右低而清朗有致,用笔娴熟,圆健秀润,灵活有变,略见行书之意。横画收笔重顿,偶见挑势,有如章草写法,转折提按分明,对笔势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见变化;横、捺写法皆十分夸张,钩画则为标准的北魏刻石写法。总体上前部写得较为工整,后部略显仓促,但风格统一,《大方经》写得真可谓“大方”。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简介
北朝晚期写本。麻纸纸本墨迹。现存99cm×26.4cm,53行。有乌丝栏。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赏析
敦煌文献中各时期的《大般涅槃经》墨迹不少,此卷堪为北朝珍迹的优秀代表,也是数万卷敦煌文献墨迹中的杰出作品之一。结体略倾,字形趋扁,大小有变,可谓向唐楷紧密靠拢的小楷,结体上虽未脱俗异之态,笔法虽不及唐楷那般严谨,但写法讲究,一笔不苟,看不到魏碑那险厉的棱角,与钟繇《荐季直表》的风格十分相近,毫无疑问是受了钟繇笔致影响的结果。书者所用狼毫小楷毛笔弹性极佳,笔法已完全脱尽隶书笔意,起笔露锋,牵丝挂颖,行笔稳健灵动,点画精到,捺画往往强调夸张,淳厚典雅,十分精彩,诚为“敦煌书风”中戛戛独造的墨迹之一。倘若当今习书者能从此卷窥见堂奥,悟得书理,相信一他定会大获裨益的。
贤愚经卷第二
简介
西魏写本。黄麻纸纸本墨迹。736cm×24cm,447行。卷末有“敦煌太守邓季彦妻元法英供养为一切”的题记。据史乘记载,邓季彦即邓彦,曾任瓜州刺史,而赴任瓜州前为敦煌太守。故此,斯卷应是写于西魏大统八年(542年)以前。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赏析
毫无疑问,《贤愚经》是敦煌写经墨迹中的珍品佳作之一。从其书法品相来看,可知它一定是出自某位经生高手。字形趋扁欲方,结体茂密,气象从容,已然是成熟楷书的风貌。用笔圆健娴熟,潇洒自信,丰腴遒厚,精到入微,笔法以韧、劲、厚、重为质,纵横捭阖而夸张有度。尤其横画大幅度斜耸,与肥厚凝重的捺笔相呼应,显得形势伟岸傲然,力与势充溢二维平面空间,颇见纳须弥于芥子的恢宏和融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气韵。其迅疾奔放、坚实而舒展的气度神采,与北宋大师苏东坡的书法颇有相通之处。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
简介
约为5世纪后期(北周)写本。黄麻纸纸本墨迹。有乌丝栏。散藏于世界各地。此卷现藏敦煌研究院。
斯卷又名《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大悲度经集要》等。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有“佛教百科全书”之谓。
赏析
此卷写法与《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十分相似,不同在于:一是字形上较之趋扁,微见右倾,却以挑势“救险”;二是用笔上仍然带有由隶而楷转渡的痕迹,但回环连笔较为明显,时见变化,日字形的写法不像《大般》那样四角挺出,汉简意味较浓;三是横画多是轻起重按,有些写法既近似《爨宝子碑》又迫如“宋体字”,起笔形成下三角平过再挑(个别斜点也上挑,如“云”字),十分独特,且略带隶书挑势,节奏感强烈;四是个别部首、笔画带有行书连笔意味,折笔顺按而下,不像《大般》重按再起,侧锋用笔较轻,笔势没有《大般》那么突出;五是布局疏朗,字距略小于行距。总之,此卷书法在敦煌写经墨迹中可谓颇具特色的独构之作。
文选·运命论
简介
隋代写本。黄麻纸纸本墨迹。现存一纸,42.5cm×28.3cm,22行。有乌丝栏。其内容正好与现藏于法国的伯希和编号P.2645卷相接。卷上首尾均钤有“任子宜”印章(此卷原为敦煌士绅任子宜收藏)。现藏敦煌研究院。
《文选》系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的现存最早的秦汉至齐梁时期的诗文选集,世称《昭明文选》。李萧远的《运命论》为其中内容之一。
赏析
楷书发展到隋代已臻完美,宛如一只从涅槃烈火中飞出的凤凰鸟,青春涌动,光彩照人。而《文选·运命论》正显示了这一特征。此卷书法与褚遂良于唐龙朔三年(663年)所书《同州圣教序》风格类似,并更显灵动舒展,温润有致,颇见书卷气。卷中没有避讳“渊”“世”“民”“治”等字,笔者以为,抑或是褚遂良入唐以前的写本。主要特点是结体舒通,气度闲适,是端楷而无森严矜持之态;用笔流畅,笔力遒健,中锋铸骨,侧锋取妍,一呈“文人书法”书卷气韵致,劲挺秀美,十分可人。小楷书法写到这一境界,真可算是“凤凰涅槃”了。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简介
王思谦书于唐咸亨三年(672年)。黄麻纸纸本墨迹。卷高26.2cm,宽不等,存七纸。现藏敦煌市博物馆。
此卷作者是唐长安城内的专业写经手。从复杂的卷尾署名来看,全卷历经初校、再校、三校,又由唐玄奘的四个著名弟子“详阅”,最后由“判官少府监治署令向义感”“使太中大夫守工部侍郎永兴县开国公虞昶监”。而这位虞昶,即虞世南之子。
赏析
唐代佛教盛行,高宗时代宫廷曾抄写很多《金刚经》《法华经》分发全国。写经者多是秘书省、弘文馆的专业书手,他们又是深受太宗器重第一个被选为弘文馆学士的大书家虞世南的弟子,故,此类经卷多属“虞体”风格的蝇头小楷。虞书以温润平和的“士大夫气”著称,虽个人风格并不鲜明,但堪为初唐书风的一个主流标志。从斯卷的书法风格看,既继承了“经书体”特有的质朴品质,又显示了虞书十足的严谨风范。形体方正略扁,用笔圆融遒健,笔法工整灵巧,横画起笔露锋轻顿,往往可见弧线飞出,气韵生动,娟秀可爱。读此卷墨迹,就是读典型的唐楷书法了。
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
简介
唐上元癸酉(673年~674年)写本。黄麻纸纸本墨迹。全卷158.4cm×25.1cm。有乌丝栏。现藏敦煌研究院。
赏析
此卷写于褚遂良谢世14年后。褚遂良虽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遭贬,但曾被太宗选为内府收藏的鉴定官。作为鉴赏专家的褚遂良,其妍媚多姿、疏朗宽绰的书风却在唐代乃至后世影响甚广。此卷书法当是承其遗绪之作。结体疏瘦劲练,灵变多姿;用笔外拓,取“八分”相背之势,丰润流畅,气韵生动,阴阳顿挫,节奏明快,足以曲尽其妙。毫无疑问,此卷墨迹不仅是敦煌写经中的精品杰作之一,亦是“敦煌书风”的经典作品之一。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
简介 从此卷中
“世”字缺笔、“民”字避讳的情况来看,应为太宗时代的初唐写本。黄麻纸纸本墨迹。全卷1173cm×26.3cm,24纸,662行。有乌丝栏。卷首有“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三日于右任敬观”的题记。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赏析
此卷无疑为十分难得的唐代小楷经典作品。《宣和书谱》有云:“唐书法至经生自成一律,其间固有超绝者。”借此句来说,斯卷即敦煌文献墨迹中的“超绝者”之一。字形方整端庄,日字形写法往往上小下大,似浮屠基筑,同“虞体”字的构形恰恰相反;用笔谨严灵动,不激不厉,转折顿挫有度,笔锋中、侧兼施,书写“修整目持”,肌健骨丰,书意盎然,秀色可餐。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小楷墨迹不少,像前面的一些作品以及《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说苑反质卷》《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等等,都可谓宝品绝作,但此卷出手不凡,字字珠玑,笔笔精妙,堪为“敦煌书风”的典型代表作品。
因明入正理论
简介
晚唐佛经写本。包括《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和《因明入正理论议疏要》二种,共1067行,计2.6万余字,可谓敦煌文献中的鸿篇巨制。有乌丝栏。卷首残缺。现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伯希和编号为P.2063。
赏析
敦煌是草书的发源地,东汉“草圣”张芝、“亚圣”张昶“兄弟二圣”和西晋“章草宗师”索靖皆为敦煌人。但此卷写法与他们没有直接的承传关系。就风格言,除了有见王羲之《十七帖》笔意外,既无像传张芝所书《冠军帖》那连绵激荡的今草形式,也无像传索靖所书《月仪帖》那般“标准章草”的模样;既不同于孙过庭宗承王法的劲利书风,更没有像张旭、怀素那样浪漫不羁的狂草踪影,而完全是一种别具特色、书风独占的草书风格——“敦煌草书”。字字独立,字中极尽连绵和起伏变化,结字简约圆秀,用笔纯熟自然,章法茂密,气韵畅通,堪为可与中国书法史上的张芝、索靖、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大家草书相媲美的不朽杰作。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
简介
唐大历九年(774年)以前写本。麻纸纸本墨迹。《略述》系昙旷对大乘佛教概论之作《大乘起信论》所作的注释。郑汝中先生认为,此卷“很可能是他本人的手稿”。现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伯希和编号为P.2121。
赏析
一看此卷墨迹,立刻会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二王”气息扑面而来。敦煌作为中古时期的佛教圣地,吸引着各地千千万万的虔诚信徒,而通过这种来往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交流,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数万卷文献中有数页王羲之书法临品的情况就已作了最好的说明。由斯可见,书者(昙旷)肯定于“二王”书法下过较大功夫。其基本特征很像《因明入正理论》,字字独立,草法规范,开卷几行较为拘谨,写为行书,旋即转为草书,至卷末一气呵成。用笔娴熟,中锋、侧锋兼而并用,具有较高的驾驭和控制笔性的能力,书写流畅,气韵贯通,表现出书者丰富的学识修养和高超的书法水平。
秋 子
2009年5月19日于半翰斋灯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