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2019-07-20 21:30:00)
标签:

杜宁林

倪大红

安魂曲

分类: 话剧

(文章转载自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原创:CISD)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编者按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曾四度来华,饱含着以色列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汉诺赫·列文“向死而生”的人性本色以及他对人类不断的凝视与思考,每次演出都带给了台下观众直击心灵的震撼与长久驻留的感动。

 

7月17日-21日,由倪大红、孙莉领衔主演的中文版话剧《安魂曲》登陆北京保利剧院。这次由以色列新生代导演雅伊尔·舍曼执导,由国内知名实力派演员参与演出,采用特拉维夫大学东亚学系终身教授张平的译本,也是首次使用中国本土语言来演绎此剧。 


首演之后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巨大反响与争议,同时大家对全新改版的舞美视觉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记者深度专访了三位舞美主创,与大家分享他们是如何用视觉解读这部享誉全球的灵魂巨作。


受访人

 

《安魂曲》中文版舞美设计罗尼·特伦/RonToren(以色列)、灯光设计纳达夫·巴尼亚/NadavBarnea(以色列) 、服装设计波琳娜·阿达莫夫/PolinaAdamov(以色列)【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中国观众对以色列版演出印象极其深刻。剧作家汉诺赫·列文以极为简朴的方式来编写这出戏。新的中文版本在舞美上全新改版,比以色列版要华丽、复杂一些,例如白马和绳幕的形象;而且也更具像一些,例如天地二个圆环的形象。请问罗尼·特伦先生舞美设计的理念?

所有以色列的导演、设计,几乎都看过原版的设计。不能把一个戏跟另外一个戏比较,因为之前的制作和现在的设计都是要回归到它的文字里面去。做这个戏的时候,我们要把之前的东西都抛开,不能去管之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拿到这个本子,这个是我面对最新的挑战,我就要去想该如何具体阐释,如何产生跟之前版本完全不同的阐释。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随着情节变化,后面的屏幕由小变大、由大变小,例如老太太死时,屏幕缩小,象征什么?堕入黑暗?

回到之前说舞台华丽复杂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舞台设计师来说,华丽和复杂不是设计舞台的目的,我做的设计是在寻找对于这个剧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我对于这个剧的答案就是自己的舞台呈现。 

因为我们没有参与过之前的制作,所以我们不知道之前版本导演与设计对这个剧本的解读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一个主题就是“轮回”,生命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会觉得地面的圆台和上方的圆形truss架,都是代表了生命的循环往复的感觉。包括后区屏幕的开合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它又像人的呼吸,也象征着人醒来时眼睛睁开,或是死去时眼睛的合上。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剧照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为什么设置医生住在地下室里?这种设置的深层解读是什么?

这个戏有很多角色,有些角色非常的苦情,有些角色就是搞笑的角色。医生这个角色是想要他有喜剧效果的。之所以让他不断从洞里出来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角色虽然是一个医生,他给人药粉、给人绷带、帮人治病,理论上来说应该给人希望,但其实并没有。同时他自己也是一直困在这个困境当中,他无法出去,没有人可以帮助他。

这个剧其实是史诗的风格,戏中会有很多场景的变化,但是设计尝试让所有人在一个场景里,通过一些简单的变化来展现所有场景的改变。这个设置也同时展现出与老夫妇的家的区别。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最后老人梦境里雪白旋转木马,配合四面小彩旗,令人印象深刻。聊一下为什么选择这个形象?

导演在分析剧本时,觉得所有人都没有好好的、真正的生活过。因为每个人没有好好的生活过,所以他们的一生都是有问题的。老人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开始幻想如果真的好好过了我这一辈子要尝试什么事情。他最后死之前做的那个梦,就是表达如果当初做了什么选择,可能现在会怎么样。对他来说,只有两种方式能够面对死亡,一个是艺术,一个就是自然。选择马戏团也好,美丽的白马也好,就相当于选择了艺术的感觉。


马戏团的场景相当于对抗死亡的艺术,这是从设计师个人生发的想法,还是从老人这个角色的角度生发的想法?

这是设计师的想法。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剧照

灯光大量使用冷暖对比强烈的效果。还有大量侧光效果。请灯光设计纳达夫·巴尼亚聊一下设计理念?

灯光设计觉得很难去解释这个问题。是一种感觉。我在设计当中,不想使用太多的颜色。我的基调就是白光,冷的白光与暖的白光。


他把橙色或者蓝色都解释为冷白光或暖白光吗?

对,就是加了一层色纸的“白光”。


想问一下以色列的灯光设计的工作状态,是否跟中国有所不同,他们是在一开始、创作初期就会进入,还是有可能到了中后期、甚至都进到剧场了,灯光设计才介入创作?

一开始就会进入。在以色列时,只要他一拿到舞台设计的那个模型,就会一直研究舞台设计的设计理念,是怎样能更好的布光,在这期间会出很多的灯位图,不停的研究、选择更好的效果。这个版本有点特殊,因为在中国制作,我差不多是在首演前6个月左右就完成了设计方案。


请服装设计波琳娜·阿达莫夫谈一下设计理念?还有3位黑衣人的设置,他们同时还担任死亡天使的身份,有黑色的、可以咔嗒咔嗒展开的大翅膀,这个创意是设计的想法,还是根据导演表演的需要来设置的?

这是跟导演一起想出来的这个设计。对于我来说整个舞台,是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共同建立的这个世界,而我负责去想,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会穿什么样的衣服。

之所以让天使们穿黑色的衣服,我认为黑色的天使是属于圆台外面那个黑色的、虚无的世界。他们来到中心的舞台上“真实的”生活里,只是为了带走人们走向死亡。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这一套设计都是为中国巡演版本设计的,看到有类似算盘之类的道具形象。他们是否对中国文化、中国戏剧有所了解?是否专门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或者有这方面的考量?

舞美设计认为算盘这种东西不需要研究就已知道,对我来说要到中国进行设计,当然会脑中不时蹦出来一些画面或景象,但是我不会刻意的去加这些设计元素进去。我的所有设计一定是基于文本本身的。所以不会特意为了中国的演出而做一套中国的设计。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能否阐述一下为什么要设计三个非常具象的小房子,并且有时随着换景而由黑衣人去抱着移动?

 

《安魂曲》是一个非常沉重非常哀伤的主题,但其中有很多幽默的元素。舞台上的三栋小房子,象征着老夫妇居住的村庄。演出一开始放在后区,有一种遥远的距离感。然后黑衣人们抱着它们移动的时候,就有一种近——远、远——近的变化感受。虽然他们变换了很多地方,所有村庄的小房子都是一样的,这些小房子就像是一个玩笑一样。


好像没有看到现场乐队和歌者了?取消的原因?

在观众席的后区设有一个键盘手。他也会现场唱歌。


首演之后,中国观众对此剧的表演有很大的争议。各位怎么看待中国演员与原版以色列演员表演上的不同?

有争议是很正常的事情。做出一个演出,就是会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不喜欢。但我觉得这些中国演员非常的棒,希望能够再次、多次合作。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能否聊一下你们个人的感受,以色列的戏剧环境,与中国戏剧环境有什么相似或差异?

觉得不能做出比较,因为不同国家之间一定有不同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对我们来说也只接触在中国设计的这样第一个戏。我们在适应中国的工作方式,中国的团队也在适应我们的工作方式。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剧照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剧照

舞美设计:罗尼·特伦/RonToren(以色列)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纳达夫·巴尼亚/Nadav Barnea(以色列)

以色列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广播和电视节目编辑和主持人  

1991届布拉格四人赛银牌;

2005届加拿大多伦多世界舞台设计银牌;

2007年获荣誉美术设计师;

2009年获以色列Landau奖——艺术特殊成就奖;

2011(“Ghetto”),2012(“Cabaret”),2013(“Kazablan”),2014(“Bernarda Alba之家”)以色列戏剧奖。

代表剧目:《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征服墨西哥》等。


“生命是一个轮回,我们一直走在路上。我选择用圆形的舞台来表现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本身是坚硬的、粗糙的。但有趣的是,我们进入剧场就是为了避开生活的,所有的金属工业的舞台设备都在告诉你:这是一个幻觉,你很安全。 

我曾有幸与列文本人合作过,他的语言非常精准、诗意化、风格化,所以舞台风格也是和剧本匹配的。我把舞台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了生活,一部分代表了生活之外的虚无。在10°倾斜的圆形平台上,角色们在上面经历生命里的一切,与之相应的,是十米高的灯光架,彼此呼应,却又有着巨大的不同。这种巨大的对比与坚硬感,是我想让观众感受到的。”


灯光设计:纳达夫·巴尼亚/NadavBarnea(以色列)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纳达夫·巴尼亚/Nadav Barnea(以色列)


以色列灯光设计师、音乐人

Nadav Barnea曾与许多著名的剧院导演、编舞和音乐家在以色列顶尖的剧院和艺术机构中合作,并已确立自己在以色列国家顶级灯光设计师的地位。作为一名音乐家和音响设计师,曾为舞蹈和戏剧作品以及电视和电影创作了原声。

代表作品:《帕阿姆》《父与子》(2019.07.18-07.20,北京首都剧院)等。


“没有什么比参与汉诺赫·列文先生的巨作《安魂曲》中文版创作更荣耀的事情了!能来中国工作我很激动,与这样优秀的中国团队一起工作我很荣幸!感谢!” 



造型设计:波琳娜·阿达莫夫/PolinaAdamov(以色列)

【转发】专访中文版《安魂曲》舞美主创——如何用全新视觉解读这部灵魂巨作
波琳娜·阿达莫夫/PolinaAdamov(以色列)

以色列图书艺术家、舞台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

曾在俄罗斯、乌克兰和以色列的剧院担任戏剧艺术家,在莫斯科和特拉维夫负责书籍、杂志和网站。 

获奖经历:  

《爱与幸运的游戏》-以色列戏剧奖-最佳服装设计,以色列(2012);

《第十二夜》-以色列剧院奖-最佳服装设计,以色列(2010); 

《地下铁中的俄而普斯》-金刺猬奖-最佳舞台设计,以色列(2009); 

《萨德侯爵》-年度最佳舞台设计奖,乌克兰(1999); 

代表作品:《Tanya-Tanya》《变形记》《第十二夜》《地下铁中的俄而普斯》《三姐妹》等。


“可以参与这样一个与中以两国艺术家一起创作的戏,是我极大的荣幸。很早以前我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安魂曲》中文版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近距离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剧场是观众与艺术工作者之间对话的良好途径,此刻它也见证着中以文化之间的交流。这非常有趣,在这次合作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鲜事物。我在这里遇见了非常优秀的中国演员和中方制作团队,每个人都胸怀宽广心存谦卑。我期待《安魂曲》中文版在北京保利剧院舞台上的盛大首演,我同时期待这部剧能够在以色列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安魂曲中文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