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孔子”与当代大学生的对话实录(六)
山奇VS林思源
(2008.10)
六、最好的学习是自学,最好的老师是自己
1、在大学的时候超越大学,超越自己
学生:我感觉我大一的时候其实很多大学同学都会说,谁谁谁现在还在图书馆,觉得挺好笑的事情。
山奇:其实读书是一个好事情。
学生:尤其像我们学院,我们是影视艺术学院,大家看上去很艺术,其实是很浮躁的。
山奇:一个做电影的人要通读世界名著,通读一些文学作品,帮助丰富你的内涵,你怎么可以不看书呢?就像我一直说海面上的冰山一个头出来,但是它其实下面有很深的基础,在下面看不见,不能我下面不要只要上面,那你还是沉下去。所以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修为。
学生:我觉得每当我去一次书店,我最喜欢去王府井的书店,那个氛围特别好,就觉得去一次书店或者是图书馆。
山奇:因为你周边有很多相同的人,他们也在读书,你会从他们身上吸取到读书的感觉。
学生:每去一次感觉自己很空,知道的很少。
山奇:当你看到那么多的书,你没有时间去读的,你会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去学习的。
学生:我们的专业是音乐传播,我不知道您对我们的专业有没有了解。
山奇:我不是很了解。
学生:我们这个专业怎么说呢,我刚才跟您说了,老师也有些迷茫,我感觉老师没有像您这样经历的情况下来教我们是一个不好的情况。
山奇:他只是一些理论。
学生:对,他的理论不能发展,他跟我们说的东西都是几年前超女的事情,他说让我们了解唱片公司,但是我们已经了解唱片公司的改造了,老师还在那重复。
山奇:其实有变化的,唱片公司也在变化,包括现在唱片公司需要市场运转,需要有风投,都有些新的,所以这是一个发展的眼光。
学生:上那些老师的课觉得会越上越迷茫。
山奇:他没有实践。
学生:我是怀着很想学东西的心去上他的课,但是他的课把我上的,他说的那些东西。
山奇:说糊涂了。
学生:都知道。
山奇:其实你们的课应该我去上。
学生:我觉得您可以给我们上比如说音乐的策划。
山奇:然后唱片公司的情况也可以了解。
学生:我们的老师,比如说他如果上一个音乐传播理论之类的东西,其实这个大的框架是在传播学里面已经掌握的东西,这些老师非得把这些音乐的东西硬放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说。其实当你知道传播学的框架的时候,你自己想都能想清楚的东西,这些老师还得一句话解释五句话。
山奇:浪费时间。
学生:对,然后我觉得自己这种情况学校也没法改变,因为你作为一个学生不能要求学校做什么。
山奇:我觉得是这样,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东西还是少,我一直说我们在学校里其实是培养一种学习的方法,不是说我只满足两年、四年需要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一方面,因为这个课程是会淘汰的,你今天它就淘汰。但是我们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去培养自己一种学习的态度跟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当你毕业以后你还继续养成,你会在社会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你就会成就事情。学校里老师的课程学得再多到社会上也会淘汰,所以你不要拘泥于这知识,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
学生:我觉得这次开学,因为老师的一些课觉得心里有一些特别纠结的东西,然后自己想想那就干脆自己发现一下。
山奇:因为老师也纠结,你再刨根问底他还是纠结。
学生:他还讲不清楚。
山奇:对,所以我一直说不要把老师经典化,我一直说要打破经典,其实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他也要在更新,我们也是要在更新。所以当我们的思考已经超越老师的时候,我们就把眼光转向社会。
学生:所以我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就调整,我就具体想我喜欢的是什么,就重新把我特别喜欢的东西找出来,然后看书,包括在外面的一些东西自己去做什么的。
山奇:就是要让自己学会有触角,把这个触角伸向社会的很多方面,你这个触角遇到什么事你就会了解它,所以要有捕捉能力。我觉得我的学习都是靠自己去捕捉的。
2、懂得优势与环境的结合,才懂得超越
学生:我觉得您是那特别敏锐的人。
山奇:我就说一个小鸟从我眼前飞过,我就要把它影子捕捉到,除非我不知道,除非我没见着。所以要学会这种能力,捕捉能力。
学生:我觉得现在大三的学生会普遍地迷茫。
山奇:而且我特别愿意去跟大三的学生聊他们对未来的想法,因为很多学生老是希望自己一下子找个好工作,一下子找到一个好的职位,太要求一下子了,所有好的东西都是一步一步这么跨越的,就是你要走到第三步一定要走第一步、第二步才能到第三步。
学生:我们现在是刚进大三,我自己就觉得,因为我之前一直想着要出国的,出国就是一个锻炼,学习几年感受一下外面的环境。但是我现在觉得出国的话,因为我也有可能保研,但是我还是想自己奋斗一把。
山奇:首先对读研究生这个事情一直持我的个人意见,因为我跟学生说,你们读研究生,从大学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我觉得这是一种逃避,逃避社会。然后这个时候你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会越来越弱,就是你不了解社会,你博士出来以后会才高手低,就是你的学识很高了,但是你对社会是茫然的,你不知道怎么去应对社会,你的思考是孤陋寡闻的,脱离实践的。我一直觉得如果真要读书的话应该大学毕业以后先到社会一两年,再去读两年硕士,再到社会上。这样你对社会有一个适应,然后对社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学生:对,你知道哪方面不行。
山奇:你会增加你的思考能力,有了实践你思考得更快。另外一个出国,我觉得出国可以去,但是我一直说去半年,去一年,最多不要超过两年,因为你到国外两年,国内的发展可能是四年、五年的发展,然后你一回来又脱离了。然后中国的发展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国外可能五年、十年都不变化,一直固定在那。所以我们去国外,其实我觉得最好是去三个月再回来,然后又去三个月再回来就可以了,不用太多,国外就那么多的东西了,聪明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了,不聪明的人看十年也看不明白,所以就不用再去了。聪明的人了解一下国外再到国内来发展就可以更加地适应,利用外面的东西。如果不聪明的人就别出去了,出去也没用,在国内踏踏实实笨鸟先飞就可以了。
学生:不然回来还是会不踏实。
山奇:还是不适应,就更笨了。其实世界上没有笨学生的,所谓的笨只不过你就是没有去提前思考,所以我就说聪明很容易,你只要提前思考,提前做到,你就比别人聪明,是一个提前。那么为什么会提前呢?就是你善于动脑子,就很简单的事情。所以要让自己变得聪明就要善于动脑。
学生:懂得思考。
山奇:多思考多捕捉信息你就比别人聪明。
学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看得快一点。
山奇:那你就会做得好一点。其实很简单,所有的东西把它分解到每一步都很简单。但是往往很多人不会做这么简单的事。
学生:对,他不会静下心来想。
山奇:所以他反而就落后了。
学生:所以产生急躁。
山奇:任何的浮躁,任何的着急,任何的不理性都是没有用的,这个社会是有规律的,按部就班的,它不会因为你的浮躁就违背规律。哲学上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不能去违背规律、扭转规律,我们要去适应规律。其实讲得很通俗,但是每个人就是不理解,每个人都觉得我就是要我行我素,我就是要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我就是不信。那不信怎么办呢?头破血流。这就是现实。
学生:只能是自己利用自己有的能力和周围的环境。
山奇:结合起来,就是把优势结合,你的优势和环境的优势组合,那你就超越别人了,很简单的事情。
学生:很简单的道理。
山奇:能做到不容易,首先他得理解,不理解做不到。
学生:包括我自己想出国,可能别人会说你出国的话就放弃了学校里保研的机会,就是你得自己重新奋斗。
山奇: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学生:但是我自己觉得我没有必要在这个学校继续学这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不需要它。
山奇:留在学校的好处,我们学会分析,利和弊的关系。留在学校可能有一个稳定的东西,有一个稳定的文凭。但是它的弊端就是也许你对社会的判断可能没有那么宽泛了,可能很窄,因为是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知识结构。那么就看你要什么,我们可能要更多地去了解社会,除了了解身边的社会我们还要了解更远的社会,你不走出去怎么可能呢?当然我们通过互联网,通过一些但是可以去了解,但是不如直观的认识好,只不过我们不要花更多的时间留在那。这样你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另外一个,在到外面去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间你不要忘了,他蕴含着所有的机会,你只有有了过程,你出去了,这个过程里边会遇到很多机会。但是你守在这里你的机会就丧失了。所以出去是有风险的,但是风险同时又有机会。留下来是稳重的,但是同样机会就少。所以这就是有利有弊,要学会分析,就是我要什么。有些人他的性格不适合创造,他的性格就适合守,那就留下来。这就是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的问题。
学生:我就是这么考虑的,不知道您觉得对不对。我觉得如果是保研的话,我继续学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我觉得我学不到更多东西,因为我在这个环境待了四年了,我觉得我没必要再花三年的时间。我想自己看一下我能不能有那个能力,这段时间准备英语和各方面的东西,出去学一两年。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没有申请上或者申请的学校不是很好的话,那我就到外面工作。
山奇:对,如果要想读研还可以同时准备读研,当然工作可能有很多的压力。但是我一直说我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特别是现在第一份工作不是永久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你的起点,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你一定要有第二份工作,有了新的机会一定要有第三份工作你才会提升。所以不要一下子第一份工作就找一个终身的。所以第一份工作既然不是永久的,它就无所谓,第一份工作得到的只是一种锻炼,其实只有在恶劣的环境里工作才会锻炼得更多。那就不要选择说我又要条件好、工资高、工作好、名气又好,那都是假的、虚的,那是虚荣,对你的一生没有帮助。所以第一份工作是要有自己提高空间的工作。
(连载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