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山奇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像您这样比较有名的人,所谓的名人,并不像赵本山所说的那种仅仅是个人名,除了你对你自己有影响外,作为名人或者明星,他对其他人,尤其对那些非常关注你们的人非常有影响。这个时候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那些人就会有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而那些人里边,好像更多的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你刚才提到所谓的爬山理论,在这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中,他们也有一些失足,也会做一些错事,这种事情我们多多少少会知道的,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他的那些消极影响,怎么才能尽量减少一些,怎么能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导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谢谢。
山奇:首先是这样,针对你刚才说的名人也好,成功也好,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对成功的要求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对未来有很多需要上升的空间,你只有往上走才会走得越来越好,他没有一个成功的底线。另外我觉得所谓名人,他只是在某一个层面,某一个领域做出了贡献,并不代表他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我一直跟很多人说,我们要打破经典,我们不要去神话别人。当你把一个人放大、神话的时候,其实你失去的是自己。所以成功人士或者很多知名人士,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去引导别人,对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更加要求自我约束。
我在我的第二本书《七日谈》里,这是我和一个日本人的对话,他是八零后,在北大读书,我们做了一个聊天的对话。我在里边说到我的“三自经”,我的“三自经”首先是自信,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是自信,我们才能勇敢地去面对一切。第二个是自由,我们要拥有一颗追求自由的灵魂,追求自由的心灵,很多人都会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自律,只有有了自律的人,有了自律的人生,才能有规划和规范,如果没有自律,一切就会像决了堤岸的河流泛滥成灾,第三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知名的人士,他们要对自己增加自律的成分,规范自我的行为,这是对他们的要求。
那么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走到今天一个是他们遇到过很多很多的磨难,成就他们的今天。第二他们也会走很多弯路,这种弯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他们有了一些弯路,就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是,我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有了一些成就,就觉得他们什么都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普通人和名人来讲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一个人做对了一件事不一定所有的事都做得对,做错了也不是所有的事就是错的,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心态,这是理性的。
我说过一句话,你们也许不能马上感受到这一点。我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要理性工作,感性生活。就是我们在工作中要理性,但我们要生活中要感性,这一点可能是对于一些已经踏入社会的人,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士来说,更加妥当。就是我们不能把这两点去混乱,当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如果自以为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去做,那就会乱套。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不能感性的,它是一个理性的规划,所以我们要在某个时刻一定要感性,某个时刻一定理性。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面对玩的时候,我们要去用一颗自由的心灵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这是感性的东西。我曾经说过作家是感性和理性的产物,他在构思故事的时候,他在体会故事的时候,他是感性的。但是他在写的过程中间是理性的,他是有规划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每个人都是这样,包括你们,都要用这种方式去面对。我们对一个所谓的名人,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也要用理性和感性的方式去分析,不要盲目。
其实我觉得你刚才有所指,就是“艳照门”事件,这样的事件是他们的隐私,他们是属于在香港地区出身的人,香港曾经是一个殖民地,所以他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还是不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在传统、道德、很多的方面,他们有一些东西跟我们不是一样的。当然这个事件出来以后,他们当地的人也引起过一些抵抗、反对,我觉得从社会的道德准则来说,他们是违背这个底线的,但是其实真正的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是这些传播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在违背底线。所以很多东西要一分为二,他们曾经在他们的私人生活中间做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是为了拿来给大家分享的,这个不违法,只是违背一些道德,但是只局限于他们自己,我们很多人是把他们神话了,把他们放大了,觉得他们是明星,是完美的,是值得学习的,所以这就给我们提醒一点,我们不要把在公众面前出现的形象,就当作他们的全部。所以一定要把舞台上和舞台背后区别开来。
其实明星在舞台上都是很光彩照人的,有服装、化妆、灯光,那是很多人给予他们的一种包装,舞台上的明星都是不真实的。我跟他们那么熟,我有时候看到他们不化妆的样子我都不认识。(笑声)
真的,一个女明星不化妆,真的不容易认出来,他们都是靠化妆,她的美丽都是靠修饰的,我们要让自己变得美丽,我们也可以修饰,你们要有这样的自信。我们不要去放大明星的生活,我觉得他们就是普通人,他们虽然在银幕上、舞台上给我们带来很多美的享受,但是他们的生活跟我们无关,我们一定要这样来分析。
提问:山奇老师您好,刚才提的问题让我联想到一个问题,不少明星酗酒、吸毒这些乱七八糟的生活,好像这个东西不是个别现象,李白不是也酗酒吗?我有一种误区,是不是刺激性的东西对文艺界的人创作有帮助,他们需要这个刺激才能支撑他们所谓的灵感,您可能了解得比较多,这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的东西,还是因为他们有一些不好的传统,所以大家不要学这个东西?谢谢。
山奇:还知道李白酗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我觉得酒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挺大的。我以前跟别人说过,对我来说从小到大,我是我,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不被任何东西牵着鼻子走,从思想上是这样。就是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些东西影响,如果你被它牵住了,你就不是自己了。但是你说的在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多,社会上也很多,它不只是文艺界才有,很多文艺界所曝光的一些丑陋的现象,社会上都有,只不过文艺界被曝光,被放大,更容易被关注而已。所以社会上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文艺界也有,文艺界很多阴暗的东西社会上也有,这是一个社会上的群体,只不过他们是群体里的个体而已。
第二,我觉得很多人去酗酒、吸毒,其实是表示了他们的一种空虚,当你们没有很多文化去充实自我的时候,或者当你们没有很多对未来的期待和理想去崇敬的时候,你就会用感官的刺激去满足自己,然后从这种很容易满足的过程中间,去产生一些所谓的灵感,但是我觉得这种东西都是在用伤害身体的条件来交换所谓的灵感,而且这种灵感到底是不是有效还不知道,大家只是在借口而已。所以我觉得他已经让自己的身体屈服于这种毒品和酒精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奴隶了,他已经没有了自我了,这样的人他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美丽呢?所以不能说他们因为做了一些音乐,他们这些行为就是对的,不是,这些行为同样要受到一些谴责。当然这也是个人的私人行为,他没有去危害到社会,但是他其实是伤害了自己。
在所谓文艺界的这种不良的倾向这种东西,我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知名人士就觉得他们这种行为都是对的。他们身上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欣赏的,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唾弃的,一定要学会一分为二。
提问:山奇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刚才在您的演讲中,两个字出现的比例非常高,那就是读书,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觉得我也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人,并且非常感谢那些提供给我们知识的人的这一种人,我很想问您,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书,你选择自己喜爱的书,还是为了获取其中的某些知识很功利地去读书,比如说为了应试。我曾经很困惑,我非常喜欢一些书,但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去看全部,我会为了某些目的去看书,比如说考试,你会怎样做选择。我打个比喻,就像婚姻一样,你会选择自己爱的人,还是为了某种目的去选择一个人结婚?
山奇:不能完全用婚姻来比,这是两个概念。我觉得是这样,我们读书是有阶段的,就是什么样的阶段你会去侧重于读什么书,你在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参加应试。你不能说不是我特别喜欢的,我就不读了,就不考了,我觉得是这样,我们人生一方面是为了我们的知识去读,这是必要的,就是你的知识从哪里来?就是你读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我们的热爱去读,可能在我们人生的前半阶段,为知识读书这个过程会更多一点,主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上课为主,但是我们可以用业余时间去读一些喜欢的书。这个比例要侧重,要区分开来,不能为了把喜欢的书多读一点,我们要减少我们去追求知识的这样一个过程,不能失去这样一个过程,这是需要侧重的。当你在未来踏上社会以后,我们更多的地要把我们的精力放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书本上面,去体会人生,去体会生活,还有一部分时间要放在追求新的知识,因为知识不断地在更新,技能也在不断地更新,而且工作中也不断地需要新的知识,所以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去继续追求跟得上时代的知识,所以热爱和知识的吸取,你要去做一个比例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能完全因为热爱就放弃对枯燥的知识的追求,你不要一味地为了得到高分,就排斥让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精神愉悦的书,这里面要讲一个比例,有一个尺度,千万不要绝对,我们什么事情都要采取一个调整的方法,不要用绝对的方法去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要较真。当我们较真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很多东西没放下,有的时候觉得说起来像佛教的感觉,但是确实这样,当你太执著于一件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就失去了另外一种东西和追求,所以这里边要有一个调整。
(连载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