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奇和陈冠希刚出道时的第一次交锋

(2008-02-22 12:46:43)
标签:

陈冠希

音乐盛典

娱乐

 摘自山奇励志自传《走在娱乐界的边缘》:
 

“音乐盛典做得特别累,每一年我都嚷嚷下一年不做了,太累了。每一年都说,但是每一年都做。而且越做事情就越多,因为后来我们完全靠中国自己来做了。”

“六届音乐盛典,有让你特别难忘的事情吗?”

“音乐盛典 最难忘的就是变化大,变化无处不在。但是我为什么可以应对变化?因为一开始就从每个细节去处理、琢磨,有什么问题我会怎么对应。

“我记得2001第三届,港台的嘉宾都是台湾的同事奥斯卡请过来的,他们来领奖,我们同时让他们颁奖。所有的颁奖流程都是提前定的,每个部门都有那张流程表。撰稿、主持人的内容早就定好了。

“我记得17点钟的时候奥斯卡跟我说郑秀文不愿颁奖。一说不颁奖,我就说赶紧换人,那时候还来得及。本来郑秀文是和陈冠希颁奖,陈冠希刚刚出道,是新人,我们就赶紧沟通,把奥运冠军杨凌安排和陈冠希去颁奖。

“过了一会儿到19点钟的时候,奥斯卡说王力宏要改流程、换顺序。我当时就发怒了,我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能换任何流程了,现在牵一发动全身,哪怕动一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根本来不及。导播台、大屏幕、音响师、摄像师、主持人、配音员、领位员、上场口、下场口、新闻中心等等,那么一个摊子,一个颁奖礼的现场,根本协调不过来。而且嘉宾领完奖之后,是采访还是先留下来颁奖,都有流程设计,只要有一个变化那么其他的都有变化。所以一切都会打乱步骤的。

“那时候我说我们现在不能动,要学会说NO。那次我是在现场发火,我很少发火的。但那时候好好说没有用,我经常会在关键时刻发怒一下,其实就想为了让对方重视它,知道不可更改。后来王力宏就没变。

“20点开场,到了19点30分,陈冠希那边来消息说不颁奖了。为什么?说是跟杨凌不熟,因为原来是郑秀文。当然这些都不是艺人自己的意思,是公司的意思。

“开场前是最忙的时候,我大约是7点35分就跑到二楼的咖啡馆,港台艺人在那儿休息。我找到陈冠希,又找到他的经纪人,我就说为什么不颁奖?他说无法跟公司交代。我说陈冠希上台颁奖是因为我们没有安排他表演,他只有领奖,领香港的新人奖。但是我们给予他多一个曝光的机会,就安排他颁奖的。至于说他原来跟郑秀文一起颁,现在郑秀文不颁奖了,我说我是一视同仁的,在我的眼睛里没有大牌小牌之分。他还是说没法跟公司交代。”

“他们不愿意跟杨凌在一起颁?”

“对。然后我就跟他软硬兼施。我说‘你告诉我如果他上去颁奖对你有没有伤害?’我连问三遍,用很沉稳的语气,一点不带感情色彩的语气。连问三遍以后,我说‘你颁奖对你没有伤害,但是你不颁奖对我有伤害。在这个时候我们都已经安排好了,而且我们是和央视合作,央视和MTV强强联手,这个活动影响非常大,有些东西不是说你想干嘛就干嘛的。而且MTV跟你的合作不光是现在还有将来,所以我可以告诉你,除了这次我们还有更多的合作,这个我可以承诺你。’

“这期间我的对讲机里一直有人在找我,说山奇在哪里?我就说我现在没有时间跟你说话了,因为我要开场了,你先考虑一下。我就走了。我不带任何火气,没有任何情绪。当我走到下面的时候,就来消息说让杨凌和陈冠希去二楼对台词,OK了。所以六年来我有无数应变的现场经验。

“我记得第二届颁奖,第一个颁奖嘉宾是吕思清。所有的嘉宾都报到了,我们把准备的开奖词给他们。但是我死活找不到吕思清,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他,是中央台方面推荐的。时间到了,已经来不及了。国外的总导演一把把我拖到舞台口,因为我要安排出场。我在想怎么办?就在那一刻,吕思清出现在舞台边。”

“他是迟到了吗?”

“不是迟到了,他因为跟中央台的人认识,直接就到舞台边去了,没有到休息室报到。那时候我一口气松下来了,后来就按部就班了。我后来总结,所有的大型活动,你后台再怎么乱,再怎么处理事情,当你一开场灯光一亮、主持人一上场,一切就OK了。你后面的事情,只要去处理好一些应变的东西,就没有问题了。因为灯光、音响、舞台、主持,那些常规的东西好办,是固定的,就是那些突如其来的东西难办。”

“你措手不及吗?”

“措手不及的东西我基本都能处理。只是因为有CCTV ,我的感觉就是永远在变化,而且越到最后变化越大。

“我记得1999年第一次的时候,最初CCTV 说XXX不来,董文华来。到了现场颁奖了,XXX又来了。我们颁奖有一个大屏幕,播放获奖者的成就。董文华有大屏幕,XXX没有安排,现在XXX来了,怎么办?台里说把董文华的大屏幕去掉吧。但是通知的时候,大屏幕已经放出来了。因为现场那么大,你要跟主持人说,又要跟现场配音的人说,又要跟放大屏幕的人说,又要跟颁奖嘉宾说,根本来不及。

“我记得还有一次颁奖,第三届,也是开场。我记得那次开场是朱哲琴做颁奖嘉宾,那年因为有奥运会,CCTV 那边请了何振梁。按照我排的流程是何振梁和朱哲琴开场,等到开始的时候,何振梁没落实。所以我马上跟朱哲琴说,‘今天开场就你一个人,那个台词原来是两个人对话,就改成你一个人说。’她说‘行吗?’我说‘行,相信你’。然后她开场就上去了。

“那一届宁静也没到现场,打电话问说去怀柔拍戏了没赶回来。”

“怎么办?”

“后来两个人就用一个人上场。我记得本来周杰和宁静做颁奖嘉宾,后来让周杰一个人上了。”

“后面还请了三个奥运冠军,可到了后半场就来了一个,怎么办?我马上跟CCTV 商量,再把后面的嘉宾打散,换到前面来。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永远要时刻准备好去调整和协调。

“我觉得这个颁奖礼是一个协调出来的结果。需要跟CCTV磨合,和活动部磨合,和舞美、灯光磨合,和舞蹈、音乐磨合,和唱片公司磨合,和经纪公司磨合,和演员磨合。我们还有一个部门是制片组的,酒店和车、谁先上、谁后上、怎么安排房间、怎么接待、定机票、行程、带什么东西、表演什么曲目、有没有伴舞,乐队还是伴奏带,很细很细的细节。一台晚会就是这么多细节组合出来的。

“所以,一台流光溢彩的晚会是由细节组成的。每个人在做的时候,其实没有那种看晚会的兴奋,完全是用职业态度去做这些事情。我为什么不让我的团队有任何追星的行为呢?因为那时候完全是工作,这就是职业态度。

“六届的颁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音乐盛典对我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梦。”


“每次音乐盛典完了以后,当繁华落尽,收拾残局的时候,你心灵的感觉是什么?落寞吗?”

“我没有落寞的感觉,我只是松了一口气,终于如愿以偿地完成了,感觉黑色终于过去了。我每次把音乐盛典都比喻成黑色的,黑色的7月。我没有什么失落或者伤感,没有这种感觉。只是松了一口气,属于精神上的释放。”

“你用职业化的态度对待娱乐?”

“对,我很职业化。”

“它会影响到你做人吗?会影响到你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吗?”

“不会,我骨子里的东西特别地强,很难改变。我觉得我个人的那种能量足以抵挡这些世俗的东西。”

“在你眼里你怎样看待那些台上、台下的明星?”

“如果把音乐盛典比作一个交响乐的话,他们是其中的一个符号,我把他们放了上去。我并没有神话他们。只不过完了以后递给大家的是一道美味,当然做的时候我是理性的。”

“你最终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消遣吗?”

“对,它就是消遣。”

“你不觉得很悲哀吗?”

“娱乐和电视我觉得本身就是悲哀的,你不要去把它神圣化,它就是观众的消遣啊。观众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如果很深刻,很神圣,很有教育意义,可是观众不理睬你有什么用啊?”

“你觉得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呢?”

“放松。只有在放松的、自我的状态下,用消遣的方式去做消遣的东西。”

“放松的心态和时代没有关系吗?”

“有关系,因为拿出来的东西肯定会跟时代有关系,不然大家不会接受的。虽然我们供人消遣的东西只是娱乐,但是每一个时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时期的年代,它消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时代。”

“你在MTV的工作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放松吗?”

“娱乐产品也有不同,也有低俗的和高级的。完成了六届音乐盛典,我很自豪。它是一个精美的娱乐产品,它区别于其他不同的低级的东西。”

“娱乐也要高尚?”

“极致,做事情我一定要做到极致。追求完美是我的做事方式。可能完美只是一个理想,但是我要尽量完善。”

“艺术的?”

“起码是和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