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桃花源旅游开发做好“四篇文章”的建议

(2013-03-15 03:17:08)
标签:

旅游

常德

桃花源

巢栖林

分类: [闲情·逸趣]
▲花开烂漫(2013年3月17日上午摄于常德滨湖公园)。

    巢栖林(李  红)/·图 

    市委、市政府对桃花源的旅游开发非常重视。随着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的筹建,一系列大思路的出台、大手笔的推进,桃花源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桃花源里的城市”并关注桃花源发展的市民,有幸见证这一发展变化的大幕开启,内心难抑激动。闲暇之余,积极思考,就发展中的一些小细节帮着出主意、想点子,概括起来就是做好“四篇文章”,未必成熟,供决策参考。
    热门的旅游景点通常是两大方面吸引人:要么是突出的自然景观,譬如九寨沟、张家界;要么是特色的游乐项目,譬如欢乐谷、世界之窗。而这两点,都是目前的桃花源所欠缺的。所以桃花源的旅游开发,首先是要解决好旅游资源的问题,要有值得一游的内容。桃花源虽主要是人文之地,但在开发桃花源时不必受其人文之限,可以打造更多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致和项目。“四篇文章”便以这一指导思想展开:
    


    一、做好桃花的文章


    桃花是目前桃花源最吸引人的核心,桃花源游客最多的时候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桃花节也是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办的。但是桃花源的桃花还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一是花期太短。从绽放到凋谢,才十来天,极大地限制了观赏时间,也限制了游客数量。每年桃花源热闹的时候就是桃花盛开的那几天,全年更多的时候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也就是因为花期太短,无花可看。
    二是品种太少。桃花是有很多品种的,但在桃花源看到的并不全面。能不能在桃花源搞一个桃花大全,凡是适合种植的都将其安家到桃花源里来(包括花期长的夹竹桃),将桃花源打造成一个桃花大观园呢?同时因为品种不同,花期也各不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次第开放,还可延长花期。
    三是规模太小。我们看电影,喜欢看大场面的,因为大场面更能震撼人心。油菜花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到婺源去看呢?樱花常德也有,我们为什么要跑到武汉大学去看呢?都是因为规模的问题。大家更喜欢看那漫山遍野繁花似锦,喜欢沉浸在“极致美”当中。而桃花源里的桃花,还真的就只有“夹岸数百步”,难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做好桃子的文章

 

    20年前我第一次去桃花源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问桃花源的桃树什么时候结桃子,得到的回答是桃花源的桃花是专门用来观赏的,不结桃子。这令从小喜欢吃桃子的我大失所望。现在回过头再来看这个问题,我更多关注的是,桃花源可以把桃子打造成一个产业。

    一是广种桃树。这是桃花源目前最需要加强又并不难做到的。桃花源应大打“桃”牌,形成特色,山上、沟边、路旁,多栽桃树。不是几十几百米地栽,而是几十公里数百亩地栽;不是稀稀拉拉几株,而是密密麻麻连片。这本身是植树造林、绿化花化,是件好事。同时,除了栽花桃,更多栽果桃,又发展了桃子产业,造福一方。果桃的栽种,可使“广种桃树”这一设想更接近可能,因为栽种果桃不纯粹只是为了赏桃花,还能结桃果产生经济效益,更符合发展的现实,也更利于促进大面积栽种。而不论花桃还是果桃,都会开花,这样也一揽子解决了花期短、品种少、规模小的问题。当然也可在桃花源沅江对岸的剪市镇一带广种油菜,形成桃花和油菜花隔江呼应的壮观场面,令桃花源成为一个花的海洋和摄影家的天堂。
    二是采摘桃子。澧县张公庙通过种植葡萄不仅发展了葡萄产业,而且还带动了采摘葡萄的旅游业。待桃花源的桃子成熟之时,这种体验式的一日游或将在常德本土市民中风行,同时也给了外地游客除桃花源的人文之旅外更多参与的项目和更多停驻的理由。桃子根据品种的不同和成熟期的不同,采摘期也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可以让大家觉得到桃花源不仅仅只是春季看花,还可以夏秋摘果,可以一年四季在桃花源找到活动的内容,藉此聚攒桃花源的人气和拉动餐饮住宿等消费。为了果品的多样性,还可发展梨、李、梅、枣等水果,把桃花源打造成为有花有果的“花果山”和以桃为主的“中国桃乡”。我设想的这个花果园的建设,应该要始终突出“精致”二字,花果园内需要有一定的沥青、水泥或石板的硬化,铺设人行和电动车行的观光游道,让游客进入其中不致两脚泥土一身污垢而败了游兴
    三是延伸产业。可以发展水果加工业,桃子可以制成桃干,桃油也有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他水果可以制成果脯或罐头。这样将进一步丰富桃花源的本土特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

    三、做好“桃花运”的文章
 
    爱情是人们经久吟咏的主题,相亲节目的火爆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而桃花又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在这方面借题发挥、大做文章。
    一是举办情侣活动。每年在2.14情人节、七夕情人节等节日举行男女派对、集体婚礼等活动,可与电视等媒体联办,提高活动知名度。还可设置情侣路、情侣村、情侣角等,提供更多邂逅偶遇的条件和氛围。
    二是招徕全国驴友。每年五一或十一长假期间举办一次驴友“帐篷节”,吸引全国各地的驴友前来安营扎帐,通过驴友把桃花源的影响力扩散到全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之帐篷节、萍乡武功山国际帐篷节、三门峡万人帐篷节等帐篷节的成功举办,均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三是完善配套设施。每一个成熟的景区背后,必定配套着一个成熟的接待区域。无论丽江古城还是阳朔西街,都给人提供了一个弥漫着小资情调和充满遐想的空间。而目前的桃花源还只是一个乡镇集市的面貌,少有拿得出手的酒吧、咖啡厅和清爽干净的生活超市,裸露的垃圾倒不时可见,汽车路过有时尘土飞扬。这样的现状,与对优雅浪漫的理解相去甚远。当各路游客满怀期望潮涌而至,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所以加强桃花源软硬件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定了以后提供服务的质量。

   
四、做好“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文章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的鼻祖,《桃花源记》是田园流派的开篇,桃花源则寄托了多少人追寻“世外桃源”和田园生活的梦想。所以岂止是桃花源里“可”耕田,应该说如果不在桃花源里体验一下农耕文化,便算是白来了桃花源。

    一是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所以日本的梯田很少,因为梯田不便农机下田。但是也保留了一部分梯田的存在,主要用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这些梯田里,仍然使用传统的牛拉犁耕田和人工插秧等,供一些人怀旧体验。日本的旅行社和农户签订旅游开发合作协议,接受和组织游客报名体验。其实在国内,很多城里长大的人没有干过农活想体验一下,很多农村长大在城里工作的人也想再次回味一下,但就是苦于没有条件和环境。在新化紫鹊界的国际稻谷文化节上,很多城里来的游客愿意参与割谷打稻,就是因为有这种氛围。而桃花源作为田园生活的典型代表,更应广泛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在赤脚下田的过程中释放身体静电和身心压力,在操作农具的笨拙动作中感受文化与收获快乐。除了插秧割稻,还可骑水牛、踩水车、转风车、摘油茶、扯花生、挖红薯、种油菜,等等。因为在桃花源展示的农业是旅游观光农业,所以还要适当“包装”一下。要在桃花源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农耕文化体验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沟渠,引入清泉,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沟渠应水泥硬化,宽约两米,深约一米,清水长流,夏天劳动之后可直接跳进去消暑冲凉,增加乡野之趣。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在田土里直接施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一是臭气难闻,二是恐怕寄生虫感染;而应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对粪便发酵处理后再利用,减少污染。桃花源应成为现代农业模式和传统耕作方式的有机结合体,成为“新农村”和“美丽乡村”。
    二是设置劳动锻炼基地。可以把桃花源作为干部职工下基层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基地之一,把人流引向桃花源,淡季下乡,旺季避让。
    三是开辟休闲自助烧烤。在非林区设置一个烧烤场,专供游客前来自助烧烤休闲,让游客又多了一项自娱自乐的备选,这也是吸引客源的举措之一。
     
    2013.3.14晚上、深夜,3.15凌晨3:10初稿,3.21修改

附:原稿删节部分:

 
    桃花源的旅游开发,是陶渊明在1600年前给出的一个命题。他没有限制体裁,没有限制篇幅,也没有限制内容,于是全国各地,各个流派的“桃花源”都冒了出来,百花齐放。在这众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桃花源中,我以为最靠谱、最有说服力的,是常德的桃花源——倒并非因为我本人是常德人,才这样自护自说。
    《桃花源记》虽有场景虚构的可能,但是正如一部虚构的小说,为了显示其“虚构的真实”,文中还是有写实的成分,“武陵人”就是其一。在中国大地,带有明显“武陵”印记的地域就是武陵山脉,盘踞湘鄂黔渝,主体山脉位于湘西北,而常德就在湘西北。再看与“武陵”关联的地名,常德现有武陵区,常德周边的张家界有武陵源。虽是今名,但古已有之,渊源久远。由此,不妨大胆推测,“武陵人”就在常德和张家界之间。
    再看文题,与“桃花源”关联的地名,常德有桃源县,常德周边的益阳桃江县有条桃花江。至于“桃花源镇”,全国知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镇(拟划入筹建中的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一个是同样位于武陵山脉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桃花源镇。其他以桃花源为名的还有不少,但多为景区名,而不是行政地名。景区名可以相对自由命取,而行政地名则需政府审批,能够获批,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作认可。
    综上所述,常德在“武陵”和“桃花源”这两个最关键的线索上汇聚了最多的证据,而且常德周边还有很多密集的线索,可以进一步证实桃花源与常德的关联。虽然常德桃花源未必就是《桃花源记》描绘的唯一桃花源,但至少应该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从方位来讲最接近的桃花源。
    有理,不妨据理力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哪怕桃花源确凿无疑就在常德,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当回事。因为很多名人故里、典故之地,虽勿庸置疑,但未必就是旅游胜地。旅游这码事,还是要回归到旅游本身来。
    大凡热门景点,无非有二:一是先天优势,自然造化,譬如张家界;二是人为策划,神工匠成,譬如迪拜塔。当然也有两者结合的,譬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自然风光,但是我在游过桂林后,记忆同样深刻的还有《印象刘三姐》,这是人为策划。
    目前的桃花源以上两点都很欠缺,既无突出的自然景观,也无特色的游乐项目。旅游总的来说就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能够把游客“吸引来”的问题,二是能够把游客“挽留住”的问题。吸引来还勉勉强强,因为没来之前多少还有一些好奇;挽留住就成了问题,因为的确没什么可看的,也没什么好玩的,半天时间就打发了,既不容易在这里住宿,也不容易再次回头,不容易成为目的地。
    以这样捉襟见肘的桃花源对外推介,哪怕你说一万条理由来论证常德桃花源果真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我想也不一定有人买账;相反,如果把桃花源打造成了一个又好看、又好玩的地方,哪怕大家知道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争议之地,大抵也不会去较真,在愉悦的身心体验当中,甚至可能会自觉自愿更宁愿相信常德的桃花源就是真正的桃花源。所以桃花源的旅游开发,我觉得首先是要解决好旅游资源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有值得一游的内容。至于真假桃花源问题,可以放到一边,姑且搁置不议。
    要跳出依《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来开发桃花源的局限,不要就桃花源开发桃花源。桃花源本来对于常德是一个优势,但是我们不要让这种优势成了绊脚石,限制了我们开发桃花源的思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像这样的场景再现的开发可以告一段落了。目前亟须的是要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大胆设计,在桃花源打造更多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致和项目。
    桃花源旅游开发的标题已经拟好,桃花源旅游开发的文章如何书写?如果让我来写,我将本着既不脱离桃花源这个主题,又不完全拘泥于陶渊明桃花源的思路,做好以下“四篇文章”:
    ……
    在考虑桃花源的旅游开发时,还应把柳叶湖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全市通盘考虑,分别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互补,避免同质化。譬如开设游乐项目,柳叶湖应体现都市休闲的定位,桃花源则应体现生态游、农家乐的定位。又譬如发展产业旅游,既然张公庙的葡萄产业已具规模,那就不要在桃花源重复布局了。
    以上思考,仓促而就,挂一漏万,权作梦呓。总之,桃花源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必将来到,其前提是:对桃花源旅游开发的大思路、大手笔。 
▲常德滨湖公园的桃花走廊。一场大雨,令桃花们落英缤纷,楚楚动人。
▲桃树林(本幅图片转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