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城市和中国城市有哪些显著不同?
(2010-11-19 08:21:28)
标签:
知日日本研修城市李匆容朝阳李红杂谈 |
分类: [日本·研修] |
李匆容/文·图
龙泽先生带我到东近江消防本部参观时,八日市消防署署长谷口先生可能觉得没什么好“招待”我的,他手下只有装备和人员,于是他调遣部分消防队员,把消防署最得力的“武器”——云梯也拖了出来,要给我现场演练这“高射炮”是怎样发挥高空救人的强大威力的(点击查看图片:和日本不同警种消防员合影,身后便是待命的云梯)。
这部云梯可升至35米高程。这是什么概念呢?日本由于地震频繁,房子都修得很矮,东近江市的房子绝大多数都只有两三层,上10层的楼房我仅看到一栋,也才11层。如果按每层楼房3米的层高,这部云梯接近12层楼高。也就是说,登上这部云梯的最高端,便相当于登上了东近江市的至高点(山峰除外)。
东近江市在日本是一座中等偏小的城市,相当于中国省以下的地级市。日本的大都市大家看到的多,譬如东京、大阪等,但这日本的中小城市,可能就见到得少一些。而这从空中鸟瞰,我来日本3个多月了,也还是头一回。平日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天机会来了,可以从“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来,“一览众山小”了(点击查看图片:群山环抱、空中鸟瞰我经常走的街道)。
我和谷口先生的儿子谷口雄介换穿上防风衣,戴上安全帽,在腰间系上一根粗绳,进入升降架顶端的平台,将粗绳的另一头扣在平台栏杆上,然后在消防员的操作下,我们开始升空了。在越升越高中,我感觉地面像被我们一脚踩了下去一样,越来越远,城市、远山则像从海平面冒出来的一样,不断涌现(点击查看图片:图中的我和图左的谷口雄介进入了升降架、我们被挂在这钢柱上、升降架、消防员在操作升降和角度调节控制器、东近江消防本部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空中有风,越往高走,升降架越摇晃。谷口雄介问我,你怕吗?要不要紧?你要是不行了,你就喊停,我们就不上去了。我一边拍照,一边反问他,你怕吗?他说,我不怕。我说,我也不怕。就在这互不示弱中,我们升到了最高处。操作的消防员还360度转了一个圈,以表示这云梯还是蛮灵活的,可以多角度施救。我也乘此机会,不停地调整焦距,不断地按下快门,抓紧对东近江这座典型的日本中小城市进行“航拍”(点击查看图片:升顶,天空蓝得一片云也没有、加紧“航拍”、地上的人成了小不点)。
“幸福之人的幸福大致相似,不幸之人的不幸却各不相同。”套用之: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大得雷同,小城市却小得各异”。那么,日本的中小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和中国城市有哪些显著不同?还是来“看图说话”吧:
一、房子大多只有两三层。在中国的地级市,二三十层的楼房很常见,所以很多没来过日本的人会认为,日本是发达国家,房子应该会更高、更气派;但是恰恰相反,在日本的中小城市,房子都是很矮的,绝大多数只有两三层。要想在日本看高层建筑,除非去东京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是难以看到的。日本的房子为了防震需要,修得矮,但扎实,多数是实木结构,还有不少是钢架结构,稍微闹点小地震完全不必担心。中国很多地方不容易遇到地震,一旦遇到,房子的抗震能力十有八九比不过日本房子。“狂风可以拔起一棵大树,却刮不倒一根小草”,就是这个原理(点击查看图片:房子都不高)。
二、住宅很多都是单家独院。中国的地级市,住宅小区很多,别墅很少。但在日本的中小城市,基本上都是像别墅一样的单家独院,住公寓的反而成了少数。像我只是短期内呆在日本,还有那些换工作迁居不久,还没来得及买或者自己修房子的人,才会暂时租住在公寓里。这倒是和中国很多县城、乡镇极其相似,因为中国的很多县城和乡镇都修有大量私房,住公寓的人相对较少。不是说日本土地少吗,为什么他们还可以大量修私房呢?因为日本的很多土地都是私人拥有的,既然土地是自己的,那一切都好说了。哪怕土地再少,修幢房子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中小城市的日本人居住面积并不小,修个两层就有200多平方米。而且因为没有地价成本,比我们攒上几十年才能买上一套房子轻松多了(点击查看图片:很多是单家独院的私房、这是在奈良拍摄的典型的日式私房)。
三、真正的园林城市。我们讲园林城市,这“园林”的概念,大概是说一个城市的绿化搞得好,栽了很多树,种了很多花。这与“苏州园林”的那个“园林”其实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指绿化,还有盆景、假山等塑造艺术。如果你到日本人家里去做客,你就会发现,这日本人的庭院个个都是园林式的,花花草草把整个院子都撑满了,而且都是经过了精雕细刻精心培育的。所以要说园林城市,日本的中小城市那是真正的园林城市,除了马路、公园的公共绿化之外,家家户户都是园林(点击查看图片:这是在兵库县拍摄的园林式私房、苍翠的庭院、正好赶上一户日本人家正在修整庭院、精致的花窗、满墙都是绿、真正的园林城市)。
四、城乡差异甚小。中国的房子,农村和城市两个样。但是在日本的中小城市,仅从房子来判别哪里是农村哪里是城市,是不容易的。因为日本的房子没有太大的城乡差异,都是同样的建设标准。甚至这城乡的概念都有点打混,因为日本的中小城市,城市不像城市,譬如从东近江市役所(市政府)往北走两三百米,就到了郊区,中国的城市哪会这样“薄弱”的。在东近江市区中心街道旁,居然还有农田,这是在中国城市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但日本的农村又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农村,到处都是水泥路和柏油路,很少有像中国农村那样的泥泞。日本农村水泥路不仅仅是通到了每家每户,而且通到了每一丘稻田,因为日本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机下田要有路可走。城市里干净整洁的便利店,在农村也时有所见,非常方便,令人有一种在城市的错觉(点击查看图片:这是典型的日本中小城市,城中有不少农田、一不小心就到了农村、舒缓的田野、这就是我研修的地方,在城市感觉像在农村,在农村感觉又像是在城市)。
五、电线交织杂乱。干净整洁,这是很多人对日本的普遍印象。但是有一点,却给人留下较深的记忆,那就是,日本的电线杆到处都是,而且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管线,纵横交织,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我倒是从来没看到过这些管线纠结到一起擦出火花。中国很多城市,把各种管线都埋到了地下,道路的上空显得整洁干净,只是经常会把道路开膛剖肚,挖了又填,填了又挖。为什么日本不把这些管线埋在地下而走空中,也许是为了检修的方便吧?看来为了这各种管线的问题,各个国家都伤脑筋。电线和电线杆多且乱,这是日本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中小城市表现尤其明显。因为中小城市的房子矮,这些电线杆都高于房子,所以稍微站高点一看,感觉这些电线杆像是从房子堆里“长”出来的(点击查看图片:电线杆从房子堆里“长”了出来、电线杆好密、这是在京都拍摄的各种管线,堪称日本一绝、我估计但凡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在国内看到这么乱的管线、一根电杆的各个海拔高度都被占领了、杂乱的管线、纠结不清、眼花缭乱)。
六、大城市很大,小城市很小。中国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似乎是按比例均匀缩小的,最大的城市人口上千万,省会城市人口通常都上百万,地级市的城市人口几十万;但日本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人口的递减,是“迅猛”递减的,递减得很不“匀称”。日本共有1.3亿人,但东京一个地方就有1300万,占去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在全世界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到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时候,一下子就只有200多万人了,与东京相比,零头都不到。到了东近江这个“地级市”,更是包括农村人口在内也只有11万,城市人口仅四五万,比我们一些县城的人口都少,“缩水”缩得厉害。所以我来之前,有人曾对我说,你不要以为去日本就是去东京那样的大都市,你去的那个地方很小很小,和我们这边乡下差不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来之后,发现果然如此,甚至东近江市人自己都说是生活在“乡下”。东近江市的街道上,根本看不到那种熙熙攘攘热闹繁华的景象,甚至在东近江,连“闹市区”这样的概念都没形成。看一场电影都要跑到另外一个市去,因为东近江市连电影院都没有。一到晚上,街上人都看不到几个,因为人本来就不多,而且不多的几个人还都坐在了汽车里,日本人似乎没有走路散步的习惯。不过东近江市虽然小了一点,但也有其漂亮宁静的一面,如果耐得住寂寞,倒还是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可能日本正是想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吧:大就大到“极致”,小要小得“精致”(点击查看图片:还是很精致的)。
2010.11.11深夜,11.18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