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校换穿拖鞋,走廊宽比教室——日本农村小学那些“奇怪事”
(2010-11-08 07:59:02)
标签:
日本研修见闻随想教育学校 |
分类: [日本·研修] |
巢栖林/文·图
10月31日,企画部龙泽先生小儿子所在的东近江市市原小学召开家长会,龙泽先生邀我一同前往。我也因此有机会走进日本农村学校去看一看,并发现了很多与国内农村小学不一样的“奇怪事”。
一奇:农村小学要换鞋入室
我在农村长大,所以对农村小学有着深刻的记忆。斑驳的墙体、坑坑洼洼的地面、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操场……尽管现在有些农村小学的条件改善了,但像这样“灰头土脸”的学校在农村并非就完全没有了。当龙泽先生指给我看,田野中不远处就是他儿子的学校时,我虽然没有表现出太过惊讶,但心下还是有了比较,比我记忆中的农村学校漂亮多了(点击查看图片:田野中漂亮的农村小学、市原小学)。
这学校还不小,右边是几栋教学楼,左边是一个大操场。走进学校一看,才知道除了露天操场,还有一个很大的室内运动场。另外还有一个游泳池。小学——农村小学——游泳池,我连这样的概念都没有形成过(点击查看图片:右边是教学楼,左边是一个大操场、日本农村小学的室内运动场、游泳池、小活动室)。这些和8月11日龙泽先生带我参观的新南小学一模一样(点击查看:《小学开设性教育,人人都要学做饭——中日教育试比较》),但新南小学是城市学校,而市原小学只是一所农村小学。看来日本的学校没有城乡差别,室内运动场、游泳池等都是日本小学的标准配置。
更令我吃惊的是,这农村小学进教学楼还要换鞋,楼内全部铺的木地板或竹地板。入口处两旁摆着鞋柜,里面放满了换下来的鞋子。参观新南小学时我也看到了很多鞋柜,心想那是城里的学校,又是新修的,建设标准高,要求也高些,不难理解。但是这农村小学也换鞋……而且不仅仅是进教学楼要换鞋,如果上厕所的话,还要另外换鞋,厕所门口也摆了一些备用鞋(点击查看图片:入校要换鞋、门口鞋柜、入厕需另换鞋)。
这颠覆了我对农村小学的想象。
二奇:84名学生一所学校
当龙泽先生邀我一起参加家长会并开车来接我时,我以为他儿子在东近江市区上学,顺便来接我。后来才知道他儿子就在家口门两三百米远的农村小学上学,他是专程来接我的。他家距东近江市区10公里,这一接一送,他跑了40公里。然后到了他家,他把车停在家里,我们走路去学校。
这很奇怪,龙泽先生在市里上班,房子却建在农村。我们很多人在县里上班,还把房子买到市里呢。同样奇怪的是,龙泽先生是市役所(市政府)公务员,他完全有能力把儿子安排到东近江市最好的学校上学啊,他也没有这样做。想想我们很多人,找关系、走“后门”,挤破脑袋也要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去,舍近求远也在所不惜。
这其实又不奇怪,日本交通便利,哪怕在农村,水泥路或柏油路纵横交错,两三百米就有一条,路况颇佳,汽车更是基本上人手一台,住在农村和城市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日本很多人都私有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安家,还免去了在城里买高价房的压力(点击查看图片:龙泽先生在农村的家)。同样,日本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也差别不大,哪里更近,哪里更方便。
我到龙泽先生儿子的班上听课时,看到教室里只摆了9张桌子,于是问龙泽先生。他告诉我,他儿子班上只有9名学生,整个学校6个年级才84名学生。这令我又吃了一惊。在国内有些人气旺的“重点小学”,一个班就有五六十人,他这一个学校才84人。如果在国内,这所学校可能早就因为“办学效益”不高而被布局调整撤销了(点击查看图片:这是龙泽先生儿子的班级、班上只有9名学生、老师备课室)。
日本人的节约,我曾多次听闻并亲眼所见,譬如一张纸用了一面都要攒下来,然后等攒成一本的时候,装订成册,用另一面。但是他们在办教育上似乎没这么“斤斤计较”,84名学生拥有这么大的教学楼,这么大的操场、室内运动场,还有游泳池。实在太“奢侈”了。不过这似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学”,因为不论生源多少,家门口不远就有一所学校。而且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无二致,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也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家长当然愿意自己的孩子“就近入学”了。
三奇:走廊成了展览馆
市原小学的走廊很宽,最宽处几乎和教室等宽。这么宽的走廊用来干什么呢?我楼上楼下逛了一遍,像走进了一个小小展览馆。
在每个教室旁边的走廊上,都有一组美术习作,主题各异。有以蚁穴为主题的,有以地球为主题的,还有雕塑、铁丝折艺等。同一个主题,丰富的想象能力,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连那挂着提袋的铁架子都被“艺术化”了,“披”了不少稻草把子在上面,显出几分乡野之趣(点击查看图片:走廊很宽、有的还挂着稻草把子、小雕塑作品、铁丝折艺、海龟派、地球作品1、地球作品2、地球作品3、蚁穴作品1、蚁穴作品2、蚁穴作品3、健康教育、护齿宣言、宣传画、洗墨池)。
日本的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也没有完全封存在学校图书室里,而是取了一部分摆放在走廊的书架上,可以随时取阅(点击查看图片: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放在走廊里可以随时取阅)。学生们参加活动的照片被打印成很小的一张一张贴在走廊内一个架子上,密密麻麻,架子两面都是(点击查看图片:活动照片贴得密密麻麻)。学生们创作的短歌、俳句也用长纸条粘在走廊上,任由大家品评赏阅(点击查处图片:短歌、俳句展示)。2003年毕业于该校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纪念品不是去超市买的,而是学生们集体手工制作了一幅瓷砖画,被展示在了楼梯显眼处(点击查看图片:毕业生手工制作的瓷砖画)。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也不是“收藏”在只有校长才看得到的柜子里,而是在走廊橱窗中展出,让全校师生可以一起感到自豪(点击查看图片:学校荣誉展示)。
在校长室旁边走廊的墙上,一大版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近前一看,是全校所有学生生日的按月提示。哪个月哪一天,谁要过生日了,一目了然。到了每个班上,也有这种提示,一个月一张彩纸记录着,还配了一些小漫画,卡通又可爱。而且到时候大家怎么一起happe,都有详细安排(点击查看图片:生日图片、按月提示、左边是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分工,右边是生日活动安排、校长室门口也贴满了)。
除了走廊这个“主战场”陈设诸多展示物,令人应接不暇,教室内的空间也被充分挖掘。满教室的墙面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或图片,有介绍历史的,有讲环境保护的,还有书法作品、文化知识等等。我们常常把“干净”和“整洁”放在一起讲,但到了日本学校(还有日本一些公司和机关单位的办公室也是如此,这个以后再讲)却要分开来,干净不用说,“整”洁就未必了。放眼望去,随处可见“乱贴乱画”、“乱摆乱放”,总之是要最大限度地“榨取”你的视觉认知,令你没有退路地被灌输进大量信息(点击查看图片:教室内乱成一团、各种值日安排和书法展示把一面墙贴满了、这是班级小书柜和学生书包什物存放柜、窗户上都贴满了、地球变暖问题的手抄报、黑板报上的书画作品、每月一歌)。
在龙泽先生儿子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个铁架子,开初没怎么在意,后来无意中发现架子上还飘着一张纸条,仔细一看,写的是“1m3”。原来是用这样一件实物来表示一立方米到底是多大一块。我不由暗暗佩服这日本人的用心,因为这种度量衡的问题经常会遇到,你跟一个人讲多少多少公里,他根本没有一公里是多远这种概念。那一百米呢?一百米也不知道是多长。一立方米呢?还是不知道。估计让他到这个教室里坐上一学期,他就会知道了(点击查看图片:一立方米空间实物展示、被天天看到)。
四奇:家长会竟是听课和做饭
日本学校的家长会是怎么开的呢?既没有高音喇叭的广播,也没有老师在家长面前开学生“批斗会”的场面,市原小学的家长会就是师生像平时一样上课,家长旁听。学生可能早已习惯了家长旁听,并不嬉皮笑脸地扭转头冲自己的父母望,像平时上课一样专心听讲。家长们也蹑手蹑脚地进,蹑手蹑脚地出,生怕惊动了孩子和老师。当然家长也未必只听自己孩子的课,可以各个班的课都听一听,看哪个老师讲得好。还可以开开“小差”,到走廊里观摩孩子们的照片和习作,感受他们的成长(点击查看图片:家长听课、家长们在这个20来名学生的最大班额的班级听课、家长观摩学生习作、感受孩子的成长)。
快到中午的时候,家长们会留下来,和老师、孩子们一起做料理。我跑去一看,这只有84名学生的农村小学的食堂好大、好干净啊。食堂旁边就是一个学生料理室,我赶到的时候,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已经开始紧张忙碌了。孩子们清一色的口罩、头巾、围裙,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协助下,像模像样地做起了“小厨师”。这个时候,是他们最雀跃和感觉最温馨的时候,因为有父母和老师的共同陪伴,可以在一起畅谈感想,说说心里话。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交流一些孩子的情况,相互了解一些信息,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点击查看图片:干净的学生食堂、家长、老师和学生一起料理、自己动手、齐心协力、紧张忙碌、旁观助阵、交流感受、碗柜、盆钵齐全、牛奶知识宣传画、料理安全和卫生提示)。
日本学校的家长会原来是这样开的。
五奇:家庭作业只有“一毫米”
我印象中国内一些学校的家长会通常是晚上开的,因为白天家长要上班。市原小学的家长会却是周日开的,这样也可以照顾到学生家长。国内学校晚上开家长会,老师就算加班了,似乎没听说补休的。那市原小学是不是也这样呢?龙泽先生告诉我,不是的。周日开家长会,则周一全校师生都休息,把周日被占用的休息补回来。这日本人一进一出收支平衡,账算得挺清楚。
不仅学校,公务员也是如此。龙泽先生告诉我,他周一也休息。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周六他陪我出去参观了,企画部把这任务安排给他,就算他加班。日本人加班后有两种选择,要么领加班工资,要么补休。龙泽先生选择了补休。当然周日他带我参加家长会就不算单位加班了,是他个人私事,只是“友情邀请”我而已。
家长会后龙泽先生邀我到他家坐了一会,我看到他读初三的二儿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正看着电视,于是问龙泽先生,日本学生的家庭作业多吗?龙泽先生便喊他儿子,今天家庭作业多不多?他儿子摇摇头,说,不多。龙泽先生补充道:每天只很少一点点。还搞笑地用食指和拇指给我比划了一毫米左右的空隙给我看。
我奇怪了,都说日本孩子吃得苦,日本人最拚命,怎么我看到的完全不是这样?我又问龙泽先生,那你儿子放学后都干些什么?龙泽先生说,等下他就要出去打棒球(日本称“野球”),这是学校兴趣爱好小组的活动,他“大好き(极其喜欢)”这个了。龙泽先生送我回公寓的路上,我看到几个小孩子在干涸的稻田里玩棒球,还有几名学生身着棒球服,骑着自行车,正在赶往棒球场(点击查看图片:小棒球手)。
2010.11.4晚上、深夜,2010.11.6晚上、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