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到上班不开灯,忘带名片专程补—领教日本特色的认真

(2010-09-02 13:35:34)
标签:

日本

见闻

认真

刻苦

原则

负责

信守

李匆容

杂谈

分类: [日本·研修]

 

李匆容/文·图

 

 

7月21日晚上抵达日本滋賀県東近江市后,我以为会让我稍稍休整,但从7月22日一早开始,马不停蹄的拜访和各种场合的见面、日语自我介绍就接踵而来,没有半点喘息的机会。

当主要拜访和见面告一段落后,我想这下可以缓口气了吧,紧张的日语学习又开始了。日本方面为我专门请了一位日语老师,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每天上午半天教与学,下午自学。下午的自学我想这下可以轻松一点了吧,于是上上网,发发邮件,写写博客,与国内的同事朋友联络一下,可是这很快就被轮番学日语的提醒和督促打断了。

一名日本同事告诉我:上下午上班时间,就是我学日语的时间。虽然没有说不能上网什么的,但那坚定的语气和眼神,似乎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是觉得有点委屈,初来乍到,举目无亲,想家是正常的,开初一段时间,日本配置的手机尚未充值,电话不能打,那唯一可与国内取得联系的,就只有互联网了。面对一名“国际友人”,连这点人之常情都被忽略了,实在有点难过。

不过我也没那么老实“就范”,我在纸上一笔一划给日本同事写了三个词:“勉強”、“日本語”、“Internet”,然后指了指电脑。我那意思是说,我要通过因特网学日语。日本同事有点将信将疑的样子,也就不再说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从此对我放任自流了,从次長到課長到副主幹,再到一般的职员,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检查我的学习情况。上午的课上完回到企画部,企画部就会问我今天学了什么,然后让我念几句给他们听。然后还给我布置作业,几天之内要背记多少单词和句型,每天都要用日语写研修日记。

企画部甲同事在学汉语,于是他把自己日汉对照学习的书让给我来学习。乙同事专门为我跑到東近江市图书馆,给我借了好几本日语学习资料。丙同事自己制作了一大叠日语单词卡片,像教小朋友一样一张一张要我认读默记。丁同事听说我要上网学日语,给我推荐了好几个学日语的网站,某天我学习回来,看到桌上一张写着网址的小纸条,大概又是这名同事给我新找的一个学习网站。我到日本时,给企画部每人带了一份小礼品,结果他们给我还礼时,一致决定企画部全体凑钱给我买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一台“卡西欧”日语电子辞典。

日本人的“认真”,我算是真正领教了。面对他们那份热情和认真,有时候觉得不加紧学习还真是惭愧。我的日语水平,也就在他们这种“认真”劲儿下,一天一天提高了。

 

2010.8.17晚上

 

 

有一天我和企画部次長出去办点事,回家有些晚了,次長于是送我。距公寓门口还有几十米时,我示意次長不必送了,因为很晚了,他也需要早点回去休息。他一边乐呵呵地笑着,一边用手往前示了示,继续送我。我还在想,莫不是他也住在前面吧,所以也就顺遂其意。他一直把我送到公寓走廊外的栏杆旁,这才停下脚步,向我鞠躬,祝我晚安,然后原路返回,自己回家。

这样的“热情”和“负责”我遇到不是一次。有个周末我到村田夫妇家去体验料理,傍晚回来的时候,村田夫妇要开车送我,我请既懂中文又懂日语的龙小姐跟村田夫妇说,不必送了,我自己走回去就是,在国内我每天要走大约10公里,我这正好散散步。在日本生活多年的龙小姐说,这我说都不用说,他们肯定会要送你。日本人都这样,是他们接来的,他们肯定会负责把你送回去。我说,把我送到了,我还是会要出来走走。龙小姐说,那是你的事,但送你却是他们的事。我终于拗不过执着的日本人,客随主便了。

我曾到東近江市前市長中村功一先生家拜访并合影留念,过了一段时间,年过六旬的中村功一先生冒着酷暑跑到企画部来找我,我道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原来是他专程给我送合影照片来了(点击查看图片:到前市長中村功一先生家拜访和中村功一先生合影留念)。

还有一天,我外出后回到企画部,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名片,一旁的本多小姐告诉我,这是某某先生送来的,因为上次我和他交换名片时他忘了带名片,所以特意给我补上。

面对日本人的这种“认真”,我半晌无语。

 

2010.9.2下午

 

 

到日本后,有一个现象令我很费解,那就是一到中午,同事就会把办公室的灯关掉。所以常常会感觉眼前突然一暗,原来是灯关了。

我开初想,这是节约用电吧,但是不对,走廊里的灯却全部亮着(点击查看图片:我在走廊内常德市赠送给東近江市的《桃花源记》竹匾前)。我有意数了一下,仅3楼一层楼就有90几盏廊灯,这还不包括同时亮着的楼梯间的灯和墙上的壁灯。如果把这些灯全部或部分关掉,那该节约多少度电啊。而且走廊这些灯,我早上上班到的时候就亮着,我下午下班走的时候还亮着,至于晚上是不是一直亮着,就不知道了。

办公室的灯,则只上班时间亮着,哪怕晴天丽日,完全不必开灯,一个大办公室15盏双管灯,那都全部亮着;但是一到中午非上班时间,虽然只有一个小时,哪怕天色较暗,那也必定要关掉。早上如果有人提前到了,也不会去开办公室的灯,也要等到8:30正式上班的时候才会去开。

这从“节约”的角度讲,是怎么也讲不过去的;那这应该怎么解释呢?我想只有一个可能了,那就是日本人的“原则”:开灯消耗的是公用资源,既然是公用资源,那就只能是在上班这种公共时间和走廊这种公共场所才能消耗,早上上班前和中午一小时非上班时间当然就不能开灯了。果真这样,倒还是很好理解的,毕竟与“节约”相比,“原则”还是更重要些。

这样的“原则”在很多方面我都有所感受。譬如日本的很多停车场都有专门的残疾人车位,这种车位比普遍车位略宽,方便残疾人停车。国内专门的残疾人车位我看到得少,不过很多公交车上倒还设置了孕妇和残疾人专座,但似乎谁都没有当真那只有孕妇和残疾人才能坐。有老年人、孕妇和残疾人上车了,给他们让座就是,也未必就让那“专座”,反正灵活掌握就是了。相比之下,日本人可认真多了,既然设置了残疾人车位,如果不是残疾人,那绝对不会挤占残疾人车位,哪怕其他车位全部满了,哪怕残疾人车位空着(点击查看图片:日本专门设置的残疾人车位没有非残疾人挤占)。

同样是关于停车的故事。有一次我和企画部同事去一个缴费营业厅办点事,但是营业厅前的车位全部停满了车,同事只好把车停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空车位。我帮着四处观望,发现20米外有个单位的开放式停车场(没有围墙,也没人照看),还有好几个空车位,连忙示意同事停过去。同事连连摇头告诉我,不是到那个单位办事的,不能停在那个单位的停车场。我心想就停个车,而且马上就走,又没人问你是不是到这单位来办事,要问那你就说是来办事的,人家未必还追究你到底办什么事?这想法我也就留在了心里,同事不停过去,我这个“外国人”也不好多说什么。好在也没等多久就腾了个车位出来,但日本人的这种“原则”和“认真”,我再一次感受了。

 

2010.8.31深夜

 

 

我在日本的研修日程是企画部给安排的,企画部为我准备了一个专门的日程安排小册子,每天有哪些活动,全都写在上面,一目了然(点击查看图片:我的日程安排册某次拜访安排)。让我感到非常方便的是,这些日程都是提前安排的,方便我早作准备。

这其中令我最为吃惊的是我学习日语的会议室安排,从7月到9月一共跨度3个月的日语学习,每一天在哪一个会议室,居然提前几个月就安排好了。我在国内也安排过会议室,但安排好的会议室经常调整,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一天调整几次都是常事。日本的会议也不少,会议室也不多,他们怎么可以做到提前几个月就确定个八九不离十呢?从这一个多月上课的情况来看,全部都是在事先安排好的会议室,没有调整一次(点击查看图片:提前3个月的学习会议室安排)。

我后来又有了更大的发现,我在一本2010年東近江市市情介绍和办事指南的册子上看到,東近江市全年的主要工作日程,提前一年就安排好了,而且具体到了每月每旬甚至某一天。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点击查看图片:提前一年的工作预安排)。不过联想到日本其他方面,又觉得不难理解,譬如日本人的守时。在中国,约定晚上6点开餐,但如果重要宾客还没来,那就得一直等下去,7点8点都有可能;但在日本,这样的事情似乎很少发生,说什么时候就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养成了守时的习惯。所以日本的列车也是世界上最准点的列车。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事先计划好了的。

但是这种计划如果凑巧赶上了变化,日本人就显得毫无准备。譬如我到日本的最初几天都是安排拜访,一天下午如约去一日本友人家里拜访,翻译刘姐说多带几份不同的礼物放在车上备用,企画部同事却说那日本友人住得远,下午只能拜访这一家,结果只带了一份礼物。偏偏我们好不容易赶到那名日本友人家时,家里没人,通过电话联系才知道那名日本友人临时生病到医院急诊去了,没来得及跟我们电话说一声。刘姐是定居日本的中国人,她对这方面感受最深了,她说,要是当时听她的,多带上几份不同的礼物(因为送给不同人的礼品各不相同),下午就还可以另外拜访一家,现在要折回办公室拿了礼物再去拜访,时间又不够了。似乎作为一名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两手准备”,所以在中国是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应变”能力的,看一个人是不是够“灵活”。但是在日本,既定事项临时改变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所以一旦发生,日本人就毫无准备,因为在日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信守”,是“不变”。

 

2010.9.1深夜

 

(更多在日期间见闻随想文字及图片,欢迎随时访问本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kui浏览。感谢勇义小弟为本文友情上传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