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日本回到童年——从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再谈中日教育

(2010-08-23 07:54:59)
标签:

日本

见闻

教育

李匆容

杂谈

分类: [日本·研修]

 

李匆容/文·图

 

 

8月11日,我参观了東近江市南小学校,对其教学设施和教学常规有了粗略的了解(点击查看文章:《小学开设性教育,人人都要学做饭——中日教育试比较》),但日本到底是怎样开展教学活动的,尚未能亲身感受。正当我为之遗憾时,时隔10天之后的8月21日,土曜日(星期六),我便随日本友人村田夫人(点击查看图片:我和村田夫人在永源寺水库脚下)参加了一次教育活动。但这次教育活动的场地不是在学校的课堂,而是在東近江市的两座水库进行的,是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一次“見学会”(点击查看图片:“農業用水水源地域保全对策事業”)。

上午9:30,我们从東近江市役所出发了。两台大巴车,七八十人。除了陪同的父母和工作人员,其他都是儿童。年纪小的一两岁,大的也不过10岁左右。

第一站是永源寺水库。大家行走在大坝上,一边赏景拍照,一边听水利专家介绍水库情况,包括水库建设情况、水库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防范应对泄洪涨水等突发状况。虽然头顶烈日,冒着酷暑,但因为人多,小朋友们个个都很兴奋,没有一个人叫苦(点击查看图片:永源寺水库行走在大坝上清清湖水泄洪道水库脚下的村庄专家介绍情况合影留念)。

在坝顶参观后,一群人又来到坝底,深入到坝内监查通道,通过水库断面图,了解水库和大坝的结构与设计(点击查看图片:去坝底参观来到坝底合影留念监查通道专家介绍水库和大坝的结构与设计监查通道深处)。参观途中,随处可见农家菜园和茶园,不少小朋友禁不住旁边小溪的吸引,跳进去感受那流淌的清凉,一路欢声笑语(点击查看图片:农家菜园茶园清凉小溪)。

外部参观完了,然后来到位于坝顶一个小山头的管理机房(点击查看图片:来到管理机房),通过电子显示屏,机房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水库发电情况和日常管理情况。永源寺水库并不大,在中国,这样规模的水库比比皆是;所不同的是,中国同等大小的水库,很少像这样全方位通过电脑监控管理的。而在永源寺水库管理机房,水库储水情况、发电情况、当前和近期天气情况,甚至周边地理状况对水库的影响等等显示,一应俱全,历历在目(点击查看图片:机房管理人员介绍水库情况和电脑监控情况电子显示屏水库当前情况显示牌)。

虽然这些对于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也许不能完全弄得明白,但是在日本,类似的“見学会”经常开展,次数多了,也就会逐渐了解更多。而且活动主办方東近江市农业水利部门为大家准备了近10种相关资料,图文并茂,人手一套(点击查看图片:相关资料)。一时没有弄清的,还可回去仔细了解。我看了一下关于永源寺水库相关数据形象化量化的表述,其中大坝长的表述是这样的:392米,大约是325人手牵手的长度。认真的日本人为了让这些小朋友留下更深刻具体的印象,还组织大家手牵手亲身丈量了一回(点击查看图片:人尺)。

午饭后(点击查看图片:午餐时间我的午餐海苔包着的饭团——被我吃了一口),我们离开永源寺水库,20分钟后,大巴车在一个灌溉区停了下来。这里一边是稻田,一边是渔场。永源寺水库的水除了可以发电,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可以灌溉,可以种水稻,还可以养鱼。这比从课堂上讲“灌溉”生动直观多了(点击查看图片:水库灌溉模型我们来到灌溉区小朋友在观望灌溉区)。

 

 

更生动的还在后头。当我们来到另一座水库,工作人员发给每名小朋友一个罩网,给我这个“外国友人”也发了一个(点击查看图片:来到另一座水库小朋友们每人得到了一个罩网)。开初我还以为是在水库边的草坪上网蜻蜓、蝴蝶的,结果却是捞鱼的。水库旁有一条小溪,窄处半米,宽处一米,水深不过半尺,清澈见底(点击查看图片:清清小溪)。忽然,有人发现溪里有鱼。这一发现,立即把大家从午后的疲倦中激活过来,连忙蹲下查看(点击查看图片:有鱼? 没捞着)。果然有鱼,而且不止一条!

这种鱼比泥鳅稍大,长着桂花鱼一样的斑纹,静漂在褐色石头的溪里,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水至清则无鱼”(点击查看图片:像泥鳅和桂花鱼一样的鱼)。大家摒住呼吸,伸出罩网去捞,紧张得话都不敢说,结果却发现鱼儿们根本不怕人,罩网伸到嘴边它们也不跑。看来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纯朴得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

不怕人有三种可能,一是像猫、狗之类通了人性,亲近人而不怕;另外则是像食人鲳(一种攻击人的鱼),它本身就是吃人的,无所畏惧而不怕;第三种可能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不怕”,是不知道怕。我大胆推断,它是不知道怕,因为它对罩网完全没有攻击。所以我想,那还用什么罩网捞,直接用手去捉,岂不更有意思。

我于是跳进水里,伸手去抓,很轻易就俘获一条。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被我抓住后,一点也不慌乱,表现出一种超人的“处变不惊”、“随遇而安”,居然在我的手掌心睡起了大觉(点击查看图片:水中有条鱼伸手去抓居然在我手掌心睡起了大觉)。最终我怜悯心大发,心想“好鱼一生平安”,重又把它放回了水中(点击查看图片:好鱼一生平安)。

显然受我启发,小朋友们都丢了罩网,跳进水里,用手抓鱼(点击查看图片:开初无一人下水后来纷纷试水)。可是这样,水很快浑了,一时间,真成了“浑水摸鱼”,所以很多人又把罩网用上了(点击查看图片:浑水摸鱼)。

下水的小朋友,最小的才两三岁(只有一个一岁左右刚会站立的小孩子由父亲抱着看而没有下水,居然一整天没有哭闹一声)。要在中国,可能在岸上都怕让你摔着,哪还会让你下水捉鱼。也有一些小朋友摔在了水里,哼都不哼一声,马上自己爬了起来,更没有一个小朋友哭鼻子。家长通常也不去拉(毕竟水不深),我有时顺手拉一把,后来觉得很多余。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小孩子自己不在意,家长也不会责怪,因为本就是来体验的。

整个捉鱼过程中,没有大声喧哗,甚至每当捉了一条鱼的时候,也只会看到喜形于色,不会听到满场巡回的炫耀。日本人内敛安静我早有所闻,只是没想到连小孩子的这种秉性也是与生俱来的。更看不到为了捉鱼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甚至两两打起来的场面,就连罩网的杆子不小心碰到他人的情况也很少发生。在日本,我脑海里时常会冒出“秩序”二字,今天看到的日本小孩子捉鱼的场面,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秩序”(点击查看图片:没有你争我抢没有乱成一团)。

大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溪里的鱼被全部捉光了,每名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战利品(点击查看图片:好大一袋这是我的看看你的数数看谁多辛苦了)。我本来捉了十几条(点击查看图片:我一网就捞了4),后来一一放回水里,让那些小朋友去捕获。待大家爬上岸,水很快恢复清澈,因为上游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淌(点击查看图片: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工作人员给捉到鱼的人每人发了一个塑料袋,然后在里面装上冰块,再把鱼放进去(点击查看图片:盛装冰块“空调房”里的鱼)。

也许有人既奇怪又担忧,那些鱼哪里来的?被一扫而光了,不是破坏生态系统了吗?其实一开始我也奇怪,哪里跑来那么多“听话”的鱼,居然一直没被人发现,就等着我们今天来呢。后来知道了,原来这些鱼都是从人工繁养场运过来,事先放养在小溪里,专门让小朋友们捉的(点击查看图片:运鱼的车辆运鱼的箱子临时又投放了一批)。

 

 

今天捉鱼,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我老家门前有几条沟渠,小时候我便经常在那里捞鱼抓蟹摸蚌。虽然已是接近30年前的事了,但每每回想起来,仍然觉得趣味盎然。现在城里的孩子,你跟他们讲捉鱼捉泥鳅的故事,他们根本体会不到那是怎样的一种乐趣。

有个笑话说,一个土生土长的石门人,在常德参加工作定居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有一天他邀女儿回石门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女儿不去。他笑:当初要是爸爸没有考上学校,没有留在常德,那就是石门乡里人了,那你也就是石门乡里的。女儿嘴巴子厉害,当即反驳:你才是石门乡里的呢!我是生在常德长在常德的常德人!

虽然当作笑话流传,但也未必不是真的。说明我们的文化中,对农村的偏见有多么令人心寒。我一直有一个设想,等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好是个女儿),我会注重给她两个方面的见识:一是世面,二是世情。我会带她遍处行走,让她知道外面的世界。同时我会把她从小带到农村去,参与各种农事,倒不是要她做多少事情,她跟着一起玩都可以,关键是让她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多人生体验。

我的这种设想很凑巧日本人已经在实践了。今天我亲身参加的体验活动只是其一,那我还经常看到和在我的信箱里收到类似体验活动的“募集令”(点击查看图片:滋賀県各地全年森林活动参与人员募集宣传册、、包括植树伐木露营捕捉昆虫采摘野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大人小孩均可报名参加很多活动是免费的(無料))。譬如日本的农田基本上是机械化耕作,但有些山坡上狭窄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耕作怎么办呢?他们就进行“景观保全”,招募人员前来人工耕作。这种耕作不以粮食高产为目的,而是作为一种体验基地,让人们在吆喝着牛拉犁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远古的农耕文化。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景观(点击查看图片:日本的梯田景观保全)。

像这种体验基地在日本不少。譬如在周末,日本人会全家去体验种菜或者收割庄稼,甚至还有专门让小孩子体验操作重型机械(如起重机)的地方(点击查看图片:。日本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经常会联合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孩子们拉到田间地头,或是从农业的角度,或是从环保的角度,让他们亲身参与,切身体会(点击查看图片:日本住民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这种课外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除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可以通过活动这种载体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更加热爱生活,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会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并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农村的孩子很可怜,因为难得有机会见到世面。中国城市的孩子同样很可怜,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世情。除了没完没了的作业,他们通常会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或者被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日本的孩子显然与此有所不同。到日本后,有一个现象曾经令我很费解,那就是:日本的小孩子皮肤都很黑。按理,日本人生活富足,条件优越,也注重保养,但他们的小孩怎么就那么黑呢?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是在室外晒黑的!

中国的孩子通常是独生子女,是“心肝宝贝”,是“小皇帝”,所以多实行“娇养”。日本一个家庭通常有两三个孩子,或许是这个原因,也或许不是这个原因,反正多实行“贱养”。8月8日我在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上的冲岛,看到一对日本夫妇带着3个孩子去吃鳗鱼,其中一个大概只有2岁的孩子不慎摔倒了,从码头的台阶上一个滚差点没滚到琵琶湖里。我都差点冲过去把那小孩子拉住,但那对夫妇好像很镇定的样子,任由孩子哭得转了弯后自己爬起来,然后牵着他的手,帮他拍掉身上的灰。我当时想,日本人可真够狠心的。但是在对日本人进一步了解后,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日本的教育,显然不只是学校课堂内的教育,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教育,而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相互配合、有机结合的教育。换句话说,教育不等于就是“学知识”,更不仅仅是停留于在课堂内学知识。而中国教育改来改去不知道朝哪里走,就是一直没有走出“教育=学知识”、“教育=在课堂内学知识”的误区,一直都是就教育部门那个“教育”在谈教育。似乎在课堂上受的,那就是“教育”,所以社会和家庭都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推却了本应担当的“教化”责任。中日教育的这种差别或者说差距,忽然令我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如果我们不尝试着改变教育模式和思维方式,不加强人格的塑造,不注重实践的结合,那么我们的新一代,将不仅会输在课堂内,而且还将输在课堂外!

 

注:楷体虚色部分为删节部分

 

2010.8.21下午、深夜,8.22凌晨3:00

 

(更多在日期间见闻随想文字及图片,欢迎随时访问本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kui浏览。感谢志龙兄为本文友情上传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