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氏古城墙仅存遗迹 群贤吁请保护

(2015-07-07 13:15:09)
    http://s15/mw690/001lU17uty6TEcH1R8i7e&690群贤吁请保护" TITLE="卢氏古城墙仅存遗迹 群贤吁请保护" />
卢氏仅存的一段明清古城墙,现在面临地方政府商业拆迁局面

    查历史资料可知,卢氏城墙先是土城墙,建于战国时期,清同治年间改为砖城墙。战国至清咸丰2300余年中,虽经多次整修,但因自然与战争所损,城垣终是残破不堪。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捻军”两次闯入卢氏,梅曾华、杨彬两任知县皆因城垣残破无险可守先后弃城而逃。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秦家驹就任知县,欲按砖城修之,但预算巨大,因筹资困难迟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出现最终让秦家驹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名叫李宣政,是当时古龙宿村(现黑了宿村)的一位名士,他提出了“劈旧壕、依旧址,基之以石、砌之以砖、财出于民、事统以官”的修城方针。面对一些为节约开支主张仍修土城的人,李宣政批驳道:“土城亦费数万金,且不坚固;修砖城费差浮然(费用会高一些),一劳永逸,可持久。暂省不能常省者,贵乎一费不能再费”。“两利权衡取其重,两害相形取其轻,敢请择于斯二者”。秦家驹知县被李宣政的文章所动,称赞道:“子正(李宣政字)公真有心之人也,与我所见相同。”于是召集县城内外的知名绅士及县辖十里的里长开会。会议阐明了修筑砖城的重大意义,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并制定了以各里户口及钱粮为基数,按工程总量分段承包的筹资和施工方案。
按照分工,东城墙由忠君里(今县城以东的洛河北岸至洛宁县境)和孝亲里(今范里镇洛河南岸至洛宁县境)二里修筑;西城墙由居仁里(今沙河、潘河二乡)、由义里(今横涧、磨口、徐家、官坡、木桐、狮子坪6乡镇)二里修筑;北城墙由履中里(今南苏村至苗村及仙教峪,三门至栾川县境内)修筑;南城墙由尊贤里(今官道口镇)、乐善里(今杜关镇)二里修筑;东南隅城墙由栾川里(属卢氏管)修筑;西南隅城墙由朱阳里(今五里川、朱阳关、双槐树、汤河、瓦窑沟5乡镇)修筑。
   筑城用砖为统一规格的特号青砖,砖长2尺、宽8寸、厚4寸,由各里就近烧制。据资料记载,当时距县城10里之内砖窑、灰窑星罗棋布,有近万百姓在制砖、筑城。其造势之浩大可见一斑。
    一年以后,主体工程完工,耗资数万缗(1000文为l缗)。
    与此同时,河南观察使黄文亭为卢氏人民修城精神所感动,奏请清廷批准,拨款3000两增修女墙(城垛)。女墙选李宣政为督工,这位开明绅士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筑城一线,因劳累过度中途而卒,时年57岁。但卢氏人民记住了他,直到现在。
同治三年(1864年)冬,砖城墙全部竣工。城墙高三丈,周长四里一百八十步,总体呈长方形。远观气象巍峨,雄伟壮观,城楼高耸,玲珑秀美。城墙四周留有城门,设有吊桥。城门为窑洞式,内装铁皮包裹的城门两重。每个城门上均有匾额一块,其东门迎日,名曰“文华门”;西门外行刑,名曰“平理门”,为防西沙河水患,西门外还建有子城(瓮城);南门临洛水,名曰“望洛门”;北门面朝廷,名曰“仰恩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面城墙拐角处各筑有炮楼一座。城墙外侧有宽约两丈、深约一丈的护城河,引东沙河与西沙河水注入其中,可谓固若金汤。护城河又称瀍河,“文华门”前的护城河上架有木板吊桥一座,桥下水清见底,行人往来桥上,身影倒映水中。东北有虢台行宫,东过涧河(东沙河)有万寿宫(后人称蛮子庙),古柏苍翠,风景宜人,故被誉为卢氏八景之一:东涧瀍桥。
    卢氏砖城墙建成之后,因其高大坚固,雄伟壮观而闻名遐迩,卢氏城也因此被称为“小洛阳”。
    特别白的小说《顺明》第113章有一段描写卢氏城墙的文字:“卢氏城墙倒是又高又厚,和那比较小地县城比起来,显得有些过了,这也好理解,兵荒马乱地,这城池可是唯一能有些太平安全的地方,无论官民自然要用心的整饬修缮。”西部晨风刊发的《卢氏县城的首次解放》一文中这样描述卢氏城防:卢氏县城的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环城有丈余深的外壕,又高又厚的城墙上筑有百余明碉暗堡,且布满铁蒺藜、铁丝网、吊雷等障碍物,城壕外沿还有一道两米高的围墙,城外设置了雷场。
    1934年的一次战斗为卢氏城墙的坚固做了最好的印证。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十,山东匪首刘桂棠率领2000多匪徒携带各式轻重武器前来攻城,城内官兵凭借坚固城池,仅用“九节雷”、“鸡娃炮”、“镭石”“火药包”、“煤油沾被褥”等自制武器击败了土匪三天三夜的进攻,刘匪丢下200多具尸体仓皇逃窜。自此之后,土匪望城生畏,不敢觊觎。
 
 
  关于保留、修复卢氏古城墙遗存的
建   

王战方书记、张海燕县长

           我县旧城区的拆、改,谋起于国家黄河金三角四市合作规划确定之前,又契合我市两大三小联动发展格局,甚当、甚妥。
我们想进一言的是,拆、改区内原菜市场东北角,公路段家属楼西处,有一段约三、四十米长,三、四米高属卢氏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卢氏古城墙遗存。下为城砖、上为土垣,虽草树为护、卧伏一线,然“虎”未倒架、气韵不凡。如认真保护,妥为修复,会成为休闲、怀古的一处佳景。以下理由请参酌:
一、它凝聚了卢氏人的古城墙情结
       卢氏古城墙,豫西仅存,完整壮观。惜半毁于1958年,后渐蚕毁,彻毁于1975年前后。每忆及此,卢氏人无不惋、怨。此次拆、改期望与担忧杂陈,成了卢氏深处的民意。因此,存之则颂于心,溢于言,流泽于后,拆之则绝于魂,怨于色,诟于子孙。
二、保留它,不会成为城市建设的包袱。
        而今高楼俊厦,充盈于目,以致成为视觉之累,而一段负载历史,独具清雅逸韵的古城千里难觅。文物古迹是一地历史、文化、品味、身份的标志。这段城墙就像一块璞玉,是如何打磨、利用的问题,它不是一块顽石,考虑该如何抛弃的问题。可以设想,在群楼之间,有此一段古城墙,它会成为“凤”傲鹤群,而不是鸡立鹤群。它会与城隍庙相呼应而相得益彰,成为卢氏千年古县、传承悠久的、不可磨灭的“胎记”与铭牌。
三、对古迹的拆而复建,前车之鉴不可重蹈。
    当年北京城墙拆之惟恐不净,多年后,却又搜集古城砖复建一段“明城墙”,显示皇城的灵气,王者的尊严。洛阳又建什么定鼎门,证明自己九朝帝都曾经的辉煌。三门峡市风景区中茕茕孑立的石牌坊,还有岌岌可危的宝轮寺塔犹嫌不足,又建召公祠,昭示三千年前召公治陕的“甘棠遗爱”。这些历史云烟的幸存与复集,使三门峡市不致被人们轻视为现代暴发的“土豪”。古迹的意义不仅在于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那历史外衣下的现代需要。俗言“因父敬子”,化而为之则应是:因史重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地方争历史名人、修“古迹”的根本原因。
现代建筑之多,多一座其色不增,少一栋其色不减,而此段古城墙则是唯一,不可使卢氏失了此唯一的“根”使祖宗流完最后一滴“泪”。卢氏之大,相信会有祖宗的立足之地,会给子孙留下一块“插香烛”的地方。拆之何难,举手之劳,而保留则难千万倍,商家利欲,鼠目之鄙视,犹如雄关漫道。
        拆,还是留,全在你们的一念之间。敬祈斟酌。谢谢!
        顺致  
                                    敬礼!

卢氏原居民:
                                         
耿留拴  李俊堂  卢明    刘小五  潘天祥  闫柏松
岳国瑞  楚文彩  张安    张全录  丁书贤  陈风鸣
杨杰民  贺国林  雷刚    赵卢沁  李冬梅  张万锁
王当成  曹留群  郭来水  李长新  南英民  马华利
岳建立  张泽元  张志成  王卢平  杨新民  田松生
宋双喜  李爱英  张五峰  秦知章  白明亮  赵武胜
李长聚  岳国林  王生文  张志成 杨随殿 王留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