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古城墙仅存遗迹 群贤吁请保护

卢氏仅存的一段明清古城墙,现在面临地方政府商业拆迁局面
查历史资料可知,卢氏城墙先是土城墙,建于战国时期,清同治年间改为砖城墙。战国至清咸丰2300余年中,虽经多次整修,但因自然与战争所损,城垣终是残破不堪。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捻军”两次闯入卢氏,梅曾华、杨彬两任知县皆因城垣残破无险可守先后弃城而逃。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秦家驹就任知县,欲按砖城修之,但预算巨大,因筹资困难迟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出现最终让秦家驹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名叫李宣政,是当时古龙宿村(现黑了宿村)的一位名士,他提出了“劈旧壕、依旧址,基之以石、砌之以砖、财出于民、事统以官”的修城方针。面对一些为节约开支主张仍修土城的人,李宣政批驳道:“土城亦费数万金,且不坚固;修砖城费差浮然(费用会高一些),一劳永逸,可持久。暂省不能常省者,贵乎一费不能再费”。“两利权衡取其重,两害相形取其轻,敢请择于斯二者”。秦家驹知县被李宣政的文章所动,称赞道:“子正(李宣政字)公真有心之人也,与我所见相同。”于是召集县城内外的知名绅士及县辖十里的里长开会。会议阐明了修筑砖城的重大意义,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并制定了以各里户口及钱粮为基数,按工程总量分段承包的筹资和施工方案。
按照分工,东城墙由忠君里(今县城以东的洛河北岸至洛宁县境)和孝亲里(今范里镇洛河南岸至洛宁县境)二里修筑;西城墙由居仁里(今沙河、潘河二乡)、由义里(今横涧、磨口、徐家、官坡、木桐、狮子坪6乡镇)二里修筑;北城墙由履中里(今南苏村至苗村及仙教峪,三门至栾川县境内)修筑;南城墙由尊贤里(今官道口镇)、乐善里(今杜关镇)二里修筑;东南隅城墙由栾川里(属卢氏管)修筑;西南隅城墙由朱阳里(今五里川、朱阳关、双槐树、汤河、瓦窑沟5乡镇)修筑。
同治三年(1864年)冬,砖城墙全部竣工。城墙高三丈,周长四里一百八十步,总体呈长方形。远观气象巍峨,雄伟壮观,城楼高耸,玲珑秀美。城墙四周留有城门,设有吊桥。城门为窑洞式,内装铁皮包裹的城门两重。每个城门上均有匾额一块,其东门迎日,名曰“文华门”;西门外行刑,名曰“平理门”,为防西沙河水患,西门外还建有子城(瓮城);南门临洛水,名曰“望洛门”;北门面朝廷,名曰“仰恩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面城墙拐角处各筑有炮楼一座。城墙外侧有宽约两丈、深约一丈的护城河,引东沙河与西沙河水注入其中,可谓固若金汤。护城河又称瀍河,“文华门”前的护城河上架有木板吊桥一座,桥下水清见底,行人往来桥上,身影倒映水中。东北有虢台行宫,东过涧河(东沙河)有万寿宫(后人称蛮子庙),古柏苍翠,风景宜人,故被誉为卢氏八景之一:东涧瀍桥。
建
议
王战方书记、张海燕县长:
我们想进一言的是,拆、改区内原菜市场东北角,公路段家属楼西处,有一段约三、四十米长,三、四米高属卢氏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卢氏古城墙遗存。下为城砖、上为土垣,虽草树为护、卧伏一线,然“虎”未倒架、气韵不凡。如认真保护,妥为修复,会成为休闲、怀古的一处佳景。以下理由请参酌:
一、它凝聚了卢氏人的古城墙情结
二、保留它,不会成为城市建设的包袱。
三、对古迹的拆而复建,前车之鉴不可重蹈。
现代建筑之多,多一座其色不增,少一栋其色不减,而此段古城墙则是唯一,不可使卢氏失了此唯一的“根”使祖宗流完最后一滴“泪”。卢氏之大,相信会有祖宗的立足之地,会给子孙留下一块“插香烛”的地方。拆之何难,举手之劳,而保留则难千万倍,商家利欲,鼠目之鄙视,犹如雄关漫道。
卢氏原居民:
耿留拴 李俊堂 卢明
刘小五 潘天祥 闫柏松
岳国瑞 楚文彩 张安
张全录 丁书贤 陈风鸣
杨杰民 贺国林 雷刚
赵卢沁 李冬梅 张万锁
王当成 曹留群 郭来水 李长新 南英民 马华利
岳建立 张泽元 张志成 王卢平 杨新民 田松生
宋双喜 李爱英 张五峰 秦知章 白明亮 赵武胜
李长聚 岳国林 王生文 张志成
杨随殿 王留方
前一篇:乘缆车飞下栾川老君山
后一篇:夏日故园四明山(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