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基,黄河故道走出的农民数学家

标签:
军事 |
——中国封丘走出来的农民数学家梁培基
http://s5/mw690/001lU17uty6RzFG3UX2d4&690
梁培基的故事早已通过报纸杂志流传开来,并在1984、1987和1990年三次受到宣传报道.这位河南封丘县的普通农民,在1982年经梁宗巨推荐于《数学研究与评论》上发表了他的双重幻方研究成果,导致了他在1985年成为组合数学专业会议上唯一的农民代表,作了专题报告,并从此立足于学术界.梁宗巨为了验证梁培基的计算结果花了整整几天时间,同时帮助改写了论文,而发表时却拒绝加上自己的名字.
梁培基,这位“农民数学家”用15个自然数构建了一幅魅力十足的五星图,这幅图中浓缩了建国6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记载了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把艺术和数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向伟大祖国献礼。
农民打破世界之最
农民与幻方,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却被梁培基联系在了一起。
1985年5月,风光绮丽的广州,我国数学界具有权威性的“中国组合数学第二届年会”将在这里召开。在发邀请函时,一个看上去很不靠谱的通讯地址——“河南省封丘县城关乡西孟庄村梁培基”令大会工作人员深感吃惊。与会的一百多位国内为著名数学家中,他是唯一的农民!
农民,浮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皮肤黝黑、裤管上卷的泥腿子……他能听得懂深奥的学术理论吗?做学术报告,听上去更是天方夜谭了。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当梁培基昂首登台,向与会者做了“解开双重幻方之谜”的学术报告时,数学界震惊了。人们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因为他在“幻方”领域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世界级水平。
梁培基出生在黄河北岸的一个贫穷村庄。小时候困顿的家境使他中学未毕业就辍学务农了,但他始终怀揣着一个学习数学的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原本是抱着教孩子们知识想法的梁培基,一头扎进了数学王国,一干就是30多年。
1980年6月,梁培基偶然在郑州一家书店里买到一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之最》,上面写道:幻方,数学王国里的“百慕大”,其中最奥妙的莫过于双重幻方。对此课题,人们研究得还很不成熟,但今后一定能揭示出他的规律。
梁培基被深深吸引住了。他着了魔似地钻研。除了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外,只要有一点空闲,不论寒冬酷暑,不管工棚、地头,他利用每一点滴时间,拼命地“啃嚼”一本本晦涩难懂的数学专著。
在街坊邻居眼里,梁培基好似得了魔障,人们都说他“不务正业”。梁培基也去和别人争论,因为没有时间——他自己陶醉在“双重幻方”的研究之中。
多少次通宵达旦,多少次寒窗夜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道道难关被他闯了过来。1982年4月,在著名数学家梁宗巨的推荐下,梁培基在《数学研究与评论》杂志发表了他的首篇论文《双重幻方》,这让梁培基受到莫大鼓舞。
小算盘打出大名堂
幻方,一直被称为数学王国里的“百慕大”。国外的幻方研究者都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来搞科研,当时计算机刚刚问世,更不要谈普及了。没有枪,没有炮,梁培基自己造。他用中国的算盘完成了国际上用计算机才能够完成的创举。
算盘,可以说是在平常不过的日常工具了,有谁会想到算盘也可以打破世界之最?!而梁培基算出的16阶双重幻方的“幻和”为52960,其连乘积高达54位,没有科研设备的他硬是靠十来个算盘排成“一”字长蛇阵,利用22个月的业余时间完成了“多功能组合幻方”,使这一源于中国古代的数学遗产——“洛书”重返祖国,此举被中国珠算协会列为“中国珠算十大伟绩之一”。
二十八年间,梁培基始终以火一样的热情和惊人的毅力遨游在数学王国,创造出一个接一个奇迹:他用算盘打出了“双重幻方”中的世界之最,继1955年美国人霍纳的第三代双重幻方之后,他创造出了世界第四代多功能组合幻方;创造出“双重数组”,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解决了数学巨擘欧拉遗留的“马步幻方”难题;解决了美国现代数学家马丁?加德纳的“反幻方”的难题;解决了印度数学家卡布列克数组猜想难题,给出了证明并予以扩展。
一位老教授看到梁培基的成果深情地说:“农民出身的梁培基,虽然学历低,但有较强的创造力,他的研究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不要说他去的这么多项的成果,即便是其中的一项,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梁培基不满足于他取得的累累硕果,又把枯燥、呆板的幻方创新为优美的五星形式,设计出精美的五星图,以纪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家数学家会议和北京奥运会,刊登在诸多媒体上。他还撰写了30万字的数学专著《纵横图》书稿,在《数学研究与评论》及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CMCC灯杂志发表十余篇有较高价值的论文。他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截止目前有1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近,梁培基设计出国庆60周年五星图,以献给伟大祖国,献给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