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氏瓦窑沟惊现“楚长城” 待专家确认

(2011-06-06 13:08:54)
标签:

旅游

分类: 纪实传奇

史载:“楚恃以守卫其北境”

当然,目前,对卢氏县瓦窑沟乡境内石马古寨的“楚长城”的判断和认定,还只是基于我们个人的感官认识和判断。

 

卢氏瓦窑沟惊现“楚长城” 待专家确认

               --------石马古寨探险记

 

   2011年6月3日,我和文友小杨在卢氏县瓦窑沟乡张鹏程主任、金庄村支书黄九成的带领下,探访了瓦窑沟乡东部界岭-----石马古寨。我们十分意外地发现绵延在古寨南北数十里锯齿山脊上的石头垒砌的城墙并非古寨墙而是楚长城墙。

   此前一天,我和朋友到209国道瓦窑沟段的龙首山庄采风。这个山庄是当地碾子湾卢氏兄弟---卢云生、卢辉创建的。现在留守的是哥哥卢云生,他的弟弟卢辉现在西北甘肃和青海,从事传媒事业,是一个文笔灵秀、飘逸,才华横溢的才子。这个山庄是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山庄。这里被三门峡市文联和作家协会定为创作基地,卢兄告诉我,市作协主席杨帆、副主席孟国栋曾来此授牌。

   下车伊始,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店面,和几十盘石磨砌成的龙形图案。餐饮风味以当地农家风情----十三花为主,菜蔬原料取之山野密林深处山菌、拳菜、橡子和农家自产的土鸡、土鸡蛋、黑猪加工熏制的腊肉等,加工是以当地农家厨艺制作的,可谓色香味俱佳。杨感叹,丹凤县人士、著名作家贾平凹前不久到卢氏体验生活,没有来瓦窑沟龙首山庄很遗憾。当天晚上,我问及瓦窑沟风土人情和著名景点时,主人卢云生兄就推荐我们到石马古寨原始森林一游。次日,在瓦窑沟乡李乡长的安排下,张鹏程主任作为我们的向导带领我们从月子沟进沟,到达金庄时,张主任又喊上金庄村支书黄九成帮忙带路。张主任说,我也带人上去参观好几回,但哪里山高林密,容易迷路,还是带个当地向导保险。黄支书精干麻利,他带了一把镰刀,背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矿泉水和蒸熟的鸡蛋、火腿,我们感叹乡村干部的心细和淳朴。

   在半山腰,我看到高耸入云的石马古寨,张主任就让黄支书给我们讲讲石马古寨的来历。据说,石马山下,原来有一个放牛娃,这个放牛娃是个孝子,但家境贫寒。一天,在山下放牛,他看见石马山悬崖上的石门突然打开,他向里面看时,发现有一匹红色马正在里面拉磨,他就走了进去,看到石磨落下来的都是金色的豆子。马就告诉他,孩子,你抓一把吧,回去就足够你养家了。放牛娃没有贪心,他听话地抓了一把,就走出来了。此时,马腾空跃出石门,顺沟奔驰而去,遗留有很多马蹄子印迹。石门也轰然关闭,再也没有打开过。这样,我们上来的那道沟就叫马蹄子沟,石门上面的山峰,因为有石头构筑的寨墙城堡,人们就称之为石马古寨了。

   大山很高,黄支书在前面开道,我们随后紧跟。越往山顶,古树越加粗壮,几个人不能合抱。很多古树倒下横在坡上,已经剥落成枯干了。活着的虽然老态龙钟,却个个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珍贵的野生天麻,这里居然随处可见,长着红色的箭杆,随手刨开腐叶,像芋头蛋般大小的天麻就被挖出来了。黄支书和司机每人都挖了七八个。

   我们首先登上主峰鸡冠峰,海拔接近2000米。站在鸡冠峰上,我们一下领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了。黄支书介绍,山东边是南阳西峡县的桑平和米平乡,南边是寨根乡,寨根乡的地名来历也和石马古寨有关。另外,这座山也是我们卢氏县和南阳市西峡县的分界线,所以,也叫界岭。这里原来是一座太上老君庙,当地人称祖师庙。我们拨开草丛,发现了两块倒地的石碑,石碑不算古老,是中华民国三年和六年所立。字迹模糊,但尚可辨认为重修太上老君庙碑记和捐资者姓名及捐资数额。该庙宇为解放后被毁。现存台基,有香火焚烧痕迹,可见仍有善男信女登山朝圣膜拜。

   站在鸡冠峰东望,极目远眺,群峰如黛,山峦如涛,老鹳河像一条白色的玉带,飘过桑平,流向下游。回望西边,瓦窑沟全景,尽收眼底,月子沟河床,白色的河床恰似一弯新月,漂浮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离开鸡冠峰,黄支书带我们沿山脊北行,探访石马古寨,途径锯齿山。锯齿山果然山脊石尖相连,形如锯齿,险峻无比。左侧壁立万仞,深不见底,悬崖之上,华山松倒挂其上,盘根错节,生机盎然。站在此间,只见山河多娇,景色殊异,疑为人间仙境景,感觉黄山、华山美景,不过如此而已,更难得的是这里还是一片处女地呢-----一切都还是原始状态。

   在锯齿山,我们发现了一道沿山脊垒砌的石堰,宽约五六尺,高一两丈,绵延不绝,伸向密林深处。向导告知为,这就是石马古寨的城墙,延伸到这里了。我们登上古寨,发现寨墙一色岩石垒砌,十分坚固。古寨顶面积不大,不像土匪在这里安家居住或富豪们携带家眷在此生活之地。我们沿山脊继续前行,发现城墙连山串峰,逶迤而行。当地人肯定地说,这条石墙一直沿山而行,往西峡桑平方向去了,大概卢氏段也有好几十公里。卢氏县瓦窑沟乡副乡长韩成章写过一篇游记,记载了他2010年初夏和卢氏县商务局、诗词作家宋万民登山看到石马古寨的疑惑:(寨墙)山势平缓处,高逾三丈,宽丈余,险要处,凭山势略低,无疑是一处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不知经过了多少载风雨侵蚀,大部分寨墙仍保留着原貌。韩成章感叹,这样浩大的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绝非小数目,是何年何代何人何因建造了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给登临者留下了了一串串悬念。韩成章说,寨内山坳平坦处,有大片房屋建筑遗迹,表明曾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在此居住生活过,是农民起义军?是山大王?还是富豪官宦世家为躲避战乱在此潜伏?这些谜团一时难以破解。

   我看到如此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感觉到从根本否定了这里是一个财主躲避战乱或土匪占山为王时所建的山寨-----这完全是一道国家级的军事防御工事。如此庞大的战略工事,能够将这么多石头开挖并运上山脊搞建设的,也只有国君才能指挥成千上万劳工或军队才能完成的。地方的富豪财主和占山为王的土匪根本就没有这种役使千军万马的能力(但不否认曾被义军或山大王占据利用过)。那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只有在远古时期,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为了抵御秦国、晋国的侵袭,在河南的南召、方城、叶县等地修筑过楚长城。而卢氏县瓦窑沟的石马古寨之界岭刚好属于楚国和秦、晋的分界线,也和南召、叶县楚长城为一线,这里现在还是和南阳的分界线,说明石马古寨的附近的沿山脊而建的连绵不绝的石墙就是楚长城无异了。

    我将此想法和判断说出来,大家异口同声,认为这里的城墙确属楚长城。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南阳确属楚地,而卢氏县古属于秦、晋,此处为界岭。二是大家一致认同,如此浩大军事防御工程,非财主富豪或义军能够完成。三是古寨顶面积很小,类似烽火台或连接长城的碉堡,不像其他抱犊寨等地方,不足维持人们生存。四是寨墙不是绕古寨而建,而是不断向远方沿山脊延伸。为了确认我的判断,下山之后,我立即查阅了“楚长城”典故,证明我们的判断。

   楚长城,为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为"控霸南土,争强中国",约在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伐申灭邓之后,在南阳东北开始修筑长城,设缯关。该长城自隹隹(今鲁山境)经方城山,达比阳(今泌阳)入唐河。战国时又展筑,西循伏牛山脉及白湍河分水岭入邓州市。"楚恃以守卫其北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联军与楚对峙于召陵,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出使齐军。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遂与楚订盟,史称"召陵之盟"。该长城比齐长城早约300年,比秦统一后大规模修的长城早约460年。现方城黄石山西麓有楚长城大关口(即缯关)遗址。东侧残存南北二道土城垣,高1.5-3米,全长180米,南北城垣相距250-380米,南城垣北侧有土台7个,似为城堡或马面遗迹。西侧也有二道土城垣,全长约400米。曾出土战国铜戈、铜镞等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庸以后,为争霸北上创造条件,以脊作界,修筑庞大的防御工程,与天然屏障连接一体,作为争霸楚国的前沿阵地。

   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当时诸候并立,各自称王,互争雄长,于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侵犯。根据历史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现今河南、湖北一带修筑城墙,称为方城,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

   石马古寨的楚长城在主要特征上与专家给楚长城定义的特征是吻合的,其一,以山脊作界,修筑庞大的防御工程;二是与天然屏障连接一体;其三就是这里确实是秦楚分界线,楚长城是楚恃以守卫其北境”

    当然,目前,对卢氏县瓦窑沟的石马古寨的“楚长城”的判断和认定还只是属于我们个人的认识和判断。还缺乏出土铜箭头等兵器实物证据,特别是未经专家考察确认。但是,我们肯定地说,这里就是全国保存最完好、建筑在最险峻山峰上的楚长城!

    我们相信,随着石马古寨开发步伐的加快,这里旖旎秀美的风光和保存完好的楚长城,必将撩开神秘的面纱,张开怀抱,迎接四海宾朋。

 

 

我和向导黄支书站在卢氏县“楚长城”之巅

 
http://s16/middle/49e5a444ta506d64cd7df&690待专家确认" TITLE="卢氏瓦窑沟惊现“楚长城” 待专家确认" />

http://s14/middle/49e5a444ta506da69a93d&690待专家确认" TITLE="卢氏瓦窑沟惊现“楚长城” 待专家确认"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