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钉子狂人(图)---德国现代艺术大师昆特 约克

(2006-11-15 08:49:12)
    11月10日至12月10日,德国著名艺术家昆特·约克的个人纸上作品展“发给中国的信”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11月6日,昆特·约克来天津备展,并接受了专访。他说这是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他很开心,找我要了采访录音,告诉我,他会把录音做成一件装置作品——在中国的城市里和中国人聊天,有德语的声音,有中文。他说:“中国的老子说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现在,我们可以面对面地交流了。”

  1984年,昆特·约克从德国搭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经乌兰巴托,两个星期后抵达北京。那是他第一次来中国,那年他54岁,已经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去了北京和四川,在小城镇里寻找中国古代的痕迹。德国人大多是通过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了解中国的,对川剧的声调和表达方式的好奇是驱使昆特·约克来四川的原因。但是那一次,他发现很难和中国人交流,“不光是语言上的问题,主要是中国人害怕见到外国人。”

  回到德国后,昆特·约克开始继续创作。那一年,他完成了水彩彩绘玻璃、树木雕塑,最重要的是完成了第一组《钉子森林》作品。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jr100/images/2006-11/10/116298883540712905563776569418.jpg约克" TITLE="钉子狂人(图)---德国现代艺术大师昆特 约克" />
①《黄色想象》1957年
  1994年,同样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他去了西藏的拉萨。

  最近,昆特·约克再度来到中国,与以往不同,这次他有机会用作品和中国交流。在天津的个人作品展开始之前,他说起自己的艺术经历,说到和他的名字写在一起的“钉子”。那差不多是50年前,在他25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件以钉子为主题的作品。“我在民主德国出生长大,现实主义艺术对我影响很深。”在他看来,这才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精神表达,比用颜料画一张真实的脸更刺激,“因为你不可能把看到的东西百分之百画在纸上,那是谎言。”

  1964年,昆特·约克在杰克教堂的柯尔钢琴屋中将一架钢琴钉满了钉子。这不是野蛮的破坏,而是对音乐的感触和再创作。“艺术有多种表达方式,音乐只是其中之一。演奏家先看谱子,然后奏出声音,而我先听音乐,再把它形象化,用钉子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是一件音乐作品,你能从钉子上看到音乐的起伏,节奏的流动。”那时候,朋克乐还没有兴起,也没有摇滚音乐家在演唱会上砸吉他。尽管约克的创作是建立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但那些作品中已经有了明显的朋克痕迹。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jr100/images/2006-11/10/11629888354072695694613161119.jpg约克" TITLE="钉子狂人(图)---德国现代艺术大师昆特 约克" />
②《非文字性纪念》 1978/1980年
  不久后,昆特·约克去了纽约。一年后回到杜塞尔多夫,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行动空间”,他的视野更加广阔,装置、雕塑、建筑、声音、影像、歌剧、电影都成为他的创作载体。钉子让昆特·约克的思想越发尖锐。他总是穿着工装裤,左手拿着钉子,右手攥着榔头。他在旧柜子、椅子、钢琴、缝纫机、电视机以及报纸上钉钉子。有一次,他做了一枚近两米长的钉子,将它斜插到沙滩上。还有一次,他没用钉子,而是用斧头砍掉了三角钢琴的左角,包括琴键和琴身在内的碎片散落满地。

  作为艺术学院的教授,他的教学方法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不赞成学生从艺术中学习艺术,“艺术应该来自于现实。”他把学生带到恶劣的环境中:在精神病医院住上两个星期、进入采矿场、登上瑞士雪山的山顶、横越西伯利亚、开吉普车穿越非洲、去俄罗斯边境的原始森林……在立陶宛,他带领学生们体验了内战,奔走在坦克、伤员、议院与电视台之间。最极端的一次是1987年,他和学生们一起在法兰克福的原子核能研究中心学习,并加入慕尼黑放射与环境研究协会,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jr100/images/2006-11/10/116298883540744511431762823284.jpg约克" TITLE="钉子狂人(图)---德国现代艺术大师昆特 约克" />
③《钉子森林》(局部)1984年
图片说明:昆特·约克装置作品

  昆特·约克说:“艺术家不应该只呆在一个地方画画,真正好的艺术品应该出自现实,我希望让学生去感受。精神病医院、原子核研究中心,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我们也去过前苏联核爆炸的现场,至今那个地方都是有危险的,对环境、对人的身体都有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危机,我想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社会,如果我们不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迷失。”

  昆特·约克已经76岁了,他仍然每天都在创作、思考。“一个艺术家必须天天工作,就像一个好的小提琴手必须天天练琴一样。”他每天早晨9点起床,吃完饭写一些东西,下午去工作室,一直工作到很晚。他说:“我得靠作品生活。出名之前,我在工厂里刷过墙,站过流水线,后来受到关注,不会为生计发愁了。”他的作品一般价值在10万到60万欧元之间。他最近的作品是一件室内装置,一侧悬挂一幅用中国书法创作的作品,对面挂上不同宗教的经典,像挂衣服一样,对立着,而又和平地对立着。“这是我希望人类社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但是同样可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当政治家做不到的时候,艺术家就该出场了。”

  “零派”和昆特·约克

  “零派”(Zero)是60年代德国现代艺术代表流派之一,由毕尼(O.Piene)、马克(H.Marck)和约克(G.Uecker)组成,他们发表宣言,主张一切从零开始,“零”是圆、是白色、是自我旋转,他们使简洁的构图产生复杂变化,更加关注材料、艺术空间、光效与视觉感受。

  昆特·约克1930年生于德国芬多夫,年轻时曾做过广告设计学徒,1956年完成第一件钉子作品,1961年加入“零派”艺术团体,他的作品以钉子为创作主体元素,用钉子进行穿刺与破坏,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jr100/images/2006-11/10/11629888354077073706655497622.jpg约克" TITLE="钉子狂人(图)---德国现代艺术大师昆特 约克" />
昆特·约克在天津街头
  昆特·约克

  现在我们可以开放地讨论艺术

  记者:您这次到中国有哪些感受?

  约克:很震惊。是正面的震惊!10年前到北京感觉路上全是自行车,我在昏暗的路灯下看到一个修鞋匠在修鞋,那是我对中国城市的印象。而这次来感觉到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到天津这一路,高速公路两旁有很多树,城市里的绿化也很好。最重要的是感觉到中国人的心境不一样了,现在是2006年,我们可以坐在一起喝咖啡,可以非常开放地讨论,这些以前我都无法相信。

  记者:您觉得您的作品在中国会受到欢迎吗?

  约克:我们对陌生的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不同的文化甚至没有对话的空间。这时候我们需要艺术,艺术能够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表达,而不是一味地诋毁。其实东西方的交流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叔本华、歌德都有过很多关于东方文化的思想和作品。我相信艺术的表达不需要语言,也没有地域。

  钉子让昆特·约克的思想越发尖锐。他总是穿着工装裤,左手拿着钉子,右手攥着榔头。他在能激发他一切灵感的物体上钉钉子,包括旧柜子、椅子、钢琴、缝纫机、电视机和报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