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父母健在,不要吝啬你的爱
(2011-12-01 22:15:45)
标签:
情感 |
分类: 心情 |
1982年5月的第二个周六的午夜时分,日本东京地区的电话网突然爆满,通话受阻。工作人员起初以为是设备故障,但检查后发现,并不是有什么设备故障,而是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造成的。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那天是母亲节的前一天,该电视台随机抽样访问了100位因各种原因不和子女在一起的母亲。当电视台主播问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送给自己什么礼物时,八成以上的母亲回答是:“我知道他们都很忙,我只希望他们打个电话回家,说一声‘妈妈,我很平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自觉也拿起了电话,尽管不是母亲节,我已经有几天没有给老家打电话问候母亲了。接通电话,照例还是姐姐的声音……我已经没有和母亲直接通话的机会,母亲近九十岁,耳朵背了,我能够听到她说话,但她听不清我说话,我只能通过姐姐转达我的问候。
打完电话,我心安了许多。
中国没有自己的母亲节。现在世界流行的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起源于美国。母亲节从港台传入大陆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算一个‘洋节’,而且基本是年轻人的节日。老实说,虽然知道母亲节这档子事儿,但我没有过过母亲节。母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况且已经九十岁高龄,她根本不知道母亲节为何物,甚至她根本就不知道‘母亲’一词做何解释,她只知道我是她的儿子,她是我的娘,如此而已。
母亲节,对于我的母亲来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不过,她不知道母亲节,并不妨碍我给她过节,我在心里天天给她过节,还要送礼。我把母亲节的礼物分作三百六十五份,平均在每天的思念和祝福中。
当然,保障她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必须的,关于这一点,我自我感觉良好。至于我做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的街坊邻居都可以作证,我自己也问心无愧。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位单身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的儿子养大成人。儿子为了挣更多的钱,选择到外地工作,并且确实给母亲寄了很多的钱。当母亲拒绝要钱,要求儿子回家看看时,儿子满腹怨气:给你钱你都不要,你到底需要什么?
固然,我们的母亲食人间烟火,生活离不开钱。但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已经解决了温饱之后,如果还用钱的多少来衡量爱的深浅,就显得有点俗了,我们该更多地重视母亲的精神需求。
其实,爱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没有太大的联系,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高贵还是低贱,都需要爱,也都有表达爱的能力。
历史上关于爱父母的典故很多,如陆绩怀桔、彩衣戏亲等,子女的举动都产生了让父母快乐的效果,但都和金钱物质没有多大关系。
在现今中国,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经历了困难时期,他们一辈子粗茶淡饭习惯了,你让他们大鱼大肉、住楼房、穿光鲜的衣服,十有八九不习惯。如果你仅仅用金钱衡量你的爱,显然是烧香找错庙门,付出也未必能让他们满意。
中国已经远离自给自足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去外地工作成为必然。就是同在一地生活,分开居住也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但不管怎样,爱不能因空间而隔断,这是必须的。假如你荣幸地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地方,那就常回家看看,拿不拿东西是次要的,只要不啃老就是;假如你不得不和父母远隔千里,时不时打个电话总可以吧?你再忙再累再辛苦,总不至于连两分钟的打电话时间都抽不出来吧?你要知道,我许多母亲的心里,能够经常听到孩子的声音,知道孩子平平安安,比听说子女签百万大单更高兴……
趁父母健在,不要吝啬你的爱,更不要曲解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