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内容摘要
(2015-11-13 09:45:53)分类: 书籍 |
1. 很多人的性格是在4,5岁之前就已经确立好的。
2.
自卑感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里,只不过有的人会积极的跨越,那么便往好的方向发展;有的人总是过不了心理的坎,那么一直纠结于此,便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3. 人内心的自卑感如果强烈的话,可能需要去往另一个方向优越感发展,以此证明自己可以克服这个自卑的点。
4. 早期的记忆可以追溯性格的形成。
。。。。。。。。。。。。。又没保存成功,气死,继续。。。。。。。。
5.
比如父母关系和谐,然而孩子却很可怕。孩子看到妈妈很爱爸爸会感到很恼怒。因为孩子的潜意识希望独自获取母亲的注意力。基于这个出发点,如果看到妈妈对其他人示爱,这个孩子就会情绪波动。
6.
我们必须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懂得与人合作,而且防止孩子从小依赖某个家长。比如说,一个孩子想留住母亲的注意,若发现自己没有得到母亲的注意,就会通过去招惹麻烦来吸引母亲的注意。
7.
如果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同伴有友好之感。母亲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调整好自己,另一方面是引领孩子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
8.
实际上,孩子的社会感很多来自母亲,假如母亲没有把兴趣及时转向孩子的父亲,那么孩子在长大后与人合作时,这种社会兴趣显然也会比较薄弱。假若一个家庭里,父亲脾气暴躁,总想控制家里的其他人,那么,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儿子就会得到错误的观点,女儿则会更加深受其害。
9.
假如在家里,母亲飞扬跋扈,对家里人总是絮絮叨叨,那么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也大多会效仿母亲,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则会警惕性很强,随时堤防别人控制自己。在有的时候,不仅母亲如此,家里的其他女成员也是如此,那么这种环境里长大的男孩就会变得内向,并对所有女人的唠叨反感。这样的话,他就会希望避开所有的女性。
10.
在孩子面前,丈夫不能过于公开地表露对妻子的感情。但如果父母过于明显地表示彼此的感情,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处境受到了威胁。他们会妒忌,想给父母制造麻烦。
11. 可见,孩子害怕黑暗,并非纯粹害怕黑暗自身,这只是意味着他不想与母亲分离。所以,为了避免与母亲分离,孩子便会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并使得母亲再次回到自己身边。那些受宠的儿童基于这样的目标,在入睡后,总会做噩梦,这些噩梦的核心意思,总是围绕母亲离开自己,继而在梦中嚎啕大哭,于是就吸引了母亲的注意,并让母亲在他身边轻声地安慰:“不哭,不哭。”久而久之,这些儿童的策略便成为一个固定的习惯,使得母亲条件反射式地一到晚上的某个时间,就逼迫自己必须醒来,看看孩子有没有睡好。这样的话,这些受宠的儿童也就达到了让母亲时刻关注自己的目的。
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