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影评/乐评 |
分类: 我的影视书评 |
大笑看电影172《帝国的毁灭》(英文及德文名《The Downfall/Der Untergang》)
大笑观感( 2007年11月28日):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希特勒的影片,一上映引起的广泛关注和巨大争议可想而知。本片引用了很多21世纪才公布出的史料,较为平实客观而非妖魔化的立场和 处理方式,让其与其他同题材的电影截然区分开来。西斯贝格的希特勒不是一个疯子或是魔鬼,他以一种更为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为诚恳的方式回首德国历史上这个最为黑暗的篇章,对历史提出了强有力的质问。试图用电影靠问德国的民族性。对德国本民族和对世界的责任让导演有勇气和耐心去涉及这一段敏感沉痛的历史。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生于德国窗体底端
汉堡。曾在汉堡大学师从西格玛-波尔科学习绘画和艺术设计2004年拍摄的《帝国的毁灭》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西斯贝格的新片《致命拜访》,尼可-吉德曼与英国目前身价最高的新版007的加盟,也足见其号召力。《帝国的毁灭》创作来自于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根据阿尔伯特-斯皮尔和特劳德-琼格的说明,片中很多希特勒的政策都是准确的,符合历史事实。(以上均为发行商提供)
中央6套重温。
大笑评级:4星级。
大笑影评的6档评级如下:5星级:极佳,值得再三观赏。4星级:很好,全神贯注欣赏。3星级:较好,有空不妨一看。2星级:一般,没空可以不看。1星级:较差,可当败笔案例。0星级:极差,实在看不下去。大笑影评格式基本仿造“童牧野观影”,供个人学习、备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