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闫学:《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教学实录(转)

(2008-08-28 11:43:27)
标签:

闫学

教学实录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教学实录

(此文已发表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12期)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基于绘本的三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闫学

怎样让写作变成一种快乐?

让孩子在写作中放飞自由的思想,把心中所想、所爱、所感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只要孩子感到快乐,乐于参与,这件事就不是高不可攀的。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就开始厌烦作文、畏惧作文的呢?我想,在三年级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可否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写作好玩,好快乐,好有趣?毕竟,深刻的思想,天衣无缝的布局谋篇,那是以后的事,甚至只是作家的事。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自由地抒写思想,逐步学会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比较清晰地记录思想,并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写作带来的愉悦。这种愉悦似乎是产生于自由玩耍般的写作过程,但这种写作又绝不等同于玩耍。

那么,究竟如何实现这样的想法呢?快乐不等于肤浅,玩耍不等于没有方法,自由也不是没有目标。

于是,我想到了儿童文学。那些美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正是一座桥梁吗?

就这样想起了《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这是两个美国人——劳拉·乔菲·努梅罗夫(文)与费利西娅·邦德(图)合作的作品。那种简单的深刻,无拘无束又水到渠成的天才般的想象,令人忍俊不禁,但又似乎合情合理,正是初学写作的孩子应该领略的东西——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他会要杯牛奶。等到你给他牛奶,他会问你要根麦管。吃完了,喝完了,他会要块餐巾。他还要照镜子,不要有牛奶沾到他的胡子上。他一照镜子,会看到他的头发得要剪一剪。他就会问你借把小剪刀。等到头发剪好了,他会要把扫帚把地扫干净。他一动起手来,可就来劲儿了,把整座房子一个个房间都扫遍。不但扫,还会用水把地板大刷大洗!他干累了,会要睡会儿。那你就得给他个空盒子做床,再加上毯子和枕头。他于是爬进盒子,躺得舒舒服服,还把枕头拍啊拍拍松……

小老鼠要睡觉了,此时他又会提出什么要求呢?在这里是否可以暂时把作者劳拉的故事放一放,调动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继续想象?因为对孩子来说,睡觉前缠着爸爸妈妈讲个故事、读一本书,让妈妈亲一亲才肯闭上眼睛,这样的事情是无比熟悉而亲切的。那么,让他们把这些无比熟悉而亲切的事情写下来,不是很有趣吗?当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活放在自由的想象中,他们又怎么会不喜欢写下来呢?

当孩子们把自己编的故事充分交流之后,我让他们再来看看劳拉接下来的故事——

他还会请你给他念个故事。你只好拿出书来念给他听,这时他会想要看看书上的图画。他一看图画,起劲得要自己动手画一幅。他会要你给他纸和蜡笔。他动手就画起来。等到画画好,他要签上他的大名,而且用钢笔。于是他要把他这幅画,贴到你的冰箱上。这就要用上胶带纸。等到他的画贴好,他会退后两步欣赏它。这么看着冰箱,他会想起来他口渴了。于是……他会要杯牛奶喝。既然他要喝牛奶,自然会要块饼干来一起吃。

当他们的故事与劳拉的故事作出了对照,他们就会发现,想象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多么好玩!虽然自己的想象与劳拉不一样,但这并不会使孩子们感到失望,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多样,人类的想象就是这样丰富,而能用笔把这些无限丰富、好玩的东西写下来,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

同时,我也想让孩子们见识一下,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仅可以快乐地阅读这样的书,而且也可以在摩拳擦掌后试着写一写这样的书。应该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能耐。

我还想试试,对于这些只有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在快乐中,他们的思维究竟能够走多远?

这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作为执教者的我。

时间:2007年11月2日

地点:浙江大学体育馆

学生:杭州市采荷小学三年级学生

执教:闫学

一、绘本阅读,启发想象

师:小朋友肚子有没有饿?今天闫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恰恰以吃东西为开头的。(师出示绘本封面)这个故事名字叫《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她叫劳拉。给这本书画插图的也是美国人,叫邦德。把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叫任溶溶。这本书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轻轻地把这本书翻开。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指着小老鼠):你瞧,这就是那只小老鼠,是谁给他吃饼干啊?

生齐说:小男孩!

师(神秘地):是啊,一个小男孩小老鼠吃饼干,接下来一连串故事发生了!小老鼠举着饼干,小男孩往屋里走去。小老鼠在做什么呢,小男孩在做什么呢?

师(课件翻过一页):原来他是向小男孩要了一杯牛奶。啊,牛奶拿来了,小老鼠站在杯沿上,怎么都够不着。怎么才能够喝到牛奶呢?小老鼠提了个什么要求呢?

生1:把牛奶灌满。

师:把牛奶灌满就能喝着了,这是一个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加几块石头进去。

师:哦,你想起乌鸦喝水来了,是吗?

生3:是的。

生4:把杯子斜一斜。

生5:那叫小男孩帮他!

师:小朋友想一想,平时你喝饮料时会用上什么呢?

生(马上回答):他会让小男孩拿根吸管!

师:是啊,平时你是不是会拿吸管喝饮料啊,是吗?

生齐说:是的!

师(课件翻过一页):看看小男孩是不是真的要了根吸管呢?“他会问你要根麦管。”麦管就是――

生齐说:吸管。

师:你看,他喝饱了,也吃饱了!他心满意足地坐在地上。仔细瞧,他的胡子上,他的嘴巴旁边,都沾上什么了?

生:沾上了牛奶。

师:对,沾上牛奶了,也许还有饼干的碎屑。怎么办呢?

生1:他想去洗个澡。

师:就胡子上有就去洗澡啊!洗澡当然是一种办法。

生2:他想去洗个脸。

师:洗脸也是一种办法。有没有别的办法呀?

生3:他想小男孩要一张餐巾纸,把胡子上的牛奶和饼干渣擦干净。

师:哦,用餐巾纸把它擦干净。

生4:跳进游泳池里,然后钻到水底下,把脸洗一下。

师:老鼠会不会游泳啊?据我所知,老鼠好像并不擅长游泳。刚才小朋友想了那么多办法,我们看看小老鼠跟小男孩要的是什么。

师(翻过一页):哇,“吃完了,喝完了,他会要块餐巾。”刚才哪个小朋友猜对了?

小朋友们指一生。

师:好,你猜对了!猜不对也没关系,只要猜了就好。餐巾纸拿来了,小男孩又抱着他到哪里去了?(课件翻页)

生齐说:厕所。

师:哦,到厕所去了,而且站在了镜子的前头,他想要干什么呢?他想要照一照,不要有牛奶沾在他的胡子上。哇,这一照可不要紧,小老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了什么?

生1:他发现镜子里的和自己一样,觉得很奇怪!

师:哦,他从来没照过镜子,看到镜子里的小老鼠怎么长得跟自己一模一样!

生2:他说怎么有两个我啊!

师:你的想法跟他一样。还有别的吗?

生3:他觉得自己长胖了很多。

师(笑):刚吃了饼干、牛奶就长胖了很多,这也太快了吧!小朋友,看看劳拉写的跟你想的一样吗?(课件翻页) “他一照镜子,会看到他的头发得要剪一剪。”他的头发看见了吗?就在头顶上!

生齐说:看见了!

师:实际上最长的只竖着中间一小根。

生大叫:我看到了!

师:他就觉得自己的头发得要剪一剪了!那么很自然的,要剪头发就得用上――

生齐说:小剪刀!

师:你看,小男孩只好又给他找剪刀去了。(课件翻页)哇,小朋友看见了什么?碎头发都掉到哪儿去了呢?

生:梳妆台上,还有地上。

师:地板上到处都是碎头发,怎么办?

生齐说:拿扫把扫!

师:是啊,小朋友猜对了。等他头发剪好了,“他会要把扫帚把地扫干净。”注意这两个字“扫帚”、“扫干净”,“扫”是一个多音字。他一动起手来,怎么样了呢?

师(指图):哇,这是什么?被他扫起来的灰尘。这又是什么?

师:他把屋子里灰尘扫得到处飞扬。我们虽然看不见小老鼠,只看见一把扫帚,但是你能想象,他干得怎么样吗?

生:干得很快。

师:还可以用别的词吗?哇,扫起那么多的灰尘来。

生:干得很糟糕。

师(笑):扫了那么多灰尘,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很糟糕啊?小朋友,还有其他的吗?

生:干得很起劲儿!

师:“干得很起劲儿”或者说,他干得很来劲儿,很卖劲儿。看看劳拉怎么写的:“他一动起手来,可就来劲儿了,把整座房子一个个房间都扫遍。”

生惊呼(大笑)。

师:怪不得扫出了那么多灰尘!小朋友都开心地笑了。(课件翻页)哇,你又看到了什么?生1:他在擦玻璃。

师:他不光要拖地板,还要擦玻璃。

生2:地板上还有很多饼干样子的东西。

生3:地上有一堆灰尘。

师:小朋友看一看小老鼠边上,(指图)这是――

生1:水桶。

生2:皮手套。

师:那可以断定刚才他在做什么?

生齐说:拖地板。

师:对啊,用水又刷又洗,对不对?

生:对!

师:看看劳拉是不是这样写的。“不但扫,还会用水把地板大刷大洗!”的确是干得很来劲!干得这么来劲,看看这只小老鼠怎么样了呢?

生:累了。

师:所以他想要睡一会儿。小朋友,要睡一会儿,就要有什么?

生1:床!

生2:枕头,被子!

师:你看小男孩拿了什么给他做了床?

生:拿了塑料罐子给他当床。

师:而且把罐子里的东西――

生:都倒掉!

师:成了一个空罐子,或者说这是一个空盒子。是啊,小男孩只好给他找床了,给他一个空盒子做床而且要给他毯子和枕头。小男孩口袋里的手绢成了他的毯子,盒子上面的盖子,实际上是用来搽爽身粉的粉扑,把它当作了什么?

生齐说:枕头!

师:小老鼠爬进盒子,躺得舒舒服服,还把枕头拍啊拍,拍拍松!小朋友,这个故事讲到这儿只讲了一半,还想不想再听?

生大声:想!

师:真的想听?

生齐说:想!

师:真的想听啊,但是闫老师不讲了。

生失望地沉默了。

师:挺失望的,是吧?

生:是!

师:没关系,不是真的不讲了,而是等一会再讲。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听小老鼠的故事,觉得他挺好玩。那么这个小老鼠的故事哪里让你觉得好玩?特有意思?

生1:他一会儿想吃饼干,一会儿想吃牛奶,一会儿又要睡觉。

师:他那个小脑瓜里总会冒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是吧?

生:是!

师:他的要求可真多!

生2:这只小老鼠很勤快。

师:是啊,不光扫地,还擦地板呢!还有哪里让你觉得好玩?

生3:他很勤劳。

生4:他做出来的事情让人觉得非常可爱。

师:让你觉得又可爱又可笑,是吗?有意思的是,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个小男孩?当那只小老鼠冒出没完没了的要求时,小男孩是怎么表现的呢?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小男孩每次都满足他的要求。

师:他有怨言吗?埋怨他了吗?

生:没有。

师:总是毫无怨言地满足了小老鼠的要求,是吧?

生:这个小男孩像保姆一样满足小男孩的要求。

师:对,他简直就是小老鼠的保姆。因为他每提什么要求,都会答应他的,是吧!小老鼠要睡觉了,他躺得舒舒服服,还把枕头拍呀拍,拍拍松。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睡着了吗?

生齐说:睡着了!

师:哦,睡着了?总是会没完没了提要求的小老鼠真的会睡着吗?(指一生)刚才你说“肯定”,肯定怎样?

生:我觉得他肯定没有睡着。因为他既然提出了这么多要求,肯定还会提要求。

师:因为这是一只非常顽皮的小老鼠。他小脑瓜里的想法特别多。有心的小朋友刚才应该听见闫老师说这个故事才讲了一半。那么小朋友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好,那么我们就写下去,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编的故事最好玩。好玩,很重要!

二、续编故事,交流想象

教师发作文纸,学生续编。教师巡视。

交流:

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小朋友要认真听,想想他编的故事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你编的是不是一样?

生1:小老鼠翻来覆去也睡不着。

师:停。用了一个成语“翻来覆去”,用得真好,太合适了!

生1(继续):向小男孩要一本书,再向小男孩要了一支蜡烛,一根火柴。点燃蜡烛后,小老鼠躺在床上看起书来。

师:小朋友有没有注意,他用词非常准确。他向小男孩要了一支蜡烛,一根火柴,“支”和“根”搭配得太合适了!(对小朋友轻轻说)你的小老鼠提的要求很好!他现在看起书来了,你陪着他看书去吧!

生开心大笑着下台。

生2:忽然,小老鼠想看电视,便叫小男孩打开电视机,还让他把遥控板拿过来。小老鼠挑了许多节目,可都不喜欢。

师:你就写到这儿了,是吗?写得很好。注意她开头用了什么词?

生齐说:忽然。

师:本来要睡着了,忽然又想到一个主意。“忽然”这个词用得真好!想看电视便叫小男孩打开电视。“便”,相当于“就”的意思,用得真准确啊!你编得真好!他翻了这么多节目都不喜欢,你再想想,他到底喜欢什么?回去接着想一想噢,谢谢你!

师(微笑着指一生):你,托着腮在思考,来,请你上来!介绍你的小老鼠。

生3:小老鼠刚睡一会儿,就爬起来问你要杯开水。等到小男孩匆匆取来一杯水,就坐起来说要上厕所。

师:停。“匆匆取来一杯水”,“匆匆”就是――

生3:急忙、赶忙。

师:对,“匆匆”就是赶忙的意思,真好!接着说――

生3(继续):等到小男孩匆匆取来一杯水,小老鼠就坐起来说要上厕所。

师(笑着):哇,喝了水,很自然就想要尿尿了,是吧!要上厕所了!

学生大笑。

生3:于是小男孩又得带着他去洗手间,把它放到下水道口子上,让他坐在上面上厕所。等他上完了厕所,你还得去拿一张餐巾纸。

师:哦,要餐巾纸,干吗呢?

生3:垫在下面。

师:垫在下面?当尿布,是吗?

师生大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这只小老鼠上厕所,是把它放到下水道口子上,而不是放在马桶上?

生(纷纷说):他会掉下去的!

师:啊,我觉得你想得太周到了!这个小男孩真是很体贴小老鼠,编得真好!

三、绘本续读,修改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的故事编得这么好玩,想不想看看本书作者劳拉是怎么编下去的?

生(大声):想!

师:请注意看,看她编的和你编的是不是一样。

生(兴奋地):好!

师(课件翻页):哇,他躺得舒舒服服,把枕头拍啊拍,拍拍松。他突然想到――(学生一起读了起来)“请你给他念个故事。”刚才有个小朋友也编这个,是谁呀?

(一生站起来示意。)

师:是你啊!你和劳拉一样!劳拉是个很了不起的作家,你也有当作家的天赋!接着往下看,(课件翻页)“你只好拿出书来念给他听,这时他会想要看看书上的图画。”瞧瞧,又想看图画了!光看还不行,“他一看图画,起劲得要自己动手画一幅。”还要自己动手呢!“他会要你给他纸和蜡笔。”这个故事编得跟我们刚才一个小朋友编得差不多,要蜡烛、要火柴看书,他呢,是画画!是吧,刚才是哪个小朋友啊?

(一生再次举手示意。)

师:又是你啊!真了不起!我想问问你,到底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生:没有!

师:哇,了不起!想象多么丰富,跟大作家想的一样!接着往下看,要了纸和蜡笔,小朋友很容易就猜得出来,他就开始――

生:画起来!

师:动手就画起来。瞧他画了什么?(课件翻页)

生齐说:老鼠一家。

师:他的爸爸、妈妈、姐姐、妹妹,还有他,全家福。你看他的妈妈、姐姐、妹妹穿得多么时髦啊!是吧?

生(笑):是!

师:特漂亮!等他画完画,突然又想到“要签上他的大名”,为什么要签名?

生:这样的话,人家就知道,这幅画是他画的!

师:对啊,这么好的画怎么能不让人知道是谁画的呢!这个伟大的画家是谁呢?原来就是这只小老鼠。他多么得意呀!嘴巴张得老大,眼睛都眯缝起来了!是吧,瞧瞧!(课件翻页)要签名了,就很自然的用到笔,用到什么笔?他想用钢笔。可不是像很幼稚的小孩子用铅笔,他要用钢笔。尽管这个小男孩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可又给他拿钢笔了。签完了名,小老鼠又要把他这幅画,贴到冰箱上,要让大家都看见!要贴画了,这就要用上――

生:胶水!

师:贴到冰箱上,可能最好用的是胶带纸,胶水可能粘不住。贴完了他的画,小老鼠退后两步,就这么看着冰箱,看着看着,他会想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他会想念他的家人!

生:他又会想到食物!

师:呵呵,想到食物,想到吃的和喝的。(课件翻页)啊呀,口渴了!怎么办呢?他又来找小男孩了。小男孩尽管已经累得睡着了,可他又来了!他来跟他要一杯牛奶,“我要喝牛奶!”既然要喝牛奶,很自然地,他又想“要块饼干来一起吃。”小朋友,这个故事好玩吗?

生齐说:好玩!

师:怎么好玩?劳拉编得和我们不一样是吗?

生:劳拉编的故事头尾都一样的!

师:头尾都一样的,开头是吃饼干,结尾也是吃饼干。这个故事绕了一大圈,又给绕回来了,是吗?这是一个绕着圈儿的故事!

生:我觉得这只小老鼠是贪吃的小老鼠。

师:贪吃。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要落脚到“吃”和“喝”上。转了一大圈,这个故事又回来了。接下来,我们又会想到他可能又会要什么了?

(生纷纷在下面说。)

师:吸管呀,餐巾纸呀,又要照镜子呀,又要剪头发呀……这个故事似乎是没完没了!小朋友,听了劳拉的故事,又听了刚才小朋友自己编的故事,你有没有兴趣把你的故事再稍微做一点改动?不一定改得跟劳拉一样。只是在你的词句上做点改动,让你的故事更生动、更好玩,好不好?刚才那些小朋友用的词,成语啊,我可不可以借鉴?如果不可以,我的词可不可以换一个,让它更好玩,更有意思?小朋友自己来试啊!

(学生动手写,教师巡视。)

交流:

师:你看你刷刷地写着,请你,好吗?

生:小老鼠刚睡一会儿,就从床上爬下来,要小男孩把硬床改成软床。

师:哦,刚才他嫌床硬,又改成软床了。

生:小男孩找了一块棉花铺在小老鼠的床上。

师:可够软了,没有什么比棉花更软了!

生:又过了一会儿,小老鼠说……

师:你看他用词,“一会儿怎么样”“又过了一会儿怎么样”,很好!

生(继续):我不要睡了,我要踢足球!于是小男孩又给他一只小球,拿了一张椅子当球门。于是,小老鼠踢起足球来。过了半个小时,他向小男孩……(难为情地)我还没写完。

师(微笑):还没写完是吗?过了半小时,他可能又要提别的要求了,是吗?

生(接着):他提出:“小男孩,我要一杯冰水。”

师:哦,刚才喝的是牛奶,现在要换换口味,又喝冰水了,是吧?

生:嗯!

师:哇,你真棒!这个小朋友,肯定喜欢踢足球,要不就喜欢看,是吗?在他的笔下,小老鼠也喜欢踢足球。他就把自己的生活写到了自己的作文里,这就是一种写作的方法。这个小朋友写得很好,他刚才还没写完呢!可没关系,我们可以再来补充。

四、故事再悟,学会感恩

师:好,小朋友,刚才我们编了这么多的故事,又修改了自己的故事。在劳拉的笔下,在我们小朋友的笔下,这只小老鼠都是那样的没完没了!好像他那个小小的脑瓜里,总会冒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那个小男孩每次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没有任何怨言地去――

生齐说:满足他!

师:满足他的要求。闫老师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就想起了我的女儿。大家知道吗?她呀,跟你们年龄一样大,也是上三年级。在我的眼里,她简直就是这只没完没了的小老鼠,总是会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我呢,也正像这个小男孩,每次都想尽办法,尽量地满足她的要求。小朋友,你们呢?你们觉得自己像不像这只小老鼠?

生1(大声):像!

师:你真诚实,真勇敢!你呢?

生2:像!

师:他也说像!你呢?

生3:像!

师:哦,都像!大家都像这只小老鼠。因为总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我们提出的要求。这个人是谁啊?

生:爸爸妈妈!

师:对啊,就是我们的父母啊!我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啊?在我们课堂上有多少只小老鼠?

生:42只小老鼠!

师:有42只小老鼠,但我说不对,还漏掉了一只。漏掉的那只是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老师。

师:为什么你说是闫老师呢?

生:因为老师小时候也有可能和我们一样,向父母亲提出很多要求。

师(动情地):是呀,闫老师也曾经像你们这样小,闫老师也像这只小老鼠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他们是怎么关心我,照顾我,给我怎样的爱。尽管他们当中的一个——我的爸爸,他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但是,我依然是一只幸福的小老鼠!每一个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小老鼠啊!小朋友,这本书的作者劳拉,她跟我们想的一样,她这本书就是献给她的爸爸妈妈的!她就在这本书的前面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出示内页图片)她说——

献给:谁都希望有的最好的父母――

我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女儿  劳拉

 

师(深情地):小朋友们,当我们看到劳拉的这句话,当我们看到她把自己的名字签在这里,让我们也把我们刚才编的故事,来献给我们的爸爸妈妈!请你在这个故事的上方,把这几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上面,并且把你的名字签在这里。晚上回去,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在舒缓感人的音乐声中,学生抄写。)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把献给爸爸爸妈妈的这几句话说给大家听。

生1:献给:谁都希望有的最好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女儿:季珊然。

师:小朋友,心中的爱要勇敢地、大声地说出来!你能不能大声地把你的爱说出来?

生1(大声地):能!献给:谁都希望有的最好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女儿:季珊然!

师:谢谢你,季珊然!

生2(大声地):献给:谁都希望有的最好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儿子:余翔!

师:谢谢你,余翔!

生3(大声地):献给:谁都希望有的最好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女儿:程明秀!

师:谢谢你,程明秀!季珊然、余翔、程明秀,还有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让把我们一起把心中的爱对我们的爸爸妈妈大声地说出来,好吗?

师生齐说:献给:谁都希望有的最好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儿子(女儿):(学生轻声说自己名字。)

师:还有的孩子比较腼腆,心中的爱还不好意思表达。其实心中的爱可以留在心底,也可以大声地讲出来。爱,本来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小朋友,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相信今晚在家里,有香甜的饼干和牛奶在等待着你们!谢谢小朋友,再见!

(实录整理: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周慧红)

 

写作不仅是一种快乐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教后记

课上完了, 但孩子们那专注好奇的眼神,那以自由的书写所表现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还有那发自内心的笑,依然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孩子们爱读这样的书,在快乐的阅读中跃跃欲试。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编故事,快乐地讲故事。写作不再是一件让人望而生畏的事,写作变得很好玩。经过自由地续编,对照欣赏,适当修改等几个来回,每一个孩子都当场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相当精彩,甚至有孩子的想象与本书作者劳拉有着奇妙的近似之处,让人不由得刮目相看。对于这些刚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认为他们的作品是令我自豪的!

在读这本书、续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力求营造一种极其亲切自然的氛围。因为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件优雅的事,写作也是一件优雅的事。阅读需要心灵的参与,写作也需要心灵的参与。我一直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我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感受到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那种转瞬即逝的笑语喧哗。也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师生亲切自然的对话中,孩子们渐渐发现,自己就是那只可爱的小老鼠,而那个小男孩就是爸爸妈妈的化身,自己总是会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爸爸妈妈也总是会像小男孩那样毫无怨言地尽力满足自己的要求。在对话中,孩子们还发现,正在给他们上课的闫老师也是一只这样的小老鼠,每一个曾经得到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小老鼠!

而这,也正是作者劳拉的感受。

当孩子们也像劳拉这样,在自己编写的故事上方,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他们脸上郑重的神情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写作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真正的写作更应该触及孩子的心灵,哪怕他们只有八、九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