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昆虫记》笔记(第二卷)

(2013-04-28 19:08:49)
标签:

法布尔

昆虫记

树莓桩中的居民

文化

分类: 兴趣

第二卷 树莓桩中的居民

 

1、毛刺砂泥蜂先用大颚咬住黄地老虎幼虫的颈部,将其控制住,然后用毒针刺伤其关键部位,之后又做了20几次手术,分别刺向幼虫的其他部位,但不能致其死亡,要保持新鲜。换了幼虫它就不要了。

2、砂泥蜂用黄地老虎的幼虫喂食自己的卵。它们找到地下深处的黄地老虎幼虫是用并非视觉、嗅觉等我们所了解以外的另一种感官。

3、(阿美德)黑胡蜂的蜂房用蜗牛壳制作,坚不可摧。它们把卵用类似于蜘蛛丝的细丝悬于圆屋顶上,避免卵被食物袭击。母亲在孩子出生前就知道它们的性别,因为雌卵比雄卵多食一倍的量,所以分别为它们储存不同量的食物。

4、蜾蠃将卵用丝带挂在洞底顶部,洞为向下弯曲,作为食物的小虫难以爬出,从里到外越来越新鲜,蜾蠃幼虫吃完一段时间就可以安全地掉进食物里,继续更好地享用。

5、将石峰放到袋子里带到很远的地方,仍可以飞回蜂房,不是视觉、嗅觉、磁场等造成的,是一种未知能力。

6、红蚂蚁组队找食物,回来能按原路返回,不是嗅觉、听觉、触觉等等,只是视觉记忆力,而且超强,但一旦偏离一点儿就迷路。

蛛蜂也是通过视觉寻找猎物,并对最后一个放置猎物的地点有深刻的记忆,之前的看都不看。

7、用石蜂做实验浅谈昆虫心理学:只能按步骤做一件事,在一个步骤当中可以修补,一旦进行到下一个步骤,就绝不会再去考虑上一个步骤的问题。例如:建造小碗—砌墙—采蜜—加盖子,分四步。

对蜂蜜的数量判断不通过视觉等,只是本能。

8、蜘蛛咬住猎物颈部,使其致死并直接食用。

蜂类刺中猎物腹部神经节,麻醉并在其身上产卵。

(尖头)蛛蜂在蜘蛛(狼蛛、类石蛛)身上产卵,并占用其蜘蛛洞。

蛛蜂需要把蜘蛛引出丝洞才能安全捕猎,否则也许会变成蜘蛛的猎物。

但蜘蛛并不食用(蛛蜂、蜜蜂、尾蛆蝇、熊蜂等),只是“让邻居安分下来”。

9、很多膜翅目(采蜜类、捕猎类和寄生类)和一些鞘翅目昆虫,喜欢住在藤被剪下留下茎的树莓桩中。自己挖掘巷道的会尽量节省空间,掠夺他人的(比如制陶短翅泥蜂)就会肆意浪费空间。三齿壁蜂的工程和规模最大,卵产在蜜堆上,单个蜂房为木桶形,用树莓髓质残屑隔断,每个卵有独立空间,最后母亲封住管子,再也不回来。

羽化不按出生的顺序,无规律可循。膜翅目中雄虫孵出时间一般早于雌虫。试管中的实验显示,壁蜂羽化没有次序,有的会咬破天花板从别的茧旁边挤过去,绝不会伤害同类,但是对死茧和其他种类(例如流浪旋管泥蜂)的活茧毫不留情;如果挤不过去就耐心地等待,互相拜访互相鼓励,直到最后有机会出去。如果食物变腐凝固堵住天花板,(受到外界条件逼迫)少数壁蜂才会用大颚在侧面开扇天窗,力气不够的会死在里面。

无论茧头朝向如何,壁蜂都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知道要从上方出去;若上端封住,个别住在下端的会受到空气的影响,从下端出去,大部分出不去的就死在里面。即使出口向下,黄斑蜂仍可以出来,这点与壁蜂不同。

如果管子水平放置,壁蜂、石峰、黄斑蜂会应用“最少动作原则”,受到大气的指引,平分两组从两端出去;而流浪旋管泥蜂、斑点切叶蜂会排着纵队朝一个方向出去。

10、壁蜂的幼虫会织出一个深棕色的坚固的茧,条蜂在完美的蜂巢的尽头产卵,二者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卵不受寄生虫的侵袭。卵蜂虻是壁蜂的寄生虫,西芫菁是条蜂的。西芫菁在茧里半个月,在地下沉睡一年,破茧后的成虫立即交配和产卵,甚至不用进食,然后就死掉了。雌虫经过36个小时不间断将两千多个卵产在巷道里,大部分会死亡,羽化后的幼虫会和卵皮聚在一起,一动不动。

11、西芫菁出生后的初龄幼虫在七个月中不吃任何东西,幼虫尾部的肛门圈和最后体节的两根触毛像个三脚架似的支撑小虫,肛门分泌的粘液帮他固定在平面上,这是它的平衡“利器”。当最先羽化出来的雄条蜂(雄壁蜂最早羽化,但因为太早躲过西芫菁,雌壁蜂和雌条蜂一起最晚羽化)穿过巷道时一定会从西芫菁幼虫身旁经过,这时它们便钉在雄条蜂的胸毛上,一般一只雄蜂身上有5只左右。再经过3、4周,条蜂交配的时候,西芫菁幼虫从雄蜂身上转移到雌蜂身上,当雌蜂来到盛有蜜的蜂房产卵时,其中一只西芫菁幼虫抓住卵从输卵管排出的时机又转到卵上面去了,这样既有了救生筏又有了第一顿食物。然后用大颚撕开卵并吸干卵的汁液,接着蜕变成一个白色的小生物——二龄幼虫。

12、短翅芫菁一般把卵产在有条蜂的附近,幼虫孵化后爬到菊科植物的花朵上,为了离开自己暂时的居留地,好像附在什么昆虫身上都可以,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种、哪一纲,所以,雌虫产卵数量巨大,但其中的大多数都会因为自己判断失误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短翅芫菁幼虫生活轨迹和西芫菁一样。

13、芫菁科在变成蛹之前一般要经历四种形态:初龄幼虫、二龄幼虫、拟蛹、三龄幼虫,它们靠蜕皮改变外表,内脏却没有变化。二龄幼虫靠喝蜂房中的蜜维生,但远远不如原始居民喝的快。将拟蛹以各种姿势放入一个瓶子里,当合适的季节来临,就会发现大部分幼虫或蛹处于颠倒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