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好故事

标签:
文化 |
讲一个好故事
——《贾作光》录制后记
编导
2009年12月28日,接到录制贾作光这期节目的任务。这是一个准备了六年时间的选题,在我之前有多位主编、编导对他进行过研究。正值节目初上高清,领导对我说:“现在录制贾老师,正是时候。”在紧张中接下任务,熬夜整理前人留下的资料。。。
2009年12月29日,策划会,寿司老师云:“这期节目你作起来好比攀登珠穆拉马峰,我祝福你。”压力徒增。
2009年12月30日,中芭附近一家西餐厅,第一次见到贾作光本人,见老师身形健硕能言能跳,暗喜。与接洽曹晓明老师互留联系方式,日后索取大量素材。
2010年1月3日,北京,几十年未遇的大雪。困于首都机场,取消两个重要节目知情人见面会。滞留机场总时长8小时。回家后将院子里洁白无痕的雪景踩出一串脚印。
2010年1月4日,栏目组,策划会,一个接一个。节目文案,推翻,再设计,再推翻。下午给多家学校打电话邀请现场表演团队,多表示因期末考试原因无法参加。“考试”在毕业后再次对我产生了影响。
2010年1月5日——6日,又一个不眠之夜。顺利录制。
回首这期节目,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得以在节目播出时呈现了我们所能做到最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有诸多的遗憾。自节目策划以来,我就对如何更好的表现一名86岁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是展现贾作光在舞蹈界举足若轻的地位,还是将他还原成“人”,安心的去讲一个故事,拟或两者兼而有之,在节目需要和嘉宾诉求间,我曾进入到一个难解的谜宫,在节目是“做小”还是“做大”间徘徊。节目现在已经播出,相信大家能从节目中看出我的取舍。
行文间想起《阿凡达》,这部卡梅隆蛰伏13年打造出的“大片”。因时间和其他种种原因,我至今还未能进影院一睹其真容。现在影片已上映半个多月,身边无论是看过IMAX版本还是普通3D版本的人都说,这肯定是人类电影史上又一个重大的变革,且绝不仅限于技术角度。
《阿凡达》的投资据说达到了惊人的五亿美元,全3D-IMAX拍摄制作,全球36个国家同步上映。。。以此为标志,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就如同当年《泰坦尼克》让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费用翻了六番一样,电影越做越“大”貌似已经变成一种必然。如今国内电影,诸多贺岁片,从《三枪》到《孔子》,哪个不是大投资、大制作?记得《看电影》在评测中曾提到,“在大、快、重的体系下,逐渐被割舍的,是那些小的、轻快的、平常的事物”。这也貌似成为电影市场“成功”的必然趋势。
而最近却有一部尽量做“小”的电影,《听说》。一个为宣传台北听障奥运会拍得电影。其中,人物、情节都普普通通,高潮若有若无。没有大卡司,也没有大制作,更不卖弄拍摄技巧,就是单纯的“说好一个故事”。《听说》从始至终都充满了一种力量,鲜活的人物、出微的细节、以及坚定的信仰。
“小”与“大”都是生活的内在节奏,“大”的《阿凡达》需要一个大的体系来容括,“小”的《听说》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坚定的价值观来进行呈现。他们同样做到了“讲一个好故事”的追求。而撇开技术不论,《听说》无疑将故事讲得更好。也许,化繁为简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放在处于改版与变革间的央视,“做大”与“做小”同样是我们不断研讨的课题。在同行日益猛烈的追击下,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下,所有关心、爱护这个节目的人都在等待着我们的答案。
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舞动人生》,那部片子充斥着励志电影惯用的手法,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都可以推测它的冲突点和高潮点,但偏偏就是能让你发自内心的感动。节目后期,在提交给制片人王峥的大标题名单中,我悄悄地将“舞动人生”夹了进去。而最后中标的,就是这个朴实的名字。
也许,“艺术”本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艺术人生》走了近10年的道路,来来去去一拨又一拨编导,现场舞台换了一个又一个。始终牢牢攥着的,依旧是讲一个“好故事”的本质。
这就是我们10年来不变的追求。
这就是我们在节目中最想给你们带来的答案。